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
老者帶著大兒子,來到朱憲明家。
“老朱!”
“朱叔!”
客廳內,寒暄幾句,進入了正題。
“做手機?”朱憲明看了看其長子,不由笑了,倒是理解,領航的成功,對很多人的刺激,實在太大。
他點了點頭,又搖頭。
“想法很不錯,但現在進入,競爭者太多,我也不敢把話說滿,什么毫無機會什么的,咱也不是神仙。”
“總之。”
“我的建議是,真想做,可以試,但別抱多大的希望。”
聽完。
父子倆心道:果然!
就差明說:不看好。
“這是什么?”忽然,老者看到了桌上兩部智能手機。
朱憲明:“手機。”
老者:
當然知道是手機,就是感覺沒見過,而且樣式還挺好看。
“在領航之后,我在美國和歐洲,各成立了一家手機公司,這是成品,本月二十三日,就會投放市場。”
“什么?”
“您又投資了手機公司?”
兩人震驚的看著朱憲明,再看看桌上的手機。
這是什么操作?看不懂啊!
而下一刻,朱憲明的話,讓兩人眼前一亮。
“設計者和領航是同一個人,很快會和領航進行一次股權置換,其百分之五置換一家公司百分之四十。”
“如果愿意投資的話,倒是歡迎,就是價格有點貴。”
朱憲明看著兩人,微笑道。
這兩家公司,屬于中低端手機企業,盈利能力和領航沒法比。
因此,按計劃,以后是會奔著上市圈錢去。
所以。
就當照顧一下老友,當然,這是經過舒甫同意的。
接下來。
兩家企業會面臨多輪融資,拉一些大投資者進來。
燒錢這種事,還是燒別人的爽。
“多少錢?”老者問。
“兩家公司的原始估值,都是四十億美元的價格算,別嫌貴,領航的百分之五,價值就不止十億美元。”
“在這個基礎上,就看你們想要多少了。”
聞言。
父子倆對視一眼,心道:好貴!
四十億美元估值,想要拿下百分之十,就得四億美元,你還不能說人家黑,因為那家公司有領航股權。
百分之五。
如此一來,就有了加成。
可是,同樣一家產品還沒上市的企業,竟然估值四十億美元。
好高!
“別誤會,這不完全是我的估值,還有另一個大股東,賣便宜了,他也不愿意,沒關系,全部看自愿。”
朱憲明又道,一句話,堵住了兩人討價還價的口。
“朱叔,當時就該把領航的股權控制在手,那樣的話,現在的領航就是你說了算。”老者的大兒子開口。
“嗯嗯!”
老者也是點頭。
一聽。
朱憲明面不改色,微微一笑。
“現在也挺好,賺那么多錢干啥?人死如燈滅,現在的一切我很滿意,就算瘋一把,敗光家產也挺好。”
此言論,讓父子倆無語。
好吧!
一個了無牽掛的人,你還能指望對方有啥追求?
人家就沖著敗家去的,你能咋地!
“這手機能開機看看嗎?”大兒子說。
“可以。”
朱憲明道。
這款手機,過不了幾天也能拿到歐洲上市許可,而且不是領航那種旗艦機,這兩款,是用來充實市場。
沒那么大的保密要求。
自然。
也沒那么多推廣資源,主打性價比,以及外觀。
沒有領那么驚艷,免得喧賓奪主,但卻也不差,比現在市面上的其他智能機,也都是顏值超過一點點。
兩人拿起手機。
開機。
操作。
發現用的竟然是領航的系統。
好吧!
本來就是一家,倒也是正常。
很快發現除了外表和領航不同,里面到處都是領航的痕跡,賣出去,大家都會以為是領航的其他機型。
夸贊了一番,覺得應該可以借著東風,火上一把。
然而。
一問之下,驚了。
“什么?利潤才百分之六?”
這和領航可是差遠了,但一想也對,一分價錢一分貨,剛上手的時候由于是新機,感覺和領航有一拼。
價格卻低了一兩千呢。
瞬間。
對于投資的興趣大減,這樣的利潤,真有點擔心。
特別是低端機,扣除運營成本后,幾乎沒有利潤。
話說,這樣的公司,你估值四十億美元?
風險好大!
傍晚。
回到家,父子倆考慮商量了許久。
“投!”
賭一把。
朱憲明也告訴他們,這兩家公司以后會走融資的道路,最后向著上市而去,如此一來,還有一個盼頭。
多的沒有,湊兩個億美元出來,占百分之五,還是可以的。
虧了就虧了。
能賺就更好。
次日,一覺醒來。
華夏。
《領航歐洲半日銷量二十五萬部!》
《到明日!領航全球銷量有望破九百萬!》
《全球期待:一千萬部的首月神話!》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走出國門,遠銷歐洲,這樣的華夏品牌不少,但像領航這樣有話題度的卻是不多。
好不容易逮到一個,自然要可勁兒挖掘。
見此。
網友們也跟著興奮。
以往,華夏的手機品牌,幾乎被外國企業占據,如諾基亞,常年占據百分之五十的市場。
雖然質量好,可終究是外國品牌。
如今。
一個華夏的品牌,在全球銷量火爆,頓感自豪。
一時間,幫著領航最快速度沖一千萬銷量的呼聲高漲了起來。
不少人被這個氣氛影響,找周邊人問:
“要換手機嗎?考慮一下領航吧!”
如此一來,連帶著華夏市場的銷量,也有了一定程度回升。
明山市。
家中。
舒甫看著銷量一步步朝著千萬大關而去,心情還算平靜,因為過了一千萬大關,后面還有一個個關卡。
兩千萬。
五千萬。
一個億。
雖然道路是漫長的,但值得期待。
看了看歐洲的新聞。
不錯。
拿了領航的廣告費,各大媒體都在幫著吹,和國內不同,國內的電視臺是公家的,最多讓你打下廣告。
而國外,如歐洲,主流電視臺多是私企。
因此。
拿個廣告費,便會在各個渠道幫著說話。
電視。
網絡。
報紙。
資本涉足的地方。
就會有偏向于領航的報道,除非出現什么重大問題,不得不報道負面信息,一般情況,會向著廣告商。
一億歐元,買歐洲媒體一整年的熱度,挺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