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佟貴人有多么的不情愿,都不能夠和孝莊、和康熙、和圣旨抗衡,十四阿哥剛過了滿月,便被抱到了正殿的宣貴人處。
到了五月底,天氣熱起來,康熙便奉著孝莊以及太后、帶著一眾妃嬪前往暢春園避暑。
不到兩個月的十四阿哥與宣貴人這個養母、佟貴人這個生母,自然是一起留在了紫禁城——這座空了泰半的皇城之中。
七月初八,大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生下一個六斤七兩的小格格。
雖然不是金孫,但是做了祖父的康熙還是很高興的,畢竟是第一個嫡出的孫女,同樣是意義非凡的。
作為祖父的康熙,經過深思之后,在長孫女滿月之際賜名——烏爾宮額,在滿語之中代表著“喜悅”,足可見康熙對于小格格的重視了。、
作為祖父的康熙很是高興,但作為祖母的惠妃便沒有那么高興了,不應該說是憤怒,她為了這個還是到廟里燒香拜佛如素了半年,就盼著能夠一舉的男,結果,竟是個丫頭,伊爾根覺羅氏這個沒用的東西!
知道消息的那一刻,惠妃都不知道該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在砸完了所有能砸的東西之后,惠妃冷靜下來,伊爾根覺羅氏生不出兒子不要緊,明年便是大選之年,再給胤褆只一個好生養的側福晉便也是了,不論如何,總是要在太子之前生出兒子才是。
毓慶宮的太子可是高興壞了,對于惠妃以及老大胤褆的打算,太子也算是門兒清的,不就是相比他早點兒生下兒子嗎,這一次大嫂伊爾根覺羅氏生下了個格格,惠妃和老大的算盤落了空,想想,他便渾身的舒爽,既然是庶出,便該認清自己的地位,成日里向著和他分割高下,真真兒是沒規矩,不過胤礽掰著指頭算了算,看來明年選秀還是應該讓皇阿瑪先給他指個側福晉才好,距離瓜爾佳氏出孝可是還有段時間呢!沒有嫡子有了長子也可,他可是太子,有了后,便沒有了什么短柄,至于惠妃與老大那邊兒便也可以斷了他們的念想,可謂是一舉多得。
八月中,葛爾丹率領數萬大軍,越過杭愛山,入侵漠北喀爾喀蒙古邊境地區。
康熙聞言怒不可遏地在暢春園召集了一眾臣工商討葛爾丹南下一事兒。
三日后,圣旨下達: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大阿哥胤褆為副將,率兵十萬為左路軍,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為副將,出喜峰口,率兵六萬為右路軍。
此外,佟國綱、佟國維兄弟二人隨裕親王出征,索額圖、明珠隨恭親王出征。
而榮妃自也是在聽到了葛爾丹南侵的消息,坐立不安,她的女兒才剛剛嫁了去成為了葛爾丹的大妃,前些日子還收到榮憲公主的信,榮憲公主在信中言說自己生下了一個兒子,葛爾丹取名為“俄日和木”,意為“華貴”。
俄日和木滿月之時,葛爾丹向康熙遞了折子,請立俄日和木為世子,康熙已經準了葛爾丹所奏,且賞賜了十大車的金銀珠寶作為小世子俄日和木的滿月之禮。
榮妃真真兒是沒想到,前腳葛爾丹才態度良好地立了榮憲公主的兒子為世子,怎的這才幾日便發兵南下,一派意圖進攻中原的架勢,若是真的打了起來,那么她的女兒榮憲公主要怎么辦,會不會被葛爾丹拿來祭了旗?
一想到被夾在丈夫和阿瑪之間的榮憲公主,榮妃便心焦如焚,可不論再如何著急,康熙的書房那可不是她一個后宮妃嬪能夠擅闖的,只能是等康熙做決定。
等了整整三天,好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康熙的決定,卻是一個更大的晴天霹靂,康熙出兵了!
當下,榮妃也顧不得其他,隨意披上一件大氅便直直向著康熙的清溪書屋奔去。
榮妃到清溪書屋之時,眾大臣均已經離開,是而倒也沒多等,便被康熙喚進了殿內,“臣妾參見萬歲爺。”
“起來吧,你怎么來了?”康熙暗暗眉宇到這幾分不易察覺地疲憊道。
榮妃站起身抿了抿唇,開口道,“萬歲爺,咱們是不是要和葛爾丹開戰了?”
康熙聞言猛然看著榮妃,目光犀利,榮妃倒也無所畏懼地與康熙對視。
好半響,康熙方才道,“前朝之事不是你應該知道的。”
榮妃露出一個半是嘲諷半是凄涼的笑,“不是臣妾該知道的?好,萬歲爺,葛爾丹是榮憲的丈夫,那么,臣妾這個做額娘的,是否有權知道自己女兒和女婿的情況呢?”
康熙看著榮妃憔悴、蒼白的容顏,嘆了一口氣,閉了閉眼,道,“朕知道你擔心榮憲,榮憲也是朕的女兒,是朕實際上的長女,朕又如何不疼愛榮憲?可是,朕,不單單是一個阿瑪,也是一個君王,更是大清的皇帝!朕不能僅僅考慮兒女私情,朕要將大清、將一整個國家的興盛扛在肩上。朕將榮憲許給葛爾丹也是希望葛爾丹能夠安分,只是,沒想到,葛爾丹的野心竟是如此的……欲壑難填,娶了朕的長公主竟還想著稱霸草原。”
這一點,榮妃亦是暗恨不已。
說著康熙走下來,輕輕拍拍榮妃的肩膀,“你且放心,朕安插在榮憲身邊的人回報,榮憲并未受到冷待與囚禁,一切如常,葛爾丹對榮憲并未因為南下而有所改變。”
榮妃點點頭,卻是安心了不少,打不打仗的她不關心,只要她的榮憲好就行,“那葛爾丹野心勃勃,若是萬一真的……..那咱們的榮憲……….”
康熙沉吟片刻,“若是真到了那步田地,朕會不惜一切代價將榮憲平平安安地接回來的。”
榮妃后退一步,對著康熙行了大禮,“臣妾代榮憲謝萬歲爺隆恩。”
“快起來。”康熙見榮妃直接給他跪下了,便趕忙去扶榮妃。
榮妃硬是堅持著磕了三個響頭,方才順著康熙的力道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