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

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李時珍  分類: 歷史 | 經典 | 李時珍 | 本草綱目 

草之十

(苔類一十六種)

(《別錄》中品)釋名側梨(恭)、水苔(《開寶》)、石發(同)、石衣(《廣雅》)、水衣(《說文》)、水綿(《綱目》)、(音覃)。恭曰∶《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厘,聲相近也。王子年《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乃水苔為之,后人訛陟厘為側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紙青黃色,名苔紙,體澀。《范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綠色。石發之名以此。時珍曰∶郭璞曰∶,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案∶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厘,生陸地者為烏韭。集解《別錄》曰∶陟厘生江南池澤。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惟合斷下藥用之。志曰∶此即石發也。色類苔而粗澀為異。水苔性冷,浮水中;陟厘性溫,生水中石上。宗曰∶陟厘,今人干之,治為苔脯,堪,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頌曰∶石發干之作菜,以齏之尤美。苔之類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游,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巖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厘。是矣。澤葵,鳧葵也。雖異類,而皆感瓦石之氣而生,故推類而云耳。時珍曰∶陟厘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發;有水污無石而自生者,纏牽如絲綿之狀,俗名水綿。其性味皆同。《述異記》言∶苔錢謂之澤葵,與鳧葵同名異物。蘇氏指為鳧葵者,誤矣。《苔賦》所述,猶未詳盡。蓋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游,在墻曰垣衣,在地曰地衣。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松,在墻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也。氣味甘,大溫,無毒。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谷,強胃氣,止泄痢(《別錄》)。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日華》)。作脯食,止渴疾,禁食鹽(宗)。搗涂丹毒赤游。(時珍)

(《食療》)集解藏器曰∶干苔,海族之流也。時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為脯。海水咸,故與陟厘不同。張華《博物志》云∶石發生海中者,長尺余,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發,乃海苔之類也。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氣味咸,寒,無毒。大明曰∶溫。弘景曰∶柔苔寒干苔熱。詵曰∶苔脯食多,發瘡疥,令人痿黃少血色。瑞曰∶有飲嗽人不可食。主治癭瘤結氣(弘景)。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孟詵)。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納木孔中,殺蠹(《日華》)。消茶積(瑞)。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時珍)。發明時珍曰∶洪氏《夷堅志》云∶河南一寺僧盡患癭疾。有洛陽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經數月,僧項贅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井中苔及萍藍

(《別錄》中品)集解弘景曰∶廢井中多生苔萍,及磚土間多生雜草萊。藍既解毒,在井中者尤佳,非別一物也。氣味甘,大寒,無毒。主治漆瘡熱瘡水腫。井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別錄》)。療湯火灼瘡(弘景)

船底苔

(《食療》)氣味甘,冷,無毒。主治鼻洪吐血淋疾,同炙甘草、豉汁,濃煎湯呷之(孟詵)。解天行熱病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及諸大毒。以五兩,和酥餅末一兩半,面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五十丸(時珍)。發明時珍曰∶案方賢《奇效方》云∶水之精氣,漬船板木中,累見風日,久則變為青色,蓋因太陽曬之,中感陰陽之氣。故服之能分陰陽,去邪熱,調臟腑。物之氣味所宜也。附方舊二。小便五淋∶船底苔一團,雞子大,水煮飲。(陳藏器)。乳石發動,小便淋瀝,心神悶亂∶船底青苔半雞子大,煎汁溫服,日三、四次。(《圣惠

(《拾遺》)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別錄》石濡。釋名石濡(《別錄》)、石芥(同)、云茶(《綱目》)、蒙頂茶。時珍曰∶其狀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石芥乃茶字之誤。集解藏器曰∶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為丸散服之。今時無復有此也,王隱《晉書》∶庾褒入林慮山,食木實,餌石蕊,遂得長年,即此也。又曰∶石濡生石之陰,如屋游、垣衣之類,得雨即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開四葉。山人名石芥。時珍曰∶《別錄》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狀。陳藏器言是屋游之類,復出石蕊一條,功同石濡。蓋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諸高山石上者為良。今人謂之蒙頂茶,生兗州蒙山石上,乃煙霧熏染,日久結成,蓋苔衣類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饋人,謂之云茶。其狀白色輕薄如花蕊,其氣香如蕈,其味甘澀如茗。不可煎飲,止宜咀嚼及浸湯啜,清涼有味。庾褒入山餌此,以代茗而已。長年之道,未必盡緣此物也。氣味甘,溫,無毒。時珍曰∶甘、澀,涼。主治石濡∶明目益精氣。令人不饑渴,輕身延年(《別錄》)。石蕊∶主長年不饑(藏器)。生津潤咽,解熱化痰(時珍)。

地衣草

(《日華》)校正并入《拾遺》土部仰天皮。釋名仰天皮(《拾遺》)、掬天皮(《拾遺》)。集解大明曰此乃陰濕地被日曬起苔蘚也。藏器曰∶即濕地上苔衣如草狀者耳。氣味苦,冷,微毒。藏器曰∶平,無毒。主治卒心痛中惡,以人垢膩為丸,服七粒。又主馬反花瘡,生油調敷(大明)。明目(藏器)。研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時珍)。附方新三。身面丹腫,如蛇狀者∶以雨滴階上苔痕水花,涂蛇頭上,即愈。(危氏《得效方》)。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陰干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崔知悌方)。陰上粟瘡∶取停水濕處干卷皮,為末。敷之,神效。(《外臺秘要》)

(《別錄》中品)釋名垣嬴(《別錄》)、天韭(《別錄》)、鼠韭(《別錄》)、昔邪(《別錄》)。集解《別錄》曰∶垣衣生古垣墻陰或屋上。三月三日采,陰干。恭曰∶此即古墻北陰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烏韭;生屋上者名屋游。形并相似,為療略同。江南少墻,故陶弘景云∶方不復用,俗中少見也。時珍曰∶此乃磚墻城垣上苔衣也。生屋瓦上者,即為屋游。氣味酸,冷,無毒。主治黃膽心煩,咳逆血氣,暴熱在腸胃,暴風口噤,金瘡內塞,酒漬服之。久服補中益氣,長肌肉,好顏色(《別錄》)。搗汁服,止衄血。燒灰油和,敷湯火傷(時珍)。

(《別錄》下品)釋名瓦衣(《綱目》)、瓦苔(《嘉》)、瓦蘚(《綱目》)、博邪。集解《別錄》曰∶屋游生屋上陰處。八月、九月采。弘景曰∶此古瓦屋上青苔衣也。剝取用之。時珍曰∶其長數寸者,即為瓦松也。氣味甘,寒,無毒。主治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別錄》)。止消渴(之才)。小兒癇熱,時氣煩悶(《開寶》)。煎水入鹽漱口,治熱毒牙齦宣露。研末,新汲水調服二錢,止鼻衄(時珍)。發明時珍曰∶《別錄》主治之證,與《本經》烏韭文相同,蓋一類,性氣不甚遼遠也。附方新一。犬咬∶舊屋瓦上刮下青苔屑,按之即止。(《經驗方》)

昨葉何草

(《唐本草》釋名瓦松(《唐本》)、瓦花(《綱目》)、向天草(《綱目》),赤者名鐵腳婆羅門草(《綱目》)、天王鐵塔草。時珍曰∶其名殊不可解。頌曰∶瓦松,如松子作層,故名。集解恭曰∶昨葉何草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高尺余,遠望如松栽。志曰∶處處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六月、七月采苗,曬干。氣味酸,平,無毒。時珍曰∶按∶《庚辛玉冊》云∶向天草即瓦松,陰草也。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縫中。莖如漆圓銳,葉背有白毛。有大毒。燒灰淋汁沐發,發即落。誤入目,令人瞽。搗汁能結草砂,伏雌、雄、砂、汞、白礬。其說與本草無毒及生眉發之說相反,不可不知。主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唐本》)。生眉發膏為要藥(馬志)。行女子經絡(蘇頌)。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涂諸瘡不斂(時珍)。附方舊一,新九。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無根草),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即通。(《經驗良方》)。通經破血∶舊屋陰處瓦花(活者)五兩(熬膏),當歸須、干漆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下。(《摘玄方》)。染烏髭發∶干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圣濟錄》)。頭風白屑∶瓦松曝干,燒灰淋汁熱洗,不過六、七次。(《圣惠方》)。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唇裂生瘡∶瓦花、生姜,入鹽少許,搗涂。(《摘玄方》)。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干者為末。(《醫方摘要》)。灸瘡不斂∶瓦松,陰干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后摻之。立效。(《濟生秘覽》)。惡瘡不斂∶方同上。風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即不發。(《生生編》)附錄紫衣(《拾遺》)藏器曰∶味苦,無毒。主黃膽暴熱,目黃沉重,下水,亦止熱痢,煮服之。作灰淋汁,沐頭長發。此古木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本經》下品)校正移入有名未用《別錄》鬼。釋名石發(《唐本》)、石衣(《日華》)、石苔(《唐本》)、石花(《綱目》)、石馬鬃(《綱目》)、鬼與麗同。弘景曰∶垣衣,亦名烏韭,而為療異,非此種類也。時珍曰∶《別錄》主療之證,與垣衣相同,則其為一類,通名烏韭,亦無害也。但石發與陟厘同名,則有水、陸之性,稍有不同耳。集解《別錄》曰∶烏韭生山谷石上。又曰∶鬼麗,生石上。之日柔,為沐。恭曰∶石苔也。又名石發。生巖石之陰,不見日處,與卷柏相類。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間陰處,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長者可四、五寸。氣味甘,寒,無毒。大明曰∶冷,有毒。垣衣為之使。主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本經》)。療黃膽,金瘡內塞,補中益氣(《別錄》)。燒灰沐頭,長發令黑(大明)。附方新三。腰腳風冷∶石花,浸酒飲之。(《圣惠方》)。婦人血崩∶石花、細茶(焙為末)、舊漆碟(燒存性)各一匙。以碗盛酒,放鍋內煮一滾。乃湯火傷灼∶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附錄百蕊草(宋《圖經》)頌曰∶生河中府、秦州、劍州。根黃白色,形如瓦松,莖葉俱青,有如松葉。無花。三月生苗,四月長及五、六寸許。四時采根,曬用。下乳汁,順血脈,調氣甚佳。時珍曰∶烏韭,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百蕊草,是瓦松之生于地下者也。

土馬鬃

(宋《嘉》)集解禹錫曰∶所在背陰古墻垣上有之。歲多雨則茂盛。或以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墻之側。此生垣墻之上,比垣衣更長,故謂之馬鬃,苔之類也。時珍曰∶垣衣乃磚墻上苔衣,此乃土墻上烏韭也。氣味甘、酸,寒,無毒。主治骨熱敗煩,熱毒壅衄鼻(《嘉》)。沐發令長黑,通大小便(時珍)。附方新五。九竅出血∶墻頭苔,塞之。(《海上方》)。鼻衄不止∶寸金散∶用墻上土馬鬃二錢半,石州黃藥子五錢。為末。新水服二錢,再服立止。(《衛生寶鑒》)。二便不通∶土馬鬃,水淘凈,瓦爆過,切。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普濟》)。耳上濕瘡∶土馬鬃、井中苔等分。為末。燈盞內油和,涂之。(《圣濟錄》)。少年發白∶土馬鬃、石馬鬃、五倍子、半夏各一兩,生姜二兩,胡桃十個,膽礬半兩為末,搗作一塊。每以絹袋盛一彈子,用熱酒入少許,浸汁洗發。一月神效。(《圣濟錄》)

(《本經》上品)釋名萬歲(《本經》)、長生不死草(《綱目》)、豹足(《吳普》)、求股(《別錄》)、交時(《別錄》)。時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萬歲、長生,言其耐久也。集解《別錄》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間。五月、七月采,陰干。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石土上,細葉似柏,屈藏如雞足,青黃色。用之,去下近沙石處。禹錫曰∶出建康。《范子計然》曰∶出三輔。頌曰∶今關陜及沂、兗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須。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多生石上。修治時珍曰∶凡用,以鹽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曬干焙用。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平。普曰∶神農∶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主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本經》)。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令人好容顏(《別錄》)。通月經,治尸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甄權)。鎮心,除面頭風,暖水臟。生用破血,炙用止血(大明)。附方新二。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亦可飯丸服。(《仁存方》)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煎數十沸,通口服。(《百一選方附錄地柏(宋《圖經》)頌曰∶主臟毒下血。與黃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黃,狀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五寸許,四月采,曝干用。蜀中九月采,市多貨之。時珍曰∶此亦卷柏之生于地上者耳。含生草(《拾遺》)藏器曰∶生國。葉如卷柏而大。性平,無毒。主婦人難產,含之咽汁,即生。

(《別錄》有名未用)釋名玉遂(《別錄》)。藏器曰∶舊作玉伯,乃傳寫之誤。集解《別錄》曰∶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時珍曰∶此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采置盆中養,數年不死,呼為千年柏、萬年松。氣味酸,溫,無毒。主治輕身,益氣,止渴(《別錄》)。

(《拾遺》)集解藏器曰∶生天臺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莖用。時珍曰∶此即玉柏之長者也。名山皆有之。氣味苦、辛,溫,無毒。主治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久服去風血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藏器)。

(《日華》)釋名桑蘚(《綱目》)、桑錢。集解大明曰∶生桑樹上白蘚,如地錢花樣。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也。氣味苦,暖,無毒。主治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大明)。治熱咳(時珍)。附方新一。大便后血∶桑樹上白蘚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圣惠方》)附錄艾納時珍曰∶艾納,生老松樹上綠苔衣也。一名松衣。和合諸香燒之,煙清而聚不散。別有艾納香,與此不同。又嶺南海島中,檳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納。單極臭,用合泥香,則能發香,如甲香也。《霏雪錄》云∶金華山中多樹衣,僧家以為蔬,味極

(《別錄》下品)釋名馬(音屁)、馬(,音庀)、灰菰(《綱目》)、牛屎菰。集解《別錄》曰∶馬勃,生園中久腐處。弘景曰∶俗呼馬勃是也。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宗曰∶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修治時珍曰∶凡用以生布張開,將馬勃于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氣味辛,平,無毒。主治惡瘡馬疥(《別錄》)。敷諸瘡,甚良(弘景)。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宗)。清肺,散血,解熱毒(時珍)。發明時珍曰∶馬勃輕虛,上焦肺經藥也。故能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李東垣治大頭病,咽喉不利,普濟消毒飲亦用之。附方新九。咽喉腫痛,咽物不得∶馬勃一分,蛇蛻皮一條燒,細研為末。綿裹一錢,含咽立瘥。(《圣惠方》)走馬喉痹∶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兩。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經驗良方》)。聲失不出∶馬勃、馬牙硝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玄方》)。久嗽不止∶馬勃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即愈。(《普濟方》)。魚骨哽咽∶馬勃末,蜜丸彈子大。噙咽。(《圣濟錄》)。積熱吐血∶馬屁勃為末,沙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妊娠吐衄不止。馬勃末,濃米飲服半錢。(《圣惠方》)。斑瘡入眼∶馬屁勃、蛇皮各五錢,皂角子十四個,為末,入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研瘡不斂∶蔥鹽湯洗凈拭干,以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遠《稗史》)。

草之十一

(雜草九種,有名未用一百五十三種)。時珍曰∶諸草尾瑣。或無從考證,不可附屬,并《本經》及《別錄》有名未用諸草難遺者,通匯于此以備考。

雜草九種

(《拾遺》)藏器曰∶五月五日采一百種草,陰干燒灰,和鍛石為團,研,敷金瘡止血,亦敷犬咬。又主腋臭,燒灰和井華水作團,白,以釅醋和作餅,腋下夾之,干即易,當抽一身盡痛悶,瘡出即止,以小便洗之,不過三度愈。時珍曰∶按∶《千金方》治洞注下痢,以五月五日百草灰吹入下部。又治瘰已破,五月五日采一切雜草,煮汁洗之。

百草花

(《拾遺》)藏器曰∶主治百病,長生神仙,亦煮汁釀酒服。按《異類》云∶鳳剛者,漁陽人。常采百花水漬,泥封埋百日,煎為丸。卒死者,納口中即活也。剛服

井口邊草

(《拾遺》)藏器曰∶小兒夜啼,私著席下,勿令母知。思邈曰∶五月五

樹孔中草

(《綱目》)時珍曰∶主小兒腹痛夜啼,暗著戶上即止。(出《圣惠方》)

產死婦人冢上草

(《拾遺》)藏器曰∶小兒醋瘡。取之勿回顧,作湯浴之,不過三度瘥

燕蓐草

(宋《嘉》)藏器曰∶即燕窠中草也。無毒。主眠中遺尿。燒黑研末,水進方寸匕。亦止噦。時珍曰∶《千金方》∶治丈夫婦人無故尿血。用胡燕窠中草,燒末,酒服半錢匕。《圣惠方》∶消渴飲水。燕窠中草(燒灰)一兩,牡蠣()二兩,白羊肺一具。切曬研末。每于食后,新汲水調下三錢。又一切瘡痕不滅。用燕蓐草(燒灰)、鷹屎白等分。人乳和涂,日三、五次。又浸淫瘡出黃水,燒灰敷之。

雞窠草

(宋《嘉》)大明曰∶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藏器曰∶小兒白禿瘡。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和敷之。瘡先以酸泔洗凈。時珍曰∶《千金方》∶治產后遺尿。燒末,酒服一錢。又《不自秘方》∶治天絲入目。燒灰淋汁,洗之。

豬窠草

大明曰∶小兒夜啼。密安席下,勿令母知。

見獸部牛下。

《神農本經》

(已下有名未用)

《本經》曰∶味苦,微寒,無毒。主胸脅下痛,邪氣,腸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別錄》曰∶生漢中川澤。五月采。

《本經》曰∶味苦,微溫,無毒。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痛。《別錄》曰∶一名別枝。生藍田川谷。二月、八月采。弘景曰∶方家時有用處,今亦絕矣。

《名醫別錄》

(七十八種)

離樓草

《別錄》曰∶味咸,平,無毒。主益氣力,多子,輕身長年。生常山。七月、

神護草

《別錄》曰∶生常山北。八月采。可使獨守,叱咄人,寇盜不敢入門。時珍曰∶《物類志》謂之護門草,一名靈草。彼人以置門上,人衣過,草必叱之。王筠詩云∶霜被守宮槐,風驚護門草。即此也。而不著其形狀,惜哉。

黃護草

《別錄》曰∶無毒。主痹,益氣,令人嗜食。生隴西。

雀醫草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輕身益氣,洗爛瘡,療風水。一名白氣。春生,秋花白,冬實黑。

木甘草

《別錄》曰∶主療癰腫盛熱,煮洗之。生木間,三月生,大葉如蛇狀,四四相值。但折枝種之便生。五月花白,實核赤。三月三日采之。

益決草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咳逆肺傷。生山陰。根如細辛。

九熟草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出汗,止泄療悶。一名烏粟,一名雀粟。生人家庭中,葉如棗,一歲九熟。七月采。

《別錄》曰∶味酸,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冬生蔓草木上,葉黃有毛。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痿痹寒熱,去黑子。生籬木上,葉如葵,莖旁有角

《別錄》曰∶一名鼠肝。葉滑青白。主癰腫。

kt草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傷金瘡。kt,音起。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盛傷痹腫。生山澤,如蒲黃,葉如芥。

英草華

《別錄》曰∶味辛,平,無毒。主痹氣,強陰,療女勞疸,解煩,堅筋骨。療風頭,可作沐藥。生蔓木上。一名鹿英。九月采,陰干。

《別錄》曰∶味甘,有毒。主疥瘡,養肌去惡肉。夏至日采。華(音腆)《別錄》曰∶味甘,無毒。主上氣,解煩,堅筋骨。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傷中,痿痹,溢腫。皮∶主脾中客熱氣。一名山節,一名達節,一名通漆。十月采,曝干。

《別錄》曰∶味酸。主喉痹,止泄痢。十月采,陰干。

《別錄》曰∶味苦,寒。主頭禿惡瘡,疥瘙痂癬。生蜀郡。

桑莖實

《別錄》曰∶味酸,溫,無毒。主乳孕余病。輕身益氣。一名草王。葉如荏。方莖大葉。生園中。十月采。

可聚實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輕身益氣,明目。一名長壽。生山野道中,穗如麥,葉如艾。五月采。

滿陰實

《別錄》曰∶味酸,平,無毒。主益氣,除熱止渴,利小便,輕身長年。生深山及園中,莖如芥,葉小,實如櫻桃。七月成。普曰∶蔓如瓜。

《別錄》曰∶味甘,有毒。療浮腫。不可多食。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癬蟲。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輕身益氣。生丹陽陵地,高尺許,實如棗。

《別錄》曰∶味咸,臭。主小兒驚癇,賁豚,螈,大人。五月采。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明目,目中寒風,諸不足,水腫邪氣,補中,止泄痢,療女子白沃。一名陰洛,生雞山。采無時。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癃疾。一名星洛,一名泥洛。

《別錄》曰∶味酸,寒,有毒。主蝕惡瘡。一名千雀。生海水石谷間。弘景曰∶葉與實俱如麥李。

《別錄》曰∶主小兒癇、寒熱。五月五日采。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生山陵地中,狀如馬牙。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一名葉金草,生澤中高處。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洗惡瘡疥。生山陵,根似紫葳,葉如燕盧。采無時。

《別錄》曰∶味苦。主惡瘡禿敗瘡火氣,殺三蟲。一名蟲損,一名孟推。生方

《別錄》曰∶味辛,有毒。主寒熱。一名脫尾,一名羊草。生楚山。三月采根,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腹痛。一名羊飴,一名陵渴。生山陰,二月花銳蔓草上,五月實黑中有核。三月三日采葉,陰干。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疰崩中,止血益氣。生蜀郡山石陰地濕處,采無

《別錄》曰∶味苦,寒,有毒。主痂瘍惡敗瘡,除三蟲邪氣。生益州川谷。二月、八月采。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心煩,止汗出。生如桐根。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心腹疝瘕、口瘡臍傷。一名經辯。

《別錄》曰∶味咸。主毒風頭泄注。一名野葵。生高陵下地。三月三日采根,根

《別錄》曰∶味咸,無毒。主食肉得毒,能消除之。

《別錄》曰∶味苦。主身癢瘡、白禿、漆瘡,洗之。生房陵。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寒,止血、帶下。生洛陽。

《別錄》曰∶味苦。主小腹痛,利小腹,破積聚,長肌肉,久服輕身長年。生冤句。二月、七月采。

《別錄》曰∶味甘。主寒熱心煩。一名黍石。生東郡山澤中水下,五色,有汁潤

《別錄》曰∶味甘、酸,無毒。主心腹,止汗,生肌、酒痂,益氣耐寒,實骨髓。一名陵石。生草石上,天雨獨干,日出獨濡,花黃莖赤黑,三歲一實,赤如麻子。五月、十月采莖葉,陰干。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益氣養神,除熱止渴。生江南,如石草。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渴、痹。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渴、消中。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目痛淋露,寒熱溢血。一名螫烈,一名顧啄。三月、五月采莖葉,陰干。

《別錄》曰∶味甘,無毒。止痛除血。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療肝邪氣。一名杜逢。

《別錄》曰∶味平。治蟲毒。生益州。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療折。

《別錄》曰∶味甘,無毒。療疝。

《別錄》曰∶味酸。主結氣癰在喉頸者。生海中。八月、九月采。

《別錄》曰∶味辛,無毒。主心腹熱癃。

《別錄》曰∶味苦。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以浴之。生山谷。一名王草。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癰腫惡瘡,煮洗之。一名臣堯,一名巨骨,一名鬼芭。生平澤。八月采。

《別錄》曰∶主咳逆上氣,益肺氣,安五臟。一名蜮熏,一名玉荊。三月采。陰干。蜮,音或。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易耳。一名馬耳。

《別錄》曰∶主齒痛,止渴輕身。生山陰,莖蔓延,大如葵,子滑小。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驚氣傷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氣,手足寒無色。生益州山谷。惡玉札、蜚kt。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下氣,止煩滿。可作浴湯,藥色黃。生蜀郡。立秋

《別錄》曰∶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一名冬葵子。生河東。弘景曰∶藥無用者,乃有固活丸,即是野葛之名。冬葵,亦非菜之冬葵子也。恭曰∶《別本》一名雞精。

白女腸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泄痢腸,療心痛,破疝瘕。生深山谷,葉如藍,實赤,赤女腸同。

白扇根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瘧,皮膚寒熱,出汗,令人變。

黃白支

《別錄》曰∶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父陛根

《別錄》曰∶味辛,有毒。以熨癰腫膚脹。一名膏魚,一名梓藻。

疥拍腹

《別錄》曰∶味辛,溫,無毒。主輕身療痹。五月采,陰干。

五母麻

《別錄》曰∶味苦,有毒。主痿痹不便,下痢。一名鹿麻,一名歸澤麻,一名天麻,一名若草。生田野。五月采。時珍曰∶茺蔚之白花者,亦名天麻草。

五色符

《別錄》曰∶味苦,微溫。主咳逆,五臟邪氣,調中益氣,明目殺蟲。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黃符,各隨色補其臟。白符,一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救赦人者

《別錄》曰∶味甘,有毒。主疝痹,通氣,諸不足。生人家宮室。五月、十月采常吏之生(《蜀本》,吏作更)《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明目。實有刺,大如

《別錄》曰∶味酸,無毒。主諸惡氣。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咳嗽。(音戶瓦切)《別錄》曰∶味甘,無毒。主益氣延年。生山谷中。白順理,十月采

《別錄》曰∶味苦,寒,無毒。主消渴,止血,婦人疾,除痹。一名梨。葉如大青

《本草拾遺》

(一十三種)

鴆鳥漿

藏器曰∶生江南林木下,高一、二尺,葉陰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味甘,溫,無毒。能解諸毒,故名。山人浸酒服,主風血羸老。頌曰∶鴆鳥威,生信州山野中,春生青葉,九月有花如蓬蒿菜,花淡黃色,不結實。療癰腫癤毒。采無時。

七仙草

藏器曰∶生山足。葉尖細長。主杖瘡,搗枝葉敷之。

吉祥草

藏器曰∶生西域,胡人將來也。味甘,溫,無毒。主明目強記,補心力。時珍曰∶今人種一種草,葉如漳蘭,四時青翠,夏開紫花成穗,易繁。亦名吉祥草。非此吉祥也。

雞腳草

藏器曰∶生澤畔,赤莖對葉,如百合苗。味苦,平,無毒。主赤白久痢成疳。

兔肝草

藏器曰∶初生細葉,軟似兔肝。一名雞肝。味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生肉,解丹石發熱。

斷罐草

藏器曰∶主疔瘡。合白牙kt菜、半夏、地骨皮、青苔、蜂窠、小兒發、緋帛等分。五月五日燒灰。每湯服一錢。拔根也。kt,音畜,羊蹄根也。

千金鎘草

藏器曰∶生江南,高二、三尺。主蛇蝎蟲咬毒,搗敷瘡上,生肌止痛。

土落草

藏器曰∶生嶺南山谷,葉細長。味甘,溫,無毒。主腹冷氣痛癖。酒煎服,亦搗汁溫服。

倚待草

藏器曰∶生桂州如安山谷。葉圓,高二、三尺。八月采。味甘,溫,無毒。主血氣虛勞,腰膝疼弱,風緩羸瘦,無顏色,絕陽無子,婦人老血。浸酒服,逐病極速,故名

藥王草

藏器曰∶苗莖青色,葉摘之有乳汁。味甘,平,無毒。解一切毒,止鼻衄、吐血,祛煩躁。

筋子根

藏器曰∶生四明山,苗高尺余,葉圓濃光潤,冬不凋,根大如指。亦名根子。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不問冷熱遠近,惡鬼氣注刺痛,霍亂蠱毒暴下血。酒飲磨服。頌曰∶根子生威州山中。味苦、辛,溫。主心中結塊,久積氣攻臍下痛。

藏器曰∶生胡地,似干茅,黃赤色。味咸,溫,無毒。主折傷內損血瘀,生膚止痛,治五臟,除邪氣,補虛損,產后血病。水煮服之,亦搗敷傷處。時珍曰∶《外臺秘要》∶治墮馬內損,取藥末一兩,牛乳一盞,煎服。無風獨搖草(《拾遺》)曰∶生大秦國及嶺南,五月五日采,諸山野亦往往有之。頭若彈子,尾若鳥尾,兩片開合,見人自動,故曰獨搖。性溫,平,無毒。主頭面游風,遍身癢,煮汁淋洗。藏器曰∶帶之令夫婦相愛。時珍曰∶羌活、天麻、鬼臼、薇銜四者,皆名無風獨搖草,而物不同也。段成式《酉陽雜俎》言∶雅州出舞草,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近之歌謳及抵掌,則葉動如舞。按此即虞美人草,亦無風獨搖之類也。又按∶《山海經》云∶姑kt之山,帝女死焉,化為kt草。其葉相重,花黃,實如兔絲。服之媚人。郭璞注云∶一名荒夫草。此說與陳藏器佩之相愛之語相似,豈即一物歟?

唐《海藥本草》

(一種)

宜南草

曰∶生廣南山谷。有莢長二尺許,內有薄片似紙,大小如蟬翼。主邪。小男女以緋絹袋盛,佩之臂上,辟惡止驚。此草生南方,故名。與萱草之宜男不同。

宋《開寶本草》

(一種)

陀得花

志曰∶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血,浸酒服。生西域,胡人將來,胡人采此花以釀酒,呼為三勒漿。

宋《圖經》外類

(二十種)

建水草

頌曰∶生福州。枝葉似桑,四時常有。土人取葉焙干研末,溫酒服,治走注風

百藥祖

頌曰∶生天臺山中,冬夏常青。土人冬采葉,治風有效。

催風使

頌曰∶生天臺山中,冬夏常青。土人秋采葉,治風有效。時珍曰∶五加皮,亦名催風使。

頌曰∶生睦州,凌冬不凋。采根、葉、枝入藥。味甘。主一切腫痛風疾,銼焙為末,酒服一錢。時珍曰∶《壽域方》∶治丹瘤,用虎刺(即壽星草),搗汁涂之。又伏牛花,一名隔虎刺。

石逍遙草

頌曰∶生常州,冬夏常有,無花實。味苦,微寒,無毒。主癱瘓諸風,手足不遂。為末,煉蜜丸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百日瘥。久服,益氣輕身。初服時微有

黃寮郎

頌曰∶生天臺山中,冬夏常青。土人采根,治風有效。時珍曰∶按《醫學正傳》云∶黃寮郎,俗名倒摘刺。治喉痛,用根擂汁,入少酒,滴之即愈。又《醫學集成》云∶牙痛者,取倒摘刺刀上燒之,取煙煤,綿蘸塞痛處,即止。

黃花了

頌曰∶生信州,春生青葉,三月開花,似辣菜花,黃色,秋中結實。采無時,治咽喉口齒病,效。

百兩金

頌曰∶生戎州、河中府、云安軍。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凌冬不凋,葉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秋后背紫面青;初秋開花青碧色。結實如豆大,生青、熟赤。無時采根,去心用。味苦,性平,無毒。治壅熱,咽喉腫痛,含一寸咽汁。其河中出者,根赤如蔓菁,莖細青色,四月開碎黃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長及一寸,曬干用。治風涎。

地茄子

頌曰∶生商州,三月開花結子。五、六月采,陰干。味微辛,溫,有小毒。主中風痰涎麻痹,下熱毒瓦斯,破堅積,利膈,消癰腫瘡癤,散血墮胎。

田母草

頌曰∶生臨江軍,無花實。三月采根。性涼。主煩熱,及小兒風熱,尤效。

頌曰∶生信州田野及溝澗旁。春夏生青葉,七八月中生小莢。冬三月采葉。治癰

芥心草

頌曰∶生淄州,引蔓白色,根黃色。四月采苗葉。搗末,治瘡疥,甚效。

苦芥子

頌曰∶生秦州,苗長一尺余,莖青,葉如柳,開白花似榆莢,其子黑色。味苦,大寒,無毒。明目,治血風煩躁。

布里草

頌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莖高三、四尺,葉似李而大,至夏不花而實,食之瀉人。采根皮,焙為末。味苦,寒,有小毒。油和涂治瘡疥、殺蟲。

茆質汗

頌曰∶生信州,葉青花白。七月采根。治風腫行血,有效。

胡堇草

頌曰∶生密州東武山田中,科葉似小堇菜,花紫色,似翹軺花,一科七葉,花出兩、三莖。春采苗。味辛,滑,無毒。主五臟營衛肌肉皮膚中瘀血,止痛散血,搗汁涂金瘡。凡打撲損傷筋骨,惡癰癤腫破。用同松枝、乳香、亂發灰、花桑柴炭同搗,丸彈子大。每酒服一丸,其痛立止。

小兒群

頌曰∶生施州,叢高一尺以來,春夏生苗葉,無花,冬枯。其根味辛,性涼,無毒。同左纏草(即旋花根)焙干,等分為末。每酒服一錢。治淋疾,無忌。

獨腳仙

頌曰∶生福州,山林旁陰泉處多有之。春生苗,葉圓,上青下紫,腳長三、四寸,秋冬葉落。夏連根葉采,焙為末。酒煎半錢服。治婦人血塊。

撮石合草

頌曰∶生眉州平田中,莖高二尺以來,葉似谷葉,十二月萌芽,二月有花,不結實。其苗味甘,無毒。二月采,療金瘡。

露筋草

頌曰∶生施州,株高三尺以來,春生苗,隨即開花,結子碧綠色,四時不凋。其根味辛、澀,性涼,無毒。主蜘蛛、蜈蚣傷。焙研,以白礬水調貼之。

《》

(三十八種)

九龍草

時珍曰∶生平澤,生紅子,狀如楊梅。其苗解諸毒,治喉痛,搗汁灌之。折傷骨筋者,搗罨患處。蛇虺傷者,搗汁,入雄黃二錢服,其痛立止。又楊清叟《外科》云∶喉風重舌,牙關緊閉者,取九龍草,一名金釵草,單枝上者為妙,只用根不用皮,打碎,綿裹箸上,擦牙關,即開。乃插深喉中,取出痰涎。乃以火炙熱,帶鹽點之,即愈。

荔枝草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蛇咬犬傷及破傷風。取草一握,約三兩,以酒二碗,煎一碗服,取汗出效。

水銀草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眼昏。每服三錢,入木賊少許,水一盞,煎八分

透骨草

時珍曰∶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寒濕腳風。孫氏《集效方》∶治癘風,遍身瘡癬。用透骨草、苦參、大黃、雄黃各五錢。研末煎湯,于密室中席圍,先熏至汗出如雨,淋洗之。《普濟方》∶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獨科蒼耳、生牡蠣各一錢,姜三片。水煎服。楊誠《經驗方》∶治一切腫毒初起。用透骨草、漏盧、防風、地榆等分。煎湯,綿蘸乘熱不住蕩之,二、三日即消。

蛇眼草

時珍曰∶生古井及年久陰下處,形如淡竹葉,背后皆是紅圈,如蛇眼狀。唐瑤《經驗方》∶治蛇咬,搗爛敷患處。

鵝項草

時珍曰∶仙《壽域方》∶治咽喉生瘡。取花,同白芷、椒根皮研末,吹瘡口

蛇魚草

時珍曰∶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治金瘡血出不止。搗敷之。

九里香草

時珍曰∶傅滋《醫學集成》∶治肚癰。搗碎,浸酒服。

白筵草

時珍曰∶香草也,蟲最畏之。孫真人《千金方》∶治諸蟲瘡疥癩。取根葉煎水,隔日一洗。

環腸草

時珍曰∶張子和《儒門事親》方∶治蠱脹。曬干煎水,日服,以小便利為度。

扎耳草

時珍曰∶王執中《資生經》∶治氣聾方中用之。

銅鼓草

時珍曰∶范成大《虞衡志》云∶出廣西,其實如瓜,治瘍毒。

蠶繭草

時珍曰∶《摘玄方》∶治腫脹。用半斤,同冬瓜皮半斤,紫蘇根葉半斤,生姜皮三兩。煎湯熏洗,暖臥取汗。洗三次,小便清長,自然脹退。

時珍曰∶《摘玄方》∶治痞滿。用五斤,以一半安烏盆內,置雞子十個在草上,以草一半蓋之,米醋浸二宿,雞子殼軟,乃取于飯上蒸熟頓食之,塊漸消也。(《經驗

纖霞草

時珍曰∶陳巽《經驗方》∶元臟虛冷,氣攻臍腹痛。用砂一兩,生烏頭(去皮)二兩,纖霞草二兩。為末,以小沙罐固濟,慢火燒赤,以此草拌入內,不蓋口,頂火一秤之。爐冷取出,同烏頭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醋湯下。

時珍曰∶《經驗良方》∶治七孔出血。為粗末,每服一勺,瓦器煎服。以紗蓋頭項,并扎小指根。

鴨腳青

時珍曰∶《普濟方》∶治疔瘡如連珠者,同魚蘇研爛,糖水拌,刷之。

天仙蓮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惡毒、瘡癤,搗葉敷之。

雙頭蓮

時珍曰∶一名催生草。主婦人產難,左手把之,即生。又主腫脹,利小便。《衛生易簡方》∶治大人小兒牙疳,搗爛,貼之。

豬藍子

時珍曰∶《衛生易簡方》∶治耳內有膿,名通耳。用子為末,筒吹入,不過二

天芥菜

時珍曰∶生平野。小葉如芥狀。味苦。一名雞粘。主蛇傷,同金沸草,入鹽搗敷之。王璽《醫林集要》∶治腋下生腫毒,以鹽、醋同搗、敷之。散腫止痛,膿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腫毒。

佛掌花

時珍曰∶《普濟方》∶治疔瘡如櫻桃者。用根,同生姜、蜜,研汁服之。外以郭公刺時珍曰∶一名光骨刺,取葉搗細,油調敷天泡瘡。虞摶《醫學正傳》∶治哮喘,取根銼,水煎服,即止。

籩箕柴

時珍曰∶生山中。王永輔《惠濟方》∶治瘡,取皮煎湯服,須臾癢不可忍,以手爬破,出毒瓦斯即愈。

碎米柴

時珍曰∶主癰疽發背,取葉,入敷藥用。

羊屎柴

時珍曰∶一名牛屎柴,生山野,葉類鶴虱,四月開白花,亦有紅花者,結子如羊屎狀,名鐵草子。根可毒魚。夏用苗葉,冬用根。主癰疽發背,搗爛敷之,能合瘡口,散膿血。干者為末,漿水調敷。又治下血如傾水。取生根一斤,生白酒二斗,煮一斗,空心隨量飲。

山枇杷柴

時珍曰∶危亦林《得效方》∶治湯火傷。取皮焙研末,蜜調敷之。

三角風

時珍曰∶一名三角尖。取石上者尤良。主風濕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葉下紅

時珍曰∶主飛絲入目,腫痛。同鹽少許,絹包滴汁入目,仍以塞鼻,左,塞右;右,塞左。

滿江紅

時珍曰∶主癰疽,入膏用。

隔山消

時珍曰∶出太和山,白色。主腹脹積滯。孫天仁《集效方》∶治氣膈噎食轉食。用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膽南星、朱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錢,淡姜湯下。

石見穿

時珍曰∶主骨痛,大風癰腫。

醒醉草

時珍曰∶《天寶遺事》∶玄宗于興慶池邊植之。叢生,葉紫而心殷,醉客摘草嗅之,立醒。故名墓頭回時珍曰∶董炳《集驗方》∶治崩中,赤白帶下。用一把,酒水各半盞,童尿半盞,新紅花一捻,煎七分,臥時溫服。日近者一服,久則三服愈,其效如神。一僧用此治蔡大

時珍曰∶羊喜食之,故名。《普濟方》∶治喉痹腫痛,搗汁咽之。

阿只兒

時珍曰∶劉郁《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苦參。主打撲傷損,婦人損胎。用豆許咽之,自

阿息兒

時珍曰∶《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地骨皮。治婦人產后衣不下,又治金瘡膿不出。嚼爛涂之,即出。

奴哥撒兒

時珍曰∶《西使記》云∶出西域,狀如桔梗。治金瘡,及腸與筋斷者。嚼爛敷之,自續也。


上一章  |  本草綱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