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可以隨著軌道半徑改變纜索的界面,使得纜索達到一個從同步軌道站到地面,依次變細的結構。
搭建纜索是為了使得纜索伸直,避免纜索砸向地面,所以這一步的工程必須要在同步軌道站和配重物建設完成之后才能進行。
葉凡的計劃是,將纜索拆分成許多截,再在同步軌道站上垂下來,依次連接。
所以為了實現固定和連續伸長,具體的施工方案則是可以參照塔吊的自升塔頂機構。
然而看起來簡單,但是實際上有一個難題,就是在施工周期中進行叫比較低的角度的時候,線纜會具有不同的角速度,從而偏離軸線,甚至會破壞整個結構。
所以還要設置一個長期駐留式臨近空間飛行器,來作為一個觀測站,同時對線纜進行限位和矯正,而葉凡的天基武器,則是可以通過改裝來完成這一步的任務。
在地面站和纜索之后,就是同步軌道站的問題。
同步軌道站的建設難度,在各部分中是屬于最低的,因為同步軌道站位于靜止軌道(GEO),便于固定位置,位于太空中的部分應該從同步軌道站開始建設。
它的功能跟地面站的相似,都要進行一個港口的職能,只不過一個是地面港口,一個是空港罷了。
同時它還要儲存轎廂,釋放轎廂,安裝阻尼器,以及最重要的開展空間活動,例如空間科研,發射探測器等。
這個建設規模是非常龐大的,但是因為其是處于同步軌道適當的,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所以對于整體部分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若是第三批采礦飛船沒有歸來的話,即便是以人類如今的技術,將火箭引擎的壓箱底技術全部都拿出來,想要建設這項工程也是遙遙無期的。
考慮到同步軌道站的各種載荷,估計其質量最少要達到ISS的二十到三十倍,既800012000噸,以目前的發射能力,最少需要200次的發射,才可以建成同步軌道站。
若是單單靠著如今的化石燃料火箭,按照(包括民營公司),華夏航天局,歐航局和羅斯聯邦航天局的發射記錄(次,19次,其中重型火箭不超過10次)來看的話,最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所以如果葉凡沒有得到系統,沒有推動科技進步的話,即便是人類在未來的20年之內,開發出了100噸級的GEO運載能力的火箭,在更密集的發射計劃之下,同步軌道站的建設周期都需要五年以內。
這么長的時間,是目前人類完全等不起的。
在整個太空電梯的工程中,比較難的一點就是配重物的問題了,其建設的難點在于如何與同步軌道站之間相連接,以及在連接之后要如何保持跟同步軌道站來同步。
配重物位于同步軌道站軸線上的遠地端,其到同步軌道站的距離,由同步軌道站到地阿敏纜索的質量,其本身的質量和地面所能夠提供的張力來決定的。
配重物上可以搭載一些同步軌道站所需要,但是卻并不容易建設的功能模塊,例如大面積的太陽能板等。
畢竟目前是沒法將核聚變反應堆給搬上去的,所以除了特別大型的飛船之外,其余的飛船都是靠著本身的超級電池來提供電能,亦或者是加裝太陽能板收集恒星能源,來提高飛船的續航能力。
而配重物的話,它自身也可以作為一個同步軌道站來使用,只不過這個同步軌道站比較遠罷了。
太空中的環境無比的復雜,兩個同步軌道站的建設和維護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倒不如將太空電梯給搞好,再在修建了一批太空采礦飛船之后,在遠地端開展太空重工業廠房,來生產相關的稀有金屬和材料。
太空電梯工程中的最后一個難點,就是在于轎廂了。
別看這玩意跟電梯的客艙一樣,看上去毫無技術含量,但是實際上這玩意建設的難點根本不亞于配重物。
轎廂最大的問題是在于如何上升,同時在上升的過程中如何增加切向速度。
而且要保證其上升速度不能太快,否則轎廂里面的乘員就會因為大氣摩擦,亦或者是因為承受太大的G過載而死。
同時在下降的時候,也要維持一定的速度,既要保證時間上的迅速,同時也要保持一個合理的速度,否則的話轎廂跟一個直接砸向地面的隕石沒有什么兩樣。
目前而言,起源有兩種解決方案,就是像火箭一樣,在其轎廂下面安裝相關的增加推力的設備,從而推動轎廂上升。
反重力引擎則是第一個被排除了,畢竟反重力引擎的體積非常的龐大,目前以大唐科技的實力,還沒法將其小型化,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其上升的速度太慢了。
反重力引擎法主要是因為笨重,而且升空速度慢,除了這兩個缺點之外,其平衡穩定,在萬米高空也能穩如泰山這一點,就不是其他的引擎可以相比的,然而就是笨重和速度慢這兩點,就足以排除反重力引擎了。
畢竟如今的反重力引擎還是處于第一代,就算是同步軌道站可以對其施加相關的拉力,讓其加速上升到大氣層上空,也最少需要八個小時的時間。
如此長的時間,送人是有點難度的了,只能用來送一下貨或者是啥的。
而化石燃料引擎又不現實,畢竟太空電梯是可以重復利用的,若是搞化石燃料引擎,背著個大型燃料罐,雖然體積小了很多,但是完全沒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所以目前就將這個目光放在了離子引擎上,等到第三批采礦飛船回來之后,第三代離子引擎所提供的推力,足夠推動相關的設備推出大氣層,而且還可以保持合適的速度。
然而這個方法有一個問題,就是由于角速度不變,在上升的之中的話,半徑增大,線速度是會不斷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