主題模式:
恢復默認
作者:鳳舞在天
更新時間:21053103:27
剛進臘月,京城內氣溫驟降,九兒每日只窩在殿內,不再邁出大殿一步。
康熙忙著過年的事宜,已幾日沒進后宮了,宮內三大巨頭更是免了眾人的請安,皇后只得也免了請安。
九兒正好龜縮在承乾宮內,絕對不外出,還讓人準備了烤肉的銅鍋,偶爾在殿內烤肉或者吃些火鍋呢。
“主兒,您可別再加膳了。”徐嬤嬤瞧著九兒略微胖了些,連過年用的朝服都要改了。
“嬤嬤,我不過就這么喜好了,除了抄寫佛經,就只得吃東西。”九兒撒嬌道。
徐嬤嬤嘆氣:“主兒,朝服不得大改的,您胖的有些多了,穿不上怎么辦?”
“嬤嬤,距離穿朝服還有些日子呢,您就別擔憂了!”九兒勸說道,“我肯定有辦法的,我就是胖也是阿諢投喂的。”
“主兒不出去是極好的,宮內最近不安全,有兩個庶妃撞在萬歲爺的槍口上,被禁足到春節前。”紫霞小聲說道。
九兒伸手推開窗戶,一股子冷風吹進來,立馬打了兩個寒顫。
“主兒,聽說科爾沁親王進京了,明面上是看太皇太后的,實則詢問三藩的事兒。”鳳景小聲說道。“據說,圖雅公主回來了。”
九兒斜靠在軟塌上,心里亂糟糟的,征戰葛爾丹,國庫已經空虛了,太皇太后壓制康熙緩慢的撤藩。
三位藩王把所帶的大軍駐扎在九門外,又得了太皇太后的保證,他們才可進京的。
“鳳景,約束好承乾宮的奴婢,不可在外亂說話。”九兒深知康熙心里不痛快,庶妃們又想爭寵,最終被康熙罰了。
臨近春節了,不少蒙古首領們紛紛進京,三藩入住京城后,開始拎著重禮到處走動。
佟家三個府邸的大門緊緊的關閉,佟國賴再次生病靜養,三位藩王無功而返,遏必隆則領著法喀和阿靈阿待在軍營內,遏必隆夫人未按照遏必隆的叮囑閉門,留下三藩送來的不少東西。
佟國賴通過內務府的采買,給九兒傳來具體的消息,讓她可斟酌處理。
九兒迅速的瀏覽佟國賴傳送的紙條,看了兩三遍后,把紙條丟到了一旁的火盆內,親眼瞧著紙條被燃盡成灰。
“景陽宮若是再來請我,就說我怕冷,不想出門。”九兒不準備再去景陽宮了。
噶布喇夫人是個拎不清的,誰與其交好都有可能被牽扯。
午時剛過,九兒盤腿坐在軟塌上,伸手在鐵板上烤肉,滋滋的肉香味,讓她眼前一亮,午膳的盤數有些少,除了烤肉外,還有一盤子蔬菜和菌菇,在右側還放著一碗小膳房做的涼面。
鳳景從九兒的手中接過烤肉的夾子,手腳麻利的烤肉,九兒還給自己倒了一杯桃花釀,覺得小日子過得很是舒坦,雙耳不想聞窗外事兒。
“鳳景,這些都裝了食盒,給阿諢送過去,就說給他特意準備的午膳。”九兒發現自己準備的有些多了,只能給康熙收尾。
“不必了,我過來吃!”康熙難得提前處理好折子,親自來了承乾宮。
十幾日沒來,康熙瞧著九兒眼前一亮,九兒臉色紅潤了不少,小臉紅撲撲的,身材也變的凹凸有致了。
“阿諢,你快些過來吧,難得有時間用膳呢!”九兒沒發現康熙眼神變了,樂呵呵的介紹著吃的。
康熙確實餓的不成,清晨叫了大起,一直到現在,滴水未沾呢。
“諳達,你去偏殿用膳吧,小膳房準備的膳食已送過去了。”鳳景關門離開后,正好瞧著李德全站在回廊下。
“鳳景,雜家沒事兒,萬歲爺最近太忙了,三餐都不固定,強兩日還叫了鷗御醫治療胃疼。”李德全小聲提醒道。
“萬歲爺可在這里用晚膳?”鳳景準備去御膳房提今日的份例,“主兒不從御膳房拎膳,只是把當日的分例那會宮內的小膳房。”
“應該是用的,我讓小蘇子隨你一起去,今日勞煩小膳房的廚子了。”李德全對承乾宮伺候的奴才很是尊敬。
康熙壓不住脾氣時,只要來承乾宮坐會,就能讓他轉換了心情。
李德全避免以后有事兒求上門無人幫襯,準備早早疏通好關系。
午休后,康熙起身沐浴,坐在浴室里的木桶內,閉目養神,由李德全伺候他梳洗。
“把這幾日的折子都送過來,另外,把鷗御醫請來,就說朕不舒服。”康熙不想出去面對三藩。
太皇太后想與三藩和解,康熙扭著脾氣讓路,省得他氣不過下手處置了。
“萬歲爺...奴才醒的。”李德全伺候康熙起身后,去處理康熙交代的事兒。
九兒迷迷糊糊間,聽到鳳景在耳邊說著話。
“主兒,您可快起身吧,萬歲爺傳了御醫過來診脈。”鳳景伺候九兒起身。
九兒端起一旁的涼茶,鳳景未來得及阻止,就直接灌下肚了。
“鳳景,讓人準備茶點,一會要接待其她的宮妃了。”九兒暗戳戳琢磨康熙的用意。
簡單梳洗后,九兒趕緊踏入內寢,發現康熙正拿著粉撲往臉上拍粉。
“阿諢,你這樣拍的不均勻呢!”九兒捂著嘴巴樂呵道,“為何用鵝蛋粉?您的臉色可有些黑呢。”
“讓鷗御醫宣我勞累過度,最近身體不適,需要休養。”康熙氣鼓鼓的說道,“讓太皇太后親自與三藩的人溝通吧,每次遇到三人,我都想直接出站。”
康熙右手緊緊握住拳頭,九兒左手覆住他的手,右手拿著鵝蛋粉的粉撲,開始給他遮蓋著臉色。
“阿諢,出征葛爾丹后,你就說國庫空虛了,暫時不可再發動戰事的。”九兒輕柔的說道,“太皇太后定然想到此事兒,才會安撫三位藩王。”
“皇瑪嬤能這么好心就好了,科爾沁親王過來求情,想讓皇瑪嬤做為中間人,希望能與三位藩王有良好的關系。”康熙冷笑道,“為了避免與云南王吳三桂對峙,甚至派遣了長使給藩王們送了不少貴重的年禮。”
為此,康熙堅定撤藩的決心,更希望能慢慢的瓦解、削弱蒙古諸部對大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