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之世第七百七十章: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黃天之世 >>黃天之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七十章: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

第七百七十章: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


更新時間:2022年04月20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羅小明 | 黃天之世 


大明歷二年(195年),五月二十八日。

明國、河東郡、邵亭。

邵亭位于王屋山以南,軹關陘以西。

是通往軹關陘,前往河內郡的必經之地。

三萬三千名頭戴著黃巾的明軍軍卒俱是身穿戎裝,手握著兵刃,靜靜的站立于校場之上。

曠闊的校場之上,除了戰馬不時發出的響鼻聲還有疾風卷起旌旗所發出的獵獵之聲外,再無其他的聲響傳出。

許安最后看一眼手中的書信,隨后將其放入了懷中。

于毒沒有讓他失望。

八天的時間,于毒領兵兵出太行,一路銳不可當,河內郡的西部、中部兩地皆是已經被于毒所控制。

袁紹是真的已經破釜沉舟,整個河內郡留下的守軍一共不到三千余人,根本沒有留下多少的軍卒,

于毒繞道攻取了修武和獲嘉之后不久,左校和李恒兩人也領軍隨后攻占了懷縣和武德。

孟津、小平津兩關也已經被攻取,現在已經脫離了魏軍的控制。

實際上,現在洛陽地區已經被徹底的隔斷,若非是兵力不夠,明軍甚至可以一舉控制整個洛陽地區,不過現在還并沒有必要如此急功近利。

自此河內郡大半便已經徹底歸屬在了明軍的控制之下,通往朝歌的道路也被徹底打通。

實際上在五月二十七日之時,于毒就已經攻占了所有的城池,而后于毒便開始派兵清剿四方,為的便是保證主要道路的安全。

龔都帶領親衛一路急行,已經是在五月二十五日抵達了幽州的上谷郡。

早在五月二十三日,劉石帶領著兩郡軍區的戰兵會和了難樓帶領的上谷烏桓部騎兵,兩軍會師之后,在劉石的帶領之下,自居庸關出,向著幽州涿郡發起了進攻。

幽州涿郡的漢軍本就因為公孫瓚領兵重出之事而焦頭爛額,一直在和公孫瓚軍交鋒對峙,根本就沒有防備黃巾軍。

擔任幽州牧的是袁紹的次子袁熙,黃巾軍的大舉入侵在短短的數日之間便接連擊破了數座城邑,一路進逼幽州的州治涿縣。

此時的袁熙還領兵涿郡的范陽與公孫瓚大軍對峙。

崔巨業的失職,讓公孫瓚重新從易縣之中逃了出來,公孫瓚強征了大量的民眾入軍,并以自己麾下的軍將為骨干,此時的軍力已經膨脹到了近三萬人。

與此同時公孫度接到詔令之后,也是立即讓徐榮領兵進攻遼西郡。

比起治理州郡,平衡周邊勢力,十個徐榮都不如公孫度。

但是論起領兵打仗,十個公孫度綁在一起都不夠徐榮一只手打。

孫堅一路以來征戰沙場,大戰二十七,全勝二十四,平一,敗一。

唯一一場均解不分勝負的戰役是東郡之戰,而唯一的一場敗績則是被徐榮領軍所擊敗。

若是當初董卓在孫堅攻破了太谷關之后不是親自領兵出戰,而是讓徐榮領軍,可能歷史便真的要改寫。

華陰之戰時,董軍各部面對著黃巾軍凌厲的攻勢無一不是節節敗退,甚至于直接崩潰,而只有徐榮穩住了陣線,甚至于還有反擊的余力。

而在華陰之戰的末尾,董卓再做最后的困獸猶斗,黃巾軍已經取得的勝利的情況之下,徐榮還成功帶領麾下的軍將撤退到了安全的地帶。

后面許安之所以圍而不攻,第一是想要招降徐榮,用來勸說公孫度,第二便是若是有徐榮指揮,黃巾軍真的要擊破這支董卓軍,也必須要付出不小的傷亡。

所幸,最后徐榮還是選擇了投降。

大勢已去,整個關中當時都已經被黃巾軍所占據,徐榮對于董卓也談不上什么忠心。

公孫度也依詔令派遣水師沿岸南下,向著冀州的渤海郡,青州而去。

朱九也帶領步兵自蒲陰陘出,進攻冀州中山郡,連克中山北部三城。

中山國的北部六城原本就已經是被黃巾軍所攻占,只是后面為了讓袁紹和漢庭兩方打的更為激烈,降低其防備,所以黃巾軍主動放棄了六城中的五城,只留下了最北部的廣昌城,將當地的民眾都接回太平道的轄地之內。

現在魏庭的治下,那些劉姓的國王早已經被取締,不再有郡國,而只是作為郡存在。

中山郡此時的空前的空虛,原本用來防備黃巾軍的兵員也被其在之前征集到了繁陽,和漢軍進行決戰。

朱九在連克中山北部蒲陰、唐縣、北平三城之后,發現了中山郡的薄弱,于是繼續向著中山郡其他的城邑進發,頗有一種想要吞并整個中山郡的想法。

從涿郡南下到冀州,有兩條大路走。

一條是走中山郡的北平,另一條則是走河間郡的易縣。

河間郡的易縣就是公孫瓚的大本營所在,自然是不能通行。

公孫瓚更是為了不讓魏軍南下馳援鄴城,選擇了領兵西進,圍住了涿郡的范陽,和袁熙相對峙。

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也慢慢的變得清晰了起來。

公孫瓚躲在易縣也是無奈之舉,他確實沒有辦法勝過袁紹。

本來因為斬殺了劉虞的事情,他也認為漢庭不會原諒他當初的過失,所以干脆就自暴自棄,在易縣之中享受著榮華富貴,醉生夢死。

當時對于公孫瓚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最后黃巾軍獲勝,因為在公孫瓚的預想之中,無論是袁紹還是漢庭獲勝,最后都會將他誅殺,他已經是難逃一死。

黃巾軍獲勝,或許憑借著領兵投降,還能享受一定的優待,起碼沒有性命之憂。

只是他在易縣沒有等來黃巾軍獲勝的消息,而是等來了繡衣使者。

那繡衣使者的來訪給了他最后一絲的希望,那繡衣使者拿著劉協親寫的詔書,上面還蓋著漢庭的印璽,當初公孫瓚受封都鄉侯的時候見過詔書見過印璽,他自然一眼就能辯出真假。

甚至于詔書之中,還寫著一句話。

正是那一句話,讓公孫瓚選擇了相信劉協所說的話。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將軍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這句話正是當初光武帝劉秀對于朱鮪所做出的承諾。

朱鮪是殺害了劉秀兄長劉縯的同謀之一,又堅決反對劉玄派劉秀北伐,害怕投降之后被劉秀報復。

劉秀在稱帝之后,開始統一天下,揮兵攻打朱鮪鎮守的洛陽。

朱鮪堅守數月,后在劉秀許諾不計前仇之后,朱鮪選擇了投降,劉秀后來還將其拜為平狄將軍,封為扶溝侯。

劉秀以黃河之水起誓,保證不會追究朱鮪的罪責,而后他也確實做到了。

公孫瓚殺害了劉虞,和朱鮪殺害了劉縯相仿。

這個時候,誓言還是讓人能夠相信,尤其這種寫在白字黑字之上,君主所說的話。

一言九鼎,在這個時候,并非是什么玩笑。

畢竟這個時候,司馬仲達還沒有指著洛水為誓,后面卻又背棄盟誓,屠滅曹爽的三族。

蹋頓此時已經回到了三郡烏桓的部中,現在的三郡烏桓還沒有動作,畢竟許安說的是他們收到命令的第七日,那個時間點,也就是在劉石軍進攻幽州后的第五天,公孫度進攻之時的第二天。

這個時代的傳信考的是人馬傳遞,時間有間隔,這些時間,都已經是被許安算計在了計劃之中。

為的便是盡可能的能夠協同而發。

之所以延長兩日,便是因為袁熙在同時遭受到三方的威脅之后,必定會召集三郡烏桓部的騎兵參戰,而這個時候三郡烏桓部作為內應,只需要在關鍵之時倒戈一擊,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奠定戰役的勝利。

益州相隔甚遠,蜀道難行,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的軍情急令,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將軍令送往益州。

益州此時才剛剛收到軍令不久,回報的信使還在路上。

但是此時荊州之戰其實已經爆發,徐晃帶領著西涼營,以及銳士兩營和陷陣營南出武關,進取荊州南陽郡。

張揚亦帶領漢中兵出上庸,向著南陽郡發起了進攻,協助作戰。

荊州鷹衛最新傳來的消息,劉表派遣蔡瑁帶領張允、黃忠兩將領荊州三萬北上南陽郡,以為防御。

又命黃祖南下,并將水軍大半都交給了黃祖。

通過這一消息,許安雖然沒有收到益州的來信,但是他知道這肯定是甘寧帶著水師出戰并取得一定的戰果,這才促使著荊州軍不得不分兵南下。

一切都在按著計劃有序的發展,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還有一個最好的消息,一個來自長安的消息。

在西域完成了交易,滿載著西域特產等的商隊已經抵達了長安城。

前往西域的商隊之中,大部分的都是黃巾軍的官方商隊。

絲綢之路不愧是一條財富之路,除了香料之外,帶回來最多,其實還是金銀財寶。

明國本來已經快要見底的國庫,瞬間便變得充盈了起來。

從西域回來的商隊賺得盆滿缽滿,也使得明國境內傳出了關于西域大量的流言。

有流言甚至說在西域有一處深谷,谷底盡是黃金和白銀和數不盡的銅錢。

想要去往西域的人不斷的增多,原本明庭發布的遷移計劃根本沒有多少人報名,但是在商隊返城后不到數日的功夫,五千人的名額便已經被報滿。

許安吐出一口濁氣,他現在心中底氣萬分,心中也不再是十數日前剛剛收到消息之時那般凝重。

校場之上,三萬三千余名黃巾軍列陣而立,黃巾飄揚,旌旗飄動,一眼望去猶如黃色的汪洋一般壯觀。

陽光耀目,但并無一人有半句的怨言。

密密麻麻的槍戟匯聚成了一片一片的山林,層層的旌旗幾乎遮蔽了他們頭頂的天空。

“明公。”

許攸驅馬行到了許安的身側,低聲提醒道。

“到時候了。”

許安將目光從北方連綿的群山之上收了回來。

太行、王屋,這里正是他最初發跡的地方。

前方,軍陣嚴整,無數的軍卒在他的眼前分成了兩方,留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給他。

一面有一面的旌旗林立于道路的兩側。

刀槍如麥穗,戈戟似麻林,旌旗蔽空接天連地。

所有的人都等待著他。

許安輕吸了一口氣,雙腿輕輕踢動的馬腹。

戰馬的鬃毛晃動,邁開了四蹄,向著前方緩緩行進而去。

所有的軍卒都是昂首挺胸,站的筆直,他們的身形甚至比手中的長槍還要挺直。

馬蹄翻騰,原本不大的馬蹄聲在寂靜的校場卻是顯得出奇的清晰。

“吁——”

許安輕拉韁繩,座下的寶馬打了一個響鼻,隨之放緩了步伐。

許安從馬背之上落在了地上,高臺就在他的身前。

站在高臺之上,整個校場之上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到他的身影。

傳令兵布滿了高臺的四周,他們將會確保校場上所有人都能夠知道許安的言語。

高臺之下,三十三面旌旗分立兩側。

高臺之前,明軍的軍陣嚴明,軍勢凌厲,一眼望去好似天邊的云海一般壯觀。

許安提步踏著臺階高臺之上走去,每邁出一步,他的步伐便加快一分,彷佛更為堅定一般。

校場之上所有軍卒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許安的身上。

站在高臺之上,許安看著身下一眾軍卒的面孔。

目光所見,不再是如同當初在廣宗那一張張飽含著痛苦和木然的面孔,而是一張張堅毅無比,眼神之中閃著光芒的面孔。

許安看了一眼放在身前矮臺上的稿件,而后抬起了頭來。

稿件之上的內容他早已經記得清清楚楚,一字難漏。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許安沒有去看稿件,而是目視著校場之上的眾人。

他的聲音高昂,語氣慷慨,在擴音器的傳播之下向著校場的四面八方傳去。

四周的黃巾力士重復著許安所說的話,將其傳向更遠的地方。

“予本鄉野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歸山,居并州形式之地,得八陘關隘之險,今十有二年。”

自中平元年起始,一樁樁的舊事浮現在了許安的心頭

最初的時候他只想活下去。

他當初只不過是想要活下去,只是想要有一口飯吃……

只是這樣的世道,卻是沒有他這般窮人的一席之地。

這天下是那些世家豪強的天下,而非是升斗小民的天下。

“西抵大宛,東連太行,南控巴蜀,北至大漠,并、涼、中、益、幽、西域六地皆入版圖,天下之半,盡為我有。”

一張又一張熟悉的面孔自許安的眼前飛速的掠過。

張梁、張寶、何儀、黃紹、眭固、黃三、左髭丈八、張闿……

十余年以來,他從來不敢有半分的松懈,他很清楚,一旦停下腳步,將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

那樣的后果,他無法承擔……

許安的聲音逐漸的變得堅定了起來,逐漸的變得更加的高昂了起來。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定鼎之功何遠?”

“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灼熱的戰意在許安的眼眸之中熊熊燃燒。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東征漢魏,拯生民于涂炭,復華夏之安寧!”

校場之上,一眾軍卒皆是緊握著手中的兵刃。

許安舉起了右手,握成了拳頭,重重的砸在了身前的矮臺之上,郎聲道。

“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南走,陷溺猶深。”

“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


上一章  |  黃天之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