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不見希望,看不見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們會把希望寄予更加縹緲的虛妄,這種虛妄很有可能會是佛門,但佛門與世家權貴之間的利益一直說不清道不明,他們之間一直有聯系,不論是佛門還是讀書,都逃不過世家的控制,這才是最可怕的。”
李正又說道:“因為他們利益就是眼下和當前,從來不會是未來。”
說完,李正朗聲說道:“陛下下個月就是貞觀十年了,是不是可以重開科舉了,而且還要重新建立科舉制,投卷這種陋習也該變了。”
李世民想起當年李正遞過一份痛罵朝堂的書信,“朕記得你當年信中說過,投卷陋習只會橫生腐敗?”
李正反問道:“陛下覺得呢?”
李世民頷首說道:“朕會好好考慮的。”
“既然造書坊的事情已經定下來了,在下身為造書坊的監正,那俸祿的事情是不是該算一算,還有以前的俸祿已經好幾年沒給了。”
李世民原本充滿熱血的眼神一下冷了下來。
李正又說道:“咱們說歸說,錢總是要給到位是不是?”
李世民不屑一笑便轉身離開。
皇帝欠錢不給果然是一件很惆悵的事情,太惆悵了。
做皇帝怎么能這樣,太不厚道了。
看向一旁的王鼎,王鼎躬身笑了笑。
“王公公,你說陛下會還錢嗎?”
王鼎小聲說道:“老奴不敢揣測圣意。”
王鼎又說道:“既然要擴張印書生意,長安令打算第一步做什么?”
李正對王鼎說道:“涇陽以南還有一片空地,我們可以沿河道擴建印刷坊,留了十頃應該可以將我們現在的印書坊規模擴大五倍左右。”
王鼎心中盤算一番說道:“老奴明白了,需要人手嗎?老奴可以去工部抽調人手。”
李正搖頭,“這一次不能調動朝中的人,我們涇陽自己來辦就好。”
王鼎點頭說道:“有什么需要老奴來辦的,長安令盡管說。”
李正對王鼎說道:“我擴建印書坊,就等于是向五姓開戰了,能否抽調更多的龍武軍人手來看守涇陽。”
王鼎點頭,“老奴這就去辦。”
李正重新提起魚竿,魚鉤上的蚯蚓已經被吃完了,魚兒也已經脫鉤跑了。
“這年頭釣魚越來越難了。”李正提著竹簍和魚竿回家。
長安,房陵公主得到一份案卷,這是辯機寫的。
辯機把唐玄奘和李正之間的對話都寫了下來。
看著案卷上的話語,“人們拜的不是佛而是他們自己的欲望。”
看到這句話語,房陵公主眉頭直跳,直指佛門要害。
這句話可以讓佛門一直以來秉持著虔誠毀得一干二凈。
李正的這話又有什么錯呢?
人們拜佛到底是為什么,佛門自詡六根清凈,可給的就是欲望。
這樣的佛門還清凈嗎?
這樣的矛盾甚至可以毀了佛門的名聲。
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房陵公主再看下面的話語,打開民智,擴大印書的數量,當人們越來越明白讀書的重要,去寺廟的人便會越來越少。
沒有文化,不講科學,沒有知識的蠻夷反而更容易受到佛門的蠱惑,從而不在讀書,不在勞作,一心向佛。
這樣的蠻夷更容易被人操縱。
一語道破佛門的弱點。
房陵公主深吸一口氣,放下手中的案卷,看著眼前忽明忽暗的燭火,低語道:“李正這是要毀了佛門!”
一旁的幾個僧人神情有些慌亂,“公主殿下,我們應該如何?”
房陵公主頷首說道:“李正是一個很強的對手,他生活自律不近女色,這世上最強的對手,就是沒有弱點的對手。”
說完之后,房陵公主又沉默下來,看著窗外的夜色說道:“多少年了,本宮見過的男人不計其數,還是第一次見到像李正這樣的人。”
一旁的僧人面色森冷說道:“要不要派殺手去殺了李正,一了百了。”
房陵公主看向一旁的幾個僧人。
那幾個僧人面對房陵公主立刻就低下了頭,不敢直視。
“李正想要對付佛門,他的身后可還有李世民,李世民更想要控制佛門,當年李世民一紙旨意扶持道門,并且控制僧人的牒文,就能看到李世民也想要遏制佛門。”
“當今陛下早就看不慣我們了。”
房陵公主說完自嘲般笑了笑,“倒是麗質不知道是上輩子如何修好的福氣能夠和李正這樣的聰明人結為連理,作為姑姑我為麗質感到高興。”
再看眼前這些自詡清高的和尚,他們是什么貨色房陵公主心里一清二楚。
他們和李正差得太遠太遠了。
心頭升騰起一種無力感,見過李正兩次,一次是在宗正寺前,那時候見到李正就可以感覺到這個孩子的眼神非常清明,對自己的美色絲毫不為所動。
平日里哪怕是自己稍稍做點舉動,也會有很多男子看向自己。
那些男人的想法,會讓他們失去思考,從而很好地控制他們。
第二次見到李正是在太子大婚的時候。
那時候的李正看待自己還是那種清明的眼神,眼神中絲毫沒有其他男子眼中的那種覬覦。
一旦控制不住李正,他就會成為自己最棘手的敵人。
眼下的一切都印證了當初自己的想法。
房陵公主對一旁的僧人說道:“本宮寫一封書信給麗質吧,再怎么說我也是麗質的姑姑。”
幾日之后,唐玄奘離開大慈恩寺,再次來到涇陽村外。
徘徊在村外許久,唐玄奘和這里的守衛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李義府親自去向李正稟報。
正在和李泰吃著茶葉蛋的李正聽到唐玄奘來了,也有些意外。
李泰好奇問道:“他還來做什么?”
李義府回道:“倒也沒說。”
李正無奈嘆息道:“讓他去馬圈吧。”
“喏。”
吃下一顆茶葉蛋,李正說道:“魏王殿下,要不要和我一起?”
李泰說道:“不了,我要回長安,新年第一天開朝各國使節都要來,身為皇子我也要在場。”
“那魏王殿下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