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模式:
恢復默認
作者:愿一世繁華
更新時間:21061518:18
“那又如何?她生前也不過是皇阿瑪一個不得寵的嬪位,若非有皇額娘,只怕是連這個嬪位也是混不上的,之前看在皇阿瑪和皇額娘的面子上,尊稱一聲‘敏母妃’已是極限。如此,本王守了這么多天,也算是盡了心了。”胤祉摸摸自己光溜溜的大腦門兒,“再者,大家的頭上都帶著帽子,到底有沒有剃頭又有什么區別呢?皇額娘何必如此較真兒?”
榮妃捏了帕子,“胤祉怎么與你皇額娘說話呢!”
胤祉看著榮妃,語氣和緩了道,“額娘,兒子也不過是就事兒論事兒。”
榮妃被胤祉這一席話頂的也不知該說些什么才好,只能用了歉意的目光望向了若幽。
若幽沉默了片刻,側頭看了一直默不作聲望著自己的榮妃,“榮妃,本宮若是對胤祉施以懲戒,你怎么說?”
榮妃對著若幽福了一禮,“但憑皇后娘娘處置,臣妾絕無怨言。”
若歐微微頷首,“老三,你作為兄長,無視祖宗家法,本宮便罰你二十個板子,待你傷好之后,去太廟每日跪上一個時辰好好兒反省,為期一月;另抄寫宮規百遍。胤祉,誠郡王,你可有異議?”
胤祉一手扣上自己的瓜皮帽,拉長了調子,“皇額娘,即便是我不該剃了發,但是十二弟卻是更不該動手打人!我可是他的兄長!”
“哦?”若幽寒了聲,“誠郡王這是不服了?”
“皇額娘如此偏袒,胤祉自然不服。”胤祉微微瞇了眼,“打人的不輕不重的揭過,我這個被打的卻是被挨了罰,這是什么道理?人人皆言當今皇后娘娘雍容公正,依著本王看來,此言不盡不實!”
“逆子放肆!”一道帶著怒氣的聲音自假山處傳出,康熙滿面怒容地自假山之后現身。
“參見萬歲爺(皇阿瑪)。”眾人見到康熙突然出現均是嚇了一跳。
康熙先扶起了若幽,隨即便大步走到胤祉身前,一腳將胤祉踹翻在地,“逆子,有你這么與你皇額娘說話的么?”
胤祉撫著悶疼的胸口,卻是帶了幾分不解與委屈,更多的卻是不甘,“皇阿瑪,您緣何要責打兒臣?兒臣不過是實話實說罷了。”
“你!”康熙雙目一立,便要再抬腳。
榮妃見狀剛忙上前抱住了康熙的腿,帶了心疼道,“萬歲爺,不能再踹了。”
言罷,又扭了頭對著胤祉道,“胤祉,還不趕緊向你皇阿瑪認錯!”
胤祉看了看榮妃又看了看康熙,低了頭,卻是不發一言,顯然見得是不覺著自己有錯。
康熙一把揮開榮妃,指著胤祉寒聲道,“你看看,這就是你教出來的好兒子!不尊祖宗家法、不敬嫡母、目無君父還不知悔改!”
胤祉見康熙對著榮妃發怒,膝行上前幾步,“皇阿瑪,此事兒與額娘無關,您若要罰便罰兒臣就是,兒臣都受著。”
聞言,康熙怒極反笑,“看不出來誠郡王還是個孝子!”
閉了閉眼,良久,康熙緊握著的雙拳緩緩放開,“誠郡王胤祉,不敬嫡母、頂撞君父,無視祖宗家法,賞三十板子、罰俸三年;著降為貝勒,卸去一切朝中職務,回府靜思己過;一個月后,到太廟每日跪上兩個時辰,為期三個月。”
“榮妃馬佳氏,教子不嚴,禁足三月、罰俸一年。”康熙摩挲著玉扳指,沉吟片刻,“至于這協理六宮之權,榮妃你自己先學好了規矩再說吧。”
榮妃深吸了口氣,對著康熙一拜,“臣妾謝萬歲爺恩典。”
到底是伴駕了幾十年又生了好幾個孩子的老牌妃嬪,康熙也算是給榮妃留了些許情面。
“胤裪。”康熙看著若幽身側乖乖站著的胤裪,倒是還真想象不出,這么乖巧聽話的一個孩子是怎么給了比他自己大了那么多的老三兩拳的。
“皇阿瑪。”胤裪面上并無被康熙突然點到的惶恐與不安,到很是淡然。
康熙看著低眉順眼的胤裪,肅聲問道,“你對你皇額娘的處罰可有異議?”
胤裪搖搖頭,“兒臣在大庭廣眾之下動手打了兄長,便是觸犯了祖宗家法,理應受罰。”
好半響,康熙拍拍胤裪的肩膀,“很好,敢做敢當,是朕的兒子!”
胤裪恭敬道,“皇阿瑪、皇額娘的教導,兒臣不敢或忘。”
康熙轉轉扳指,“既是如此,那板子便不用打了,知錯認罰,回去除了你皇額娘罰你的宮規之外,再好好兒抄上十遍《般若心經》養養心性。”
胤裪心下意外,面上卻是規規矩矩地應了。
“行了,都散了吧。”處理完了糟心兒子,康熙擺擺手,帶著梁九功回了清溪書屋。
半路上,康熙背著手突然停在了小道上,帶了幾分嚴肅道,“梁九功,你去太子那邊兒傳旨,讓太子每日去太廟給朕跪上一個時辰。”
梁九功一愣,隨即明白了康熙的意思,萬歲爺這是翻舊賬呢!其實他們只是略略比皇后娘娘晚到了一點點兒,故而,太子爺和皇后娘娘的那一番對話是一字不落地聽了個全。
太子明明就在場,卻是不加以阻止三貝勒與十二阿哥,反倒是在一旁看戲;事后皇后娘娘問詢,反倒是囂張跋扈不將皇后娘娘放在眼里,即便是元后嫡子,如此做法也是太過了。
梁九功心下搖頭,腳下卻是不停,向著太子居所去了。
再說園子里的眾人,康熙走后,便各回各家了。
回了延爽樓,若幽看著坐了一屋子的孩子們,忍不住慈愛地笑笑,“你們都長大了,尤其是胤,你做得很好。”
胤摸摸鼻子,看了胤裪一眼,“四哥不在,兒臣作為一眾兄弟姐妹之中最為年長的,理當為兄弟姐妹們撐起一片天的。”
胤裪帶了幾分不好意思地對著胤一禮,“弟弟多謝十哥。”
見著時辰也不早了,若幽便留了幾個孩子用午膳,至于弘暉和小十八,則是一早兒便去了太后那里。
一家子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吃了頓鍋子,覺著這身心都舒暢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