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廣播電臺(6100)
1376廣播電臺(6100)
作者:云沐晴
,最快更新!
一秒記住新,!
大哥當兵半年,已經寫信回來告知今年過年是不回家過年的,要在部隊里過年。
雖說人不回來,可是津貼三個月寄一次,除此之外還有給爸爸的軍大衣,一些部隊發下來的花花綠綠的票,哥哥用不著的都給寄回來了,其中有部分全國糧票、工業票等,都不多,攢起來也不容易,媽媽一樣也沒舍得花,因為她知道他們家老大不容易啊!
本來每個月六塊錢津貼,因為他是初中生,給升到了十元,還不會被其他戰友知道,但也意味著老家每年給三十六工光榮工,每工四角三分,一共十來元錢沒有了,畢竟你都提高津貼了,那這些補助就不要想了,只能給六元的普通戰士享用。
老爸老媽知道這軍大衣來之不易,是兒子花了個把月的津貼,還欠了人情借了布票得來的,非常不容易,畢竟戰友也是相互借著給家里人送溫暖的,這份孝心極其難得,也得虧哥哥下手早,趕在冷之前把軍大衣給送回來了。
像是南方的戰友就不太需要這些軍大衣,于是哥哥借的都是南方的戰友,等熬過了這個冬天,布票慢慢攢起來了,再還給人家。
哥哥走之前他們全家去拍了一張全家福,這年代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媽媽一共洗出來五張,哥哥帶走一張,家里放大一張,擺放在堂屋的桌子上,剩下的三張保存在家里的玻璃相框后面,那玻璃相框上有爸媽年輕時候的照片,還有爺爺奶奶的照片,也是唯一的照片,很珍貴。
她記得照相一次就一張,一張底片,當時照的三毛錢,洗一張八分錢,像帶鏡框以及放大的一共收了五毛錢,媽媽一共花了0.30.50.08*31.04元,最后的4分錢人家沒要,一共一塊錢照了這些照片。
當時照相的時候哥哥穿的還是新發的軍裝,他們也都穿著夏天最好的衣裳,說實話,現在想想還是感嘆這個年代的不容易。
大哥不回來過年,現有的條件也不允許他們大魚大肉,好在生產隊殺豬,允許家家戶戶抓鬮買肉順序,豬不是一天殺的,整個村打算殺四頭豬,第一次抓鬮媽媽買了一斤的后腿肉,第二次買了一斤的前腿肉,第三第四買的是上等的五花肉,末了一些瘦肉沒人要,媽媽又買了三斤,算是湊了七斤肉。
然后老爸還給買了十斤的豬板油,因為現在沒有自留地,吃油沒有原先那么自由了,這十斤豬板油,還是他找關系買的,給了人家一塊錢的好處費才排到買的呢!
有了豬油,又有了豬肉,還有過年生產隊發的粉條、蘿卜、白菜啥的,加上院子里種的大蔥,菠菜,香菜,這個春節,不說是個肥年吧,至少總算吃上肉了。
“我還托同事家人幫我買了四條鯉魚,
她家親戚在生產隊的魚塘工作,有門路搞到魚,但要用票換,我想著咱家老大寄回來的那些工業票,咱暫時也用不上,不如拿過去換了?工業票能買家具呢!”
媽媽考慮到娘家走親戚需要拎條魚,還想腌制點魚塊兒過年吃,而且鯉魚的寓意好,跳龍門,年年有余啥的,媽媽一咬牙,答應了。
進入臘月二十三之后,哥哥們放假都在家,媽媽就有了免費的勞動力,就想辦法倒騰點雞蛋,老爸一聽欣然同意。
“我個我有招,我去過黑市,那邊啥都有,你們坐吧,我休息的時候騎車過去換。”
媽媽一聽來勁兒了,“哎呀,那敢情好,你帶著老二去,他放寒假了,認認地方,你不上班他也能過去,咱多換點糧食、雞蛋、鴨蛋,咱兒子在那邊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好,上次我給腌制的咸鴨蛋他說到地方了味道剛剛好,還有那酸黃瓜、辣椒醬,孩子都挺喜歡的,我就想再給他折騰點啥寄過去。”
“你現在折騰啥,現在正是貴的時候呢,連豆腐都能成為緊俏貨,其他的更別說了,你現在寄過去孩子也收不到,還不如等過罷年呢,咱兒子還是學生呢,跟著我過去不妥,萬一被抓著,”
“呸呸呸,你這個烏鴉嘴,說這干啥?哪兒那么點背,”
不等媽媽繼續說,爸爸就制止了她:“你別說了,那地方早上生意比下午好,我早點過去,賣完就去上班,不也挺好的?也不耽誤啥事兒,哪兒用得著老二跟我過去?”
“那你換的東西怎么辦,帶著上班?安全不安全啊!”
“那就先放咱大姐那兒,每天給她送一斤豆腐,”
媽媽聽了直說好:“這靠譜,可行。”
就這樣,從臘月二十四到年三十,每天爸爸都要帶三十斤的豆腐板子進城,因為過年,豆腐也漲到了兩毛錢一斤,平時五分錢就能買一斤,這爸爸拎著的一個飯缸里,有專門給姑姑做的豆腐,一斤多。
爸爸一天能賣六塊錢,這六塊錢每天換的東西都不一樣,因為黑市上的雞蛋也漲了,兩毛錢一個,第一天爸爸換了三十個雞蛋回來。
第二天二十個鴨蛋。
第三天二十斤玉米碴子。
第四天十斤小米。
第五天五斤豬板油。
第六天三十斤雜糧面。
第七天也就是年三十這天,換了五條大鯉魚,還給姑姑留了一條。
姑姑也沒占她家的便宜,又收拾了不少哥哥姐姐不穿的衣裳,回到家從衣裳里面,還找出來一斤紅糖,一斤白糖。
媽媽感慨萬千的說:“大姐這是一點便宜也不占咱的啊,說起來這樣關系挺好的,不爭不欠,來往更方便。”
“因為做豆腐,咱家的豆子也全部用完了,就連你之前買的也沒有了,不過還好,咱家留了十斤的豆腐,夠這個年吃了,年后再想吃豆腐,得想辦法去二弟三弟那兒換了。”
因為他們家豆腐做的好吃,沒有任何偷工減料不說,還非常實在的往高了稱,所以爸爸的生意非常好。
當然,那地方也不是你想進就進的,每天都要交五毛錢的入門費,爸爸連續交了七天,最后一天人家還退了他五毛錢,給他打了個折,原因是爸爸送了他一斤豆腐,所以說這人情往來啊,還真是想到就是賺。
過年家里一下有了八條魚,七斤豬肉,十五斤豬板油出了不到十斤的豬油,還有那些糧食,這個年原則上算是一個豐收年了。
魚拿回來媽媽先用鹽腌制,再用煙熏做成臘魚,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這七斤豬肉媽媽一起下鍋炒了,還出了不少的油,這些油、肉、加上之前煉油剩下的部分油渣一起來了個大鍋煉,煉好以后放到搪瓷盆里,這樣以后炒菜的時候既放了油,也放了油渣和豬肉,可謂一舉三得。
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油渣則要用來過年包包子,豆腐油渣白菜餡,豆腐油渣粉條餡,可謂合理利用,一點也沒浪費。
炸好的油渣媽媽還專門鏟出來一小碟,給他們撒上鹽巴,這幾個小饞貓過了下肉癮。
鴨蛋弄回家媽媽就腌制了起來,等過罷年給哥哥寄過去。
家里今年還做了芥菜疙瘩,就是黑乎乎的那種咸菜,切成絲配著辣椒一起炒,那味道絕了,大哥最愛的也是這種咸菜,加上剁椒醬,媽媽今年夏天哥哥走的時候帶走了兩壇子,剩下的辣椒也攢了起來,等到秋收之后又做了三小壇子,回頭收拾好了,再給哥哥寄過去點兒。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出門在外生怕兒子吃不飽穿不暖的,想盡辦法給他提供好吃的好喝的。
“等開春了,我再去弄點觀音土回來給他炒點土豆子,咱家丫頭就是能耐,居然還知道這種吃法。還有那石頭餅,也挺能放的,我光聽著閨女說,就覺得可行,回頭我和河邊的溪水里撿一些石頭會來洗干凈,放到這鍋里面炒熟,把餅子攤到上面炕干,這樣寄過去,咱兒子啥時候餓了,也能墊吧墊吧。”
所以別看過年糧食挺多的,但媽媽已經習慣了精打細算,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吃飽穿暖。
魯省那邊有雜糧煎餅,哥哥中間還寄回來三四斤,試著用大蔥卷著吃,別說那味道還挺特別的,就是這邊的人吃不習慣,而且放久了也會壞,倒是不如做成干餅子這樣的,不容易壞。
丁薇畢竟是成年人的芯,所以很支持媽媽,甚至還幫著媽媽想辦法掙錢省錢。
雖說做豆腐把她家攢了兩年的豆子全給嚯嚯完了,可換回來的東西,卻相當可觀,也不覺得不值。
哥哥們也因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了不菲的果實而暗自高興,要不是沒豆子了,還想過罷年繼續呢!
爸爸放年假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他在家,都和哥哥們意良依锏募揖擼哪兒不帶勁了,拿著錘子釘子修理工具修修砸砸,從里到外,全都給檢查了一遍,因為平時就周末一天時間,很多東西都來不及折騰,這次放假七天,自然要好好的拾掇拾掇。
這年代的孩子從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即便是有自己不喜歡吃的,在吃飽肚子和嫌棄之間選的話,肯定都會選擇前者。
今年過年媽媽送給二叔三叔家一口人一個肉包子,二嬸還回來是她用紅薯、柿餅、紅豆整的甜豆包,三嬸炸了麻糖,雖然只送過來四根,但因為是油炸的,已經很難得了。
他們三家雖然沒在一起過年,但每年都會給彼此送點年貨,這是臘月二十九的時候互換的東西,因為都是新鮮出爐的,所以都想讓彼此嘗嘗,等到年三十兒晚上,媽媽給每家都送過去一盤炸魚塊兒,叔叔嬸嬸回過來的有炸丸子、炸咸食還有炸豆腐,總之每個人都根據彼此送的東西價值,進行互換。
雖說上次媽媽住院沒能借到他們的錢,但媽媽出院叔叔嬸嬸也來看了,在這之后倒也沒有再出現過理所當然占他們便宜的情況,倒也讓媽媽不再去計較以前的那些得失了。
年三十晚上,媽媽將叔叔嬸嬸送過來的東西,并著他們包的蘿卜油渣餡的餃子,吃了個還算豐盛的除夕大餐。
晚上丁薇得了一毛錢的壓歲錢,妹妹的錢直接轉手就給了她:“姐姐你替我拿著。”
二哥他們的壓歲錢本來也想給她的,結果被媽媽說:“你們都留著買學習用品吧,薇薇又不是你們管錢的,都交給她,她還得給你們操心,如果你們實在不想操這個心,可以給我,我幫你們存著。”
哥哥們立即露出抗拒的小表情,笑的丁薇忍不住說。
“媽,還是你這招管用,每次哥哥給我錢,又不許我花,還讓我給攢著,我都覺得好有壓力啊,哈哈!”
大年初一還要給叔叔嬸嬸拜年,這邊基本上都是五分到一毛的壓歲錢,如果遇到給一兩分錢的,也有,但不多,就比如她的妗子,以前還給五分錢,今年都改為兩分錢了。
媽媽覺得拿不出手,給了他們孩子五分錢,雖然賠了,但至少自己心理上過得去,要不然得多難受。
外公外婆給了他們一毛錢的壓歲錢,還有姨姨們,給了他們每人兩毛錢的壓歲錢。
還有其他親戚,零零總總加起來,丁薇這個年差不多掙了七毛錢。
從初一逛到初八,才算將所有親戚走完。
最幸福的一頓就是在外公家的那一頓,因為是媽媽姊妹仨做的,味道自然不一樣,食材也都是她們自帶的。
其他人家吃的飯菜質量取決于你帶來的東西,基本上標配就是大鍋菜配饅頭,連餃子都舍不得下,當然,這親戚一茬接著一茬來,家家戶戶都不富余,自然也是能理解的。
大鍋菜就很好了,最起碼有白菜豆腐粉條,再次再次也會有粉條。
正月初七老爸就上班去了,正月初十生產隊恢復了工作,地沒解凍沒關系,所有人都聚集到生產隊用麥秸稈學編制,什么草帽啊,籃子啊什么的,也算是生產隊的副業。
丁薇也會跟著去學,學到手就是本事,做一個給一分錢,雖說這錢掙得不容易,但總比在家閑著強。
他們兄妹幾個都去,一天也能掙三毛錢。
過了正月十六哥哥們都開學了,丁薇也被趙青青強制送到了學校,不讓她在家干活了。
“媽現在身體調養的差不多了,重活累活我很少干,你好好學習比啥都強,好孩子,去上學,學到了本事,就達成了媽媽的愿望,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你們兄妹幾個都能成才。”
丁薇迫不得已開啟了小學生的生活,但她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媽媽干活。
比如早上她總是第一個起來做飯,吃完飯上學,放學回來午飯基本上媽媽就做好了,中午在家就幫著洗洗衣服,下晌放學哥哥們去挖野菜,她留在家里做飯,順便教育紅班的妹妹背背唐詩,學學算術。
基本上他們做飯都不給父親留,如果他回來了,媽媽再重新生活做飯,這樣就不用老是吃剩飯剩菜了。
爸爸早上在家吃飯的話,丁薇會做的多一點給爸爸帶上,比如帶個紅薯,菜窩窩啥的,爸爸自己買個菜,或者就著家里的咸菜,再將飯盒拿到工廠熱水爐子上熱一下,就能吃了。
一家人都在互相體恤節省著過日子,白蒿薺菜下來后,她每天給爸爸蒸菜,包素菜餃子,爸爸回來就夸她。
“我那同事都羨慕我有個好閨女,都夸你做的好吃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像丁薇七八歲這么大會做飯的,在農村太正常了,不過大多數都是會個水煮菜,像丁薇這樣能做到色香味俱全的,自然離不了家里的油鹽醬醋的支持,當然,她即便是用,也在合理范圍之內,不會讓媽媽覺得肉疼。
不像村里的小花,為了炸饅頭片吃,嚯嚯了家里一個月的油,被她媽媽抓住以后,打的屁.股都流血了。
丁薇的口腹欲可沒那么強,即便是貪吃鬼丁香,也知道什么該吃,什么不該吃,他們家孩子懂事,也是整個村子里聞名的,而像孟小花那樣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的孩子,在村子里有,但是很少。
還記得上次大黃狗求助的錢爺爺嗎,丁薇家一直幫扶著他,偶爾還會送去點吃食,過年的時候媽媽還將蒸的包子,炸的魚塊端過去兩盤,而錢爺爺在魔都的侄子也偶爾會寄東西回來,錢爺爺自己不來,讓大黃狗叼著送過來,有糖有米,媽媽不好還回去,就改為家里做啥好吃的,都會送過去一份兒。
他們互相不需要見面,但是彼此都惦記著,知恩圖報,盡可能的讓這份情誼維持在相當的水平線上,不會讓誰覺得吃虧,也不會讓一個人無休止的付出,而沒有任何回報。
人與人的交往,不就是人情往來嗎,如果只有往而沒有來,那這個人的人緣,肯定能差到爆。
丁薇上了學之后,發現學校的布告欄里張貼著過期的報紙,這是學校的讀書角,每星期開大會校長還會將上面值得講給學生聽的新聞給大家讀一讀,丁薇從報紙的夾縫里,看到了一些投稿的地址,她默默的記了下來,特意選擇的是青少年角,打算投稿寫一些她這個年齡段的故事。
除此之外,她還看到他們縣城廣播臺招收小播音員的新聞,看到這新聞,她眼珠子一轉,恰好截止日期為3月1日之前,這么說,她還來得及?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大事兒,晚上回到家,她立即把這個消息給丁振龍說了。
“爸,我已經向學校請假了,我想去試試,你說我要是萬一被錄取了,不是還能給咱家賺個外快嗎?您明天帶我過去試試行不行?”
別人不會普通話,還不會講故事,這是播音頻道,又不需要露相,只需要搭配主持人給小朋友講故事就行,而且,這故事要是征稿,她滿腦子的童話故事,是不是可以隨便編寫點兒,掙稿費了?
越想越興奮,越想越覺得可行,因為爸爸在縣城上班,所以才想到以這樣的方式去報名,其實縣城這個電臺成立不過兩年時間,還特別小呢,流量也不大,市里面倒是有大的廣播臺,可交通不方便,她倒是想去,但缺實踐的機會,如果在縣城玩得轉的,倒是可以去l市廣播臺試試。
爸媽知道她向來有這個主意,她既然想了,他們自然也愿意支持她,于是前一天晚上,媽媽就給她找了一套相對干凈整齊的春裝換上。
第二天天不亮就坐上爸爸的大金鹿,騎了大概一個小時到了縣城的廣播臺。
站在廣播臺樓下,丁薇對丁振龍說。
“爸,一會兒我自己進去,你去上班,等我面試完,我就去你們單位找你,然后我在坐車回家。”
父女倆站在樓下剛吃完早上媽媽整的菜窩頭,聽到閨女的話,他當時就想反對。
“爸,你要相信我,我馬上都八歲了,也時候鍛煉鍛煉了,他們九點才面試,你八點就上班,趕緊去吧,別耽擱,大不了你先去報道,一會兒再過來看我也成啊!”
丁薇還用爸爸單位的稿紙準備了個人檔案,uu看書規規矩矩的字體,顯得很正式,也很大方得體。
丁振龍看閨女這么自信,也不好再堅持,好在離得不算遠,這會兒才七點半,自己實在不行就等一會兒再過來。
丁振龍一走,丁薇吃完手里的窩頭,看了眼守大門的老爺爺,問了下人家具體的上班時間,八點上班,但面試時間是九點,她就乖巧的坐在了人家門衛室的臺階上,當然,這也征詢過人家的意思。
老頭一聽說孩子爸爸去上班了,把她自己一個人放在這兒,一會兒自己還要去面試小播音員,就覺得她很獨立。
“行閨女,來,外面冷,你坐進來,不礙事,喝水不喝?爺爺給你倒點兒?”
就這樣,丁薇找到了可以等待的地方,還和老爺爺噴起了空,也從老爺子這里了解了這個成立不到兩年,目前只有二層小樓,發射臺啥的還不怎么完善的廣播電臺的幕后故事。
注:廣播臺具體成立時間不好查,所以此處為杜撰,勿與現實掛鉤,另外這是收音機的廣播電臺,不是電視臺,兩者之間,至少會相差二十年的發展,請悉知。
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