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從神乎其神的沒良心炮開始說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啟明1158 >>啟明1158最新章節列表 >> 從神乎其神的沒良心炮開始說起

從神乎其神的沒良心炮開始說起


更新時間:2021年03月10日  作者:御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御炎 | 啟明1158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沒良心炮這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誕生于我軍之手的土大炮進入了大眾視野。

隨著諸多自媒體對其添油加醋的描述,大眾似乎對此物產生了一種誤解——沒良心炮是一種超級好用、威力又大、造起來簡單還很便宜的平民大炮。

打造一尊沒良心炮,只需要鐵筒、炸藥包和火藥就可以了,經濟實惠好用,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放火之良品。

無論何時何地,沒良心炮都能信手拈來,毫無技術難度,并且只要架起沒良心炮,就能把各種敵人炸的粉身碎骨七竅流血,然后奠定勝局,在戰場上可攻可守無往而不利。

然而真的如此嗎?

如果沒良心炮真的那么好用,那么神奇,為何只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曇花一現之后就進入了軍事博物館呢?

答案是肯定的。

沒良心炮沒那么好用,也并不神奇,說經濟實惠肯定比真的大炮經濟實惠,但是效用……就不好說了。

沒良心炮,正式名稱叫飛雷筒,顧名思義,是一種讓“雷”飛起來的筒,說白了,就是一大號土制擲彈筒,或者也可以視作土制迫擊炮。

它的誕生已經不知何時,但是徹底成熟是在解放戰爭中。

敵軍善用諸多永久或半永久性堅固堡壘扼守戰場,而我軍缺少火炮坦克等攻堅武器,幾乎全靠爆破敢死隊的勇敢犧牲來逐次爆破攻堅,人員損失巨大。

為減少人員傷亡,沒良心炮應運而生。

它的定位是不用人力來投送炸藥包的兵器,出現在戰場上就是為了攻堅,炸毀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軍事碉堡,減少我軍人員傷亡。

最早的沒良心炮其實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朝向目標傾斜著的筒狀深坑,在坑底放置用于推送炸藥包的火藥,火藥上面安放用于爆破目標的炸藥包,利用火藥的推力將炸藥包拋射到目標點引爆。

全靠土坑作發射筒的方法畢竟太土太土了,臨時挖出來的土坑對要求相對嚴格的坑壁直徑、藥室容積、傾斜角度等很難把握。

這對計算打擊目標的距離、火藥用量和炸藥包的大小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于是飛雷筒便這樣誕生了。

飛雷筒的口徑很不一律,從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用以發射的炸藥包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最大射程達二三百米,但以150米以內殺傷力較理想,主要用于打擊敵筑壘、鐵絲網、鹿砦等主、副防御設施,對運動中的步兵則基本不能對付。

有些博物館內有飛雷筒的實物展出,這些供游人參觀的飛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傾斜著擺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樣子就和迫擊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須明了的是,這僅僅是供人參觀時的擺設方法,而絕對不可以是作戰時的發射狀態。

因為后坐力的存在。

火藥爆炸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并不是首先對著炸藥包使勁兒,而是首先對著發射筒使勁兒,發射筒夠硬,火藥的勁兒沒地兒卻又必須要走,只能推著炸藥包走,這才是完整的發射。

而類似于電視劇里那種薄薄的汽油桶,后面孤零零薄薄的一層鐵皮底,也沒有其他東西兜底,然后點燃發射藥發射——相信我,這絕對是用來自殺的。

炸膛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

為什么會出現炸膛呢?

說白了發射筒的質量不過關,不夠硬,鎖不住火藥爆炸產生的勁兒了,就炸膛了。

所以為什么過去的火炮一般都是厚厚的炮管子,加上小小的出口?

就是冶鐵工業發展不到位,造不出能制造大口徑火炮的鐵,為了避免炸膛炸死自己人,只能縮小口徑。

沒良心炮說白了就是個汽油桶,薄薄的鐵皮,憑什么能承受住火藥爆炸帶來的巨大后坐力?

當然可以,因為它真正發射的時候大半個身子都結結實實埋在地里,并將筒的外側與坑壁間縫隙用土填實,借助堅實的大地吸收發射藥產生的重壓與后坐,并提高安全系數。

這就意味著沒良心炮的發射不僅需要炮筒、火藥和炸藥包,還需要堅實的土工作業,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

一般來說這個時間在三十到四十分鐘之間。

正是因為其耗時太長,且一旦做好發射準備之后幾乎不可移動,所以才只能用來攻擊,攻擊不可移動的重型目標。

且使用時軍隊整體需要處于戰略進攻的態勢,敵軍則處于戰略防守態勢,如此才能保證沒良心炮真正發揮出作用,否則你土坑還沒挖好敵人就一波反攻……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很多歷史讀者的情節,一是名臣名將美人情節,二是火器情節。

二者都是隨著網絡小說逐漸興起而出現的,曾經我也有。

覺得名臣名將在手美人在懷,天下就是我的,也覺得穿越回過去只要分分鐘就能搞出強悍火器,沒有任何技術難度,分分鐘吊打土著。

這種書現在也不少,但是寫的書越多,查的資料越多,年齡越長,對這種說法就越來越難以接受。

前者不重要,就不說了,后者其實挺重要的。

或許也是中國近代過于屈辱,每個人心底里都別這一口要復仇的氣,而早些年網絡上甚囂塵上的就是堅船利炮打敗了清軍的大刀長矛,以至于我們最后走向了敗落。

于是人們都認為中國的失敗純粹是因為火器發展不到位,只要火器發展到位,我們可以瞬間翻身,成為列強,揚眉吐氣。

讀者作者都受此影響,認為歷史小說中發展火器是絕對的正確,不發展火器或者沒有一穿越回去就立刻發展火器就是絕對的錯誤。

回到過去不立刻發展火器吊打一切?你是不是腦子有毛病?

無論面對多強大的敵人,只要發展火器,就立刻可以打贏,如果打不贏——那就發展更高級的火器啊,你是穿越者啊!

其實說真的,正常人幾個能手工制造哪怕一支火繩槍或者燧發槍的?

或許有吧,反正我不能,我寫的主角也不能。

他沒有系統沒有黃金大腦,有的只是模糊的歷史科技走向,知道少數火器知識,能畫幾張像模像樣的圖片都算是我給他開的掛了。

說起來,正常幾個人能知道早期火藥甚至不是粉末而是膏狀,燃燒起來相當不充分且有大量雜質的?

又有幾個人知道怎么讓火藥顆粒化?

厲害的從來不是天朝穿越者,而是能聯網的百度(所以我寫第一本貞觀攻略的時候給主角帶了一個百度,是永久的黑歷史)。

火器當然好,我當然知道,但是我把小說當做我的事業,每一本小說都是我的心血,我不想三章搞出火繩槍六張搞出燧發槍,三百章連坦克都出來了。

我也不是什么專業人士,了解不到位的地方肯定也會鬧笑話,但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我想盡量追求合理。

火藥改良是需要時間的,火器制造和改良也是需要時間的,火器部隊的訓練需要時間,形成戰斗力需要時間。

制造火器需要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足夠的原材料,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工匠試錯,需要從試產走向量產。

什么地方有硝石,什么地方有硫磺,什么地方有鐵礦,什么地方有銅礦。

冶鐵能力不到位,生產出來的火器總是炸膛怎么辦。

工匠手工制造總有個體差異,難以規范化生產怎么辦。

看滑膛不爽,想要線膛火器,又該怎么拉膛線呢?

看火繩不爽,想要燧發,又該怎么辦呢?

看實心彈不爽,想要開花彈,又該怎么辦呢?

這些都是我寫書的時候會產生的問題,我沒辦法說服自己一步跳過就當這些問題完全不存在。

我也沒辦法說服自己無視主角的生存危機和經濟危機,硬是要他一邊求生一邊砸錢搞科技創新并且瞬間把冷兵器軍隊變成全員熱武器,人手一挺加特林橫掃千軍。

所以每次看到“穿越多少年了居然不搞火器”這樣的說法,真是哭笑不得,感覺火器瞬間變成大力丸,只要一顆下去包治百病……

而且說老實話,我寫到現在這種程度已經是開掛了,正常哪有三個月就能練成的弓弩手,基本上都是兩到三年……

所以為啥古代造反成功率那么低呢。

說到這里,我也就大概闡述一下自己的態度,贊同的我熱烈歡迎,不贊同的我也沒辦法,咱們就當認識一下。

另外說一下,之后火器部隊必然上線,戰術革新必然出現。

因為就算是古早版本的火門槍也能終結掉重甲時代,火藥產生的動能和弓弩動能并不在一個層級上,有效射程內,彈丸可以辦到弩箭絕對辦不到的事情。

但是究竟是多久以后,我就不知道了,反正絕對不是現在。

嗯,就到這里。

此致,敬禮。

睡覺去了。


上一章  |  啟明1158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