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83第二百六十四章 撈過界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你好,1983 >>你好,1983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撈過界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撈過界了


更新時間:2021年06月06日  作者:隱為者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隱為者 | 你好 | 1983 


不好!

劉青山連忙扎穩馬步,然后砰的一下,還是被大熊給撞得倒退幾步。

這家伙啊,不知道自己現在都快長大了,一般人可禁不住你這么撞。

劉青山揉揉胸膛,趕緊從兜里掏出來一把糖,他可不想再被撞幾下,非散架不可。

大熊一邊撕著糖紙,還一邊哼哼唧唧著,估計是埋怨呢:師兄你咋這么多天不來看俺涅?

劉青山拍拍它黑乎乎的大腦袋,然后就看到師父笑呵呵地站在門口,正望著他。

“師父!”

劉青山心里一暖,他覺得師父雖然不能說話,但是比師叔靠譜多了。

進到木刻楞,劉青山就又拿了一副碗筷,陪著師父再吃點。

一邊吃,一邊講著進京的經歷,尤其是重點講了老帽兒師叔的情況。

啞巴爺爺也不時比劃兩下,跟徒弟交流,說起來,他跟這個師弟,也二十多年沒見面嘍。

這么多年了,也沒混個媳婦兒,哎,他們這對兒師兄弟,慘了點。

當晚,劉青山就在木刻楞,跟師父聊了很晚,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著的。

第二天,晨練完下山,劉青山就開著吉普車跑了一大圈,該送東西的送些從首都帶回來的禮物,該通知參加野菜廠典禮的,也都告訴一聲。

足足跑了一上午,他才回到家,吃午飯的時候,發現老四老五都不在,一問才知道,去當采蘑菇的小姑娘啦。

這些日子,村里那些娃娃,正好都放假呢,也都沒閑著,像采蘑菇這種事,他們也能頂半個大人。

吃過午飯,劉青山也背著個大花簍上山,現在正是麥秋兒,村里除了部分勞力忙著收割小麥,剩下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進山了,他也不能閑著。

等他到了木刻楞這邊的時候,大伙也都吃完午飯,正在這午休呢。

幾個婦女,正在那清洗餐具,劉青山一瞧這個就忍不住想笑:竟然是一人一個小鬼子用的那種鐵飯盒。

這個也算是當初他發現藏匿物資那個山洞的福利,飯盒太多,劉青山就討要來一批,夾皮溝家家戶戶,基本上每家都好幾個。

劉青山看看伙食,干糧都是從家里帶來的大餅子,就是用木屋這邊的大鍋,把餅子熱了一下。

鍋底下熬了一大鍋蘑菇湯,對付填飽肚子就成。

“這采山怪辛苦的,明天開始,每人加一個茶葉蛋。”

劉青山一回來,大伙就有福利。

大人們在這歇著,喝點水抽根煙,娃子們卻閑不住,跟大熊在草地上摔跤。

現在,這些小家伙早就不是大熊的對手,不過呢,大熊這貨也不欺負人:你們摔不倒俺是吧,那俺就自己倒。

劉青山看到有幾個小娃子,拿著木頭棒子,在那練著“少林棍”,把地面都砸的砰砰作響。

瞧著瞧著,劉青山才察覺到不對勁:我靠,這地里鋪的石頭,可不是普通的鵝卵石,那是俺的翡翠原石呀!

這事又不好明說,不過劉青山也有法子,大手一揮:“我知道那邊有一大片燈籠果,咱們采果子吃去!”

娃子們進山采蘑菇,最大的福利就是順便采摘各種山果,于是立馬丟下木棍,一窩蜂跟著劉青山而去。

他們這邊的林子,因為無霜期比較短,所以只能出產各種漿果,像沙果什么的,就算是大的了。

燈籠果也是一種小灌木,模樣跟園子里的菇娘有點類似,只不過外邊不帶皮兒的。

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是綠色的,一串串掛在枝條上,因為果皮表面有一道道淺色的條紋,分成一瓣兒一瓣兒的,所以看上去非常像過年時掛的燈籠。

等到徹底成熟,就變成紫紅色了,更像小燈籠。

劉青山發現的這片燈籠果,還真不小,娃子們都各自尋找目標,開始采果子。

有往挎兜里裝,也有摘下帽子,往帽兜里裝的。

現在的燈籠果已經開始泛紅,但也有綠的。

小娃子們都知道,這綠的那才叫酸呢,想起來都叫人嘴里冒酸水的那種,而紅的,就比較甜了。

偏偏有懷孕的婦女,還最喜歡綠色的燈籠果呢。

“哥,這些回去給咱娘和爺爺奶奶吃。”小老四拍拍鼓鼓的衣兜,旁邊是山杏也是一樣。

“行!”劉青山點點頭,也不好打消她們的積極性,爺爺奶奶那牙口,還真吃不了這個,非倒牙不可。

短暫的午休之后,大伙就全都背上大背簍,小娃子們則挎著小籃子,再次去林子里撿蘑菇。

沒錯,當地人管采蘑菇,都叫撿蘑菇,主要是蘑菇太多,彎腰撿就成。

這月份,最多的是榛蘑和各種松蘑,另外就是榆樹上特產的榆黃蘑,以及樹雞子之類。

品種相當豐富,常見的就有幾十種,還有許多是叫不出名字來的,不知道有毒沒毒。

就算老跑山的,也不敢說,自己能把山里的蘑菇認全嘍。

上午正好采完一片次生林,下午又往前面一片沒采過的林子里鉆。

他們是從林子北面進去的,走到林子邊上,幾個走路不留心的小娃娃,接二連三地滑倒在地。

“慢點,小心點!”

領隊的大張羅吼了一嗓子。

狗剩子從地上爬起來:“張羅叔,不怪俺們,這林子邊有地皮菜,太滑了!”

說話間,大張羅也腳底下一個趔趄,摔了個大腚蹲,惹得娃子們一陣哄笑。

可不是嗎,這里背陰,貼著地皮兒,長著一層黑褐色的東西,模樣有點跟木耳相似,不過是長在地上的。

劉青山瞧得眼睛一亮,這個不是地耳嗎?

當地人管這個叫地皮菜,雖然也能吃,因為不好采摘,所以很少有人采這個。

有那功夫,在林子里找點黑木耳好不好。

但是劉青山知道,這個地耳,營養價值比木耳還好。

而且還是環境的重要指示劑,到了后來,他們這邊的山上,就不再生長這東西了。

有一點點污染的地方,都不可能生長地耳的。

別看模樣跟木耳類似,其實這兩類東西,卻八竿子巴拉不著,分屬不同的種類。

地耳的學名叫普通念珠藻,屬于藍藻,還有更高級的,比如擬球狀念珠藻,就是老百姓傳說中的“葛仙米”,那價格,能嚇死個人咧。

看到那些小娃子們,在那一層地耳上邊,打出溜滑玩兒,把一片片地耳踩得亂七八糟,他連忙阻止道:

“嗨嗨,別糟蹋了好東西,這玩意也能采著賣錢呢。”

一聽說能換錢,小娃子們立刻都停下來,車老板子湊上來:“青山,收購目錄上,好像沒這玩意?”

小鬼子那邊確實沒把這個寫進收購的目錄上,不過劉青山知道,米國和歐羅巴那邊的人,卻最認這個。

主要一點,就是因為地耳這東西,在有污染的地方,絕對不會生長,屬于純天然的食品,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所以歐美那些追求健康飲食的有錢人,很推崇地耳這種食物。

不過他們卻很少吃木耳,老外形容木耳是“帶骨頭的印度橡膠”,其實這就是飲食習慣的不同。

劉青山跟大伙解釋一番之后,村民們這才醒悟,就張羅著分出兩組,專門在林子邊上采集地耳。

這玩意生長的條件很苛刻,必須在背陰的森林邊緣,陽光不能直射的地表,才能生長,所以數量有限。

而且水分大,烘干之后,輕飄飄的也沒啥重量,到時候,不知道能值多少錢。

不過大伙都相信劉青山,既然他說了,那肯定沒錯,采回去送到野菜廠,清理干凈,直接烘干就可以。

就是采摘起來實在太費勁,蹲在那一會兒腿就麻了,而且黏糊糊的直沾手,十分考驗人的耐性,不像采蘑菇啥的,一會兒就一籃子。

劉青山也沒法子,其實采地皮菜這活兒,老頭老太太干最合適,搬個小板凳往那一坐,采完身邊的,再往前慢慢挪。

剩下的人,都進了林子,還是十人一組,開始分門別類地撿蘑菇。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籮筐……”

小老四帶頭唱起來,很快,娃子們的歌聲就連成一片,倒也熱鬧,省得喊山了,

最高興的就是這些小娃子了,一邊干活,還能享用林子里的各種野果子,一個個都吃得小嘴巴變成紫色或者黑色。

這個季節,最好吃的就是山都柿,也就是野生的藍莓,果味非常濃郁,不僅小孩愿意吃,大人碰到,也會摘幾個粒兒,扔進嘴里。

劉青山撿了一會紅松傘之后,就開始在林子里轉悠一圈,同樣巡視的還有啞巴爺爺。

“二牤子,別亂跑,你還想被老虎叼走咋滴?”

劉青山嘴里吆喝著,惹得娃子們一陣哄笑。

二牤子嘴里還笑嘻嘻的:“青山哥,俺現在不怕,要是再被老虎叼走,肯定還能抓特務!”

“我看你像特務,哪來那么多特務。”

劉青山笑罵兩句,然后就聽到前面傳來一陣吵嚷聲,二牤子精神一振:“肯定是發現特務啦,沖啊!”

這山林怎么還來了外人?

劉青山也有點納悶,這邊已經算是深山了,一般人不敢深入到這里,頂多就是在林子邊上轉轉。

等他循著叫罵聲找過去,結果發現,張大帥他們,正跟一伙人對峙。

瞧著對方的打扮和裝束,應該也是采山的。

劉青山明白了:這邊的林子是分配給夾皮溝采收山貨的,對方這是撈過界了。


上一章  |  你好,1983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