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側福晉又開撕了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見地非常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年側福晉又開撕了 >>年側福晉又開撕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見地非常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見地非常


更新時間:2021年09月24日  作者:烏云無雨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代情緣 | 烏云無雨 | 年側福晉又開撕了 


 好書、、、、、、、、、

“若是娘娘不介意,可否請人將娘娘那為民篇的文章給在座諸位朗讀一番,也好叫諸位都領略娘娘的辭采華貿、激昂非常?”

且看這俞老大人越夸越離譜,年甜恬忍不住汗顏,自是忙點頭應下,心說這讀書人夸人都不一般,通篇說下來不見一個好字,卻是夸得人都要飄了,趕緊的讀出來也好,諸位爺俱是學問不俗的,也自然有其審美,便也能看出俞老大人夸的有幾分真幾分假了。

一聽這話,四爺也急不可耐了,俞老大人這一頓夸叫四爺也面上倍兒有光,腰桿子都似比以往挺得更直些,直將手上的文章遞給了蘇培盛叫人細細讀來,他原是想自己讀的,可一想蘇培盛聲音又高又亮,想必比他低沉的聲兒更能叫人聽得明白呢!

他小格格作的文章必是得叫所有人都聽清楚去!

蘇培盛也激動著呢,清了清嗓子,宣讀圣旨的時候都沒這般正經過呢!

“論民生,民生,凡與民之生計的解為民生,然縱觀古今,雖知民生之艱苦,但解民苦之法盡是予財物,好似捐銀撥糧方顯為君者廉政愛民,貴族亦樂善好施盡是美名,然此法仍舊怠政,不解其憂苦,反倒君怠民懶,民生日益艱苦。”

“細分民生,無非便是衣食住行四件,雖行為最末,但實乃重中之重、、、、、、、”

蘇培盛高聲朗讀著,眾人越聽越覺新奇,心道著貴妃竟也敢說,直指年年宮里和王公貴族給窮苦百姓捐銀捐物是懶怠之舉,說來論民生可不是什么新題,這可是老生常談的事兒了,重點多論這衣食住上,還真真沒人在意這行呢,確實新穎著。

不同于在場諸位,年甜恬卻是越聽越是覺得自個兒不成,倒也是最后時間不夠了,她寫的急,語言上就不免少了許多雕琢,更多是直白。

至于專門寫了“行”自也是想起來以前的號召了,要想富先修路,這可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提出來的,意在各城市鄉村能夠盡早通車聯系起來,節省物流成本,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

要想富,交通必須先發達起來,使得物流暢通無阻,要讓本地產品,流通出去,也得讓外界產品流進來,形成商品流通渠道。

便是不說這商品流通,交通發達在其他方面也是重中之重,關乎效率問題,就如這二年同準格爾部打仗,從京城到伊犁便是快馬加鞭沒日沒夜的趕路,也得十日左右的功夫才能將信送到。

這軍機要務走的還是官道的,更別說老百姓們出行了,既無駿馬可驅使,大部分時候更無官道可走,多是些鄉間土路,想去哪兒全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的,行路艱難,那必定限制人所活動的范圍。

做生意的時間成本太高,故而百姓多是循規蹈矩的種地,自家種什么就吃什么,如此即便能達到溫飽,也無機會言經濟發展。

年年朝中都撥銀撥涼救濟百姓又有何用,又什么時候是個頭兒?

只要路通了,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謀生的法子,百姓兜里有銀子了,定然帶動消費,這一來二去的便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了。

只是封建社會下有一弊病,那就是大多數的財富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這路一通,先反應過來的也定然是富的這一批,不過眼下路都沒有,說這個還為時尚早,屆時可通過朝廷來管控,總歸是有應對法子的。

因著時間不夠,年甜恬沒詳細的寫,不過是侃侃而談些個罷了,多是些空乏的,通篇字數不過千,倒也寫不了太細的,可饒是如此空泛而談也足以叫滿殿的諸位驚得久久不言了,多多少少都有些明悟和啟發。

年甜恬且見眾人一個個都不開口,眼神兒似爺跟著不聚焦了,心頭實在忐忑,不由得出聲兒告罪一句,算是提醒些個。

“本宮獻丑,因著時辰緊迫,此文章寫的極其粗淺,如此讀來倒也是糟踐了諸位大人的耳朵了。”

眾人聽姝貴妃娘娘這話,原還當作人是謙虛,誰道觀娘娘神色,竟一臉的羞愧,是真真覺得自己寫的不好,娘娘這一羞愧可是叫諸位爺更羞愧了。

三爺素來喜歡舞文弄墨的,雖是礙于身份和顏面,總不情愿直說姝貴妃娘娘的水平高于他,可到底不得不承認娘娘的見地著實非常。

眼下且看娘娘入上書房為人師的事兒已然板上釘釘了,他便也不得不審時度勢,稍矮些身段兒贊人一句的,到底先前說了不好聽的話,眼下總得補救些個,也顯得他大度。

“臣著實佩服娘娘見地、辭采,娘娘著實有資格去教授阿哥們。”

便是低頭,三爺的話也總叫人覺得有些不對味兒,四爺眼下也不叫三爺說了,直搶了話頭兒去,起身行至小格格跟前兒夸贊。

“貴妃何止是有資格教授阿哥們,貴妃之才百年難遇,便是朕都得好好同貴妃討教學問的,從前朕只知貴妃好讀書,卻是不知貴妃有這般本事和見地,這些年來朕竟還總叫貴妃管了后院之事去,著實太過浪費了。”

“且過了正月十五,便請貴妃去上書房教授阿哥們,先教阿哥們度數之學,等之后適應了些,再同諸位大人們教阿哥們些個政論之事也好。”

“置于官職,因貴妃身份不俗,故而須得新設,之后便煩請諸位大人留下,再請幾位御前大人共同商議,若到了上書房還以后宮位份稱呼,難免對貴妃稍有虧待,貴妃之貢獻,總該叫人知道些,免得再有才女橫空出世,眾人還依舊目光狹隘。”

萬歲爺這話眾人哪兒聽不明白,除去叫貴妃教授阿哥們,還想給貴妃某個一官半職,叫史官好好將貴妃的事跡載入史冊呢!

雖是有違舊制,可眾人想想倒也不是不可,一來貴妃文采斐然、見識不俗,眾人且都佩服著,二來貴妃并非在朝中任職,算不得參政,故而給任名頭也無關緊要,三來,貴妃此文章確實另辟蹊徑,若是細細商討可行,想來還真能為大清做出幾分貢獻來,故而也合該載入史冊,流芳百世。


上一章  |  年側福晉又開撕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