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輔助系統481 頓時感覺《自然》這個期刊的檔次變低了不少(求訂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481 頓時感覺《自然》這個期刊的檔次變低了不少(求訂閱)

481 頓時感覺《自然》這個期刊的檔次變低了不少(求訂閱)


更新時間:2021年04月16日  作者:肥美的韭菜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肥美的韭菜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周二一早,許秋直接來到魏興思的辦公室。

此時,魏興思正在泡茶,他見到許秋后,笑容滿面,主動招呼道:“有事嗎?是不是昨天做的器件有好的結果了?”

“沒有,現在那批器件還在真空放置中,要等到下午才能開艙測試……”許秋猶豫了一會兒,選擇直接開口道:“我想和魏老師談一談關于提前畢業的事情。”

“提前畢業……”魏興思的笑容僵住了,臉色變幻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但隨即仿佛又釋然般的松了一口氣:“嗯……許秋,你有什么想法,說來聽聽。”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提前……兩年畢業。”許秋之前經過審慎的考慮,覺得如果提前三年畢業的話,一方面課業方面的壓力比較大,另一方面也有些太過于驚世駭俗了一些,學校方面的手續可能不好辦,而提前兩年的話剛剛好,相當于碩士生畢業直接授予博士學位,這個還是有先例的。

“提前兩年……”魏興思放下茶壺,摸了摸下巴,過了一會兒,說道:“我這邊原則上沒有問題。當然,提前畢業這個事情,還需要向院系、研究生院那邊申請,到時候申請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問題,我都可以幫忙。”

“謝謝魏老師。”許秋禮貌性的道了聲謝,內心也是松了一口氣,如果真的和魏興思出現矛盾,鬧僵了的話,不是很好收場,好在魏興思沒有“不識抬舉”。

魏興思擺了擺手,灑然一笑:“這主要是你自己爭取到的,畢竟你從大三就進了課題組組,到現在滿打滿算也接近兩年了。這兩年來,你在課題組的貢獻,不論是我還是課題組的其他成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我攔著你,不讓你提前畢業,也說不過去。對了,畢業了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許秋想了想,回應道:“大方向上肯定還是繼續從事科研,但具體是出國找博后崗位或者是走其他途徑,我現在還沒有想好。”

“嗯……”魏興思泡好了茶,將一泡的水倒掉后,盛了兩杯茶,給許秋遞了一杯過去,說道:“我推薦你留校,像你現在這樣的學術成果,只要《科學》或者《自然》文章一落地,等你博士畢業后,留校大概率是沒什么問題的。先留校,再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出國,也不會影響你拿到海外的留學經歷。”

魏興思說的沒錯,如果有一篇CNS一作,再加上已經發表的一篇《自然》大子刊、兩篇《焦耳》,以及若干AM之類的一區頂刊,這樣的學術成果,即使是魔都綜合大學這種國內頂尖高校,想要留校拿一個教職也并不算太難。

而且,都不需要走輔導員之類的野路子,可以純粹靠自己的學術實力留校。

甚至,落地拿到一個特聘正教授,外加博士生導師都是有機會的。

畢竟,魏興思從漂亮國以“青千”身份引進的時候,手里最好的文章也就是AM,而許秋現在的學術成果,AM檔次的工作都是他發表文章的下限。

雖說魏老師主要是占了回國早的便宜,等到了許秋畢業的時候,形勢肯定會更加卷,但現在國內高端科研人才同樣還是稀缺,只要有耀眼的學術成績在,就會成為各大高校爭搶的對象。

況且,許秋現在還有兩年多的時間,如果能讓有機光伏領域的性能再創新高的話,一篇CNS那都是保守估計。

這時,魏興思繼續說道:“等你留校出國了,可以把招到的學生放到我這邊嘛,我幫你帶……”

許秋剛喝了一口茶,差點沒噴出來,他剛才就在想魏興思怎么會這么替他著想呢,原來是在這里等著他。

不過,總的來說,魏老師提供的思路,對他而言也確實是一條比較合適的道路。

當然,許秋并沒有當即表態,而是點點頭說道:“我再考慮考慮……我去做實驗了。”

“好,你去吧。”魏興思盯著許秋的背影看了許久,也不知道在想著什么。

接下來的幾天,許秋每天親自操刀,制備一批器件,莫文琳等人則負責測試。

器件的效率不斷波動上升,從17.17,到17.58……

終于,在周四的時候,L6Cl:Y20體系的效率沖刺到了18以上,達到了18.11,重復出來了模擬實驗室中的結果。

雖然這一切都在許秋預料之中,但他內心還是起了波瀾,激動不已。

因為一篇CNS級別的工作,對于現階段的許秋來說,依舊意義非凡。

杰克馬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可以聲稱“自己最后悔做的事情就是創辦了杭城巴巴”,億達王可以“把一個億當做是一個小目標”。

也許,某一天許秋也會“把發一篇CNS當做一個小目標”,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在CNS上灌了太多水”。

不過,現在的他還沒有這個實力,還在積蓄力量。

拿到最關鍵的效率數據的時候,許秋正在邯丹校區上課。

他當即在有機光伏團隊微信群里發送消息,開始分配工作:

莫文琳負責到京城NIM做第三方檢測。

韓嘉瑩、徐心潔負責接下來的器件制備工作,至少要重復十批器件,之后莫文琳從京城返回后,也會加入器件制備團隊。

鄔勝男、范文堂和殷后浪負責完成各種實驗表征工作,包括UVvis、PL、GPC、NMR……

這對范文堂和殷后浪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以熟悉有機光伏領域的整個表征流程。

此外,鄔勝男她們還要負責給瑞典馮盛東那邊寄送一批樣品,測試TAS、TRPL等。

許秋則主要負責撰寫文章,目標期刊《自然》。

和當初撰寫《科學》文章一樣,許秋首先登錄了《自然》的官網,。

投《自然》和投AM之類的期刊不一樣,在投稿前多花費一些時間,去了解一下對方收稿的具體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畢竟,《自然》每年收稿量近萬,而錄用的僅有800多篇稿件。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盯著《自然》,就算自己的工作在當前領域內已經足夠好,也不是穩穩就能發表的,必須要把同期其他投稿給干掉,脫穎而出才行。

說白了,就是卷,世上本來沒有《自然》大子刊,卷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而且,一旦投《自然》被拒,要么轉到《自然》大子刊或者NC,要么就只能轉投《科學》,容錯率很低,只有兩次機會,錯過了就么得了。

不像投AM被拒可以投EES,投EES被拒可以投JACS,投JACS被拒可以投NC,甚至還可以往高投,到《焦耳》上碰碰運氣,再不濟,從AM轉到AEM也是可以接受的,兩者的差別并不大。

《自然》官網的網頁加載很快。

許秋大致瀏覽了一下,發現相對于《科學》官網紅黑簡約的設計風格,《自然》的官網在顏色上沒有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就是普通的白底黑字。

不過,《自然》官網的版面內容相對多一些。

許秋先是找到作者投稿一欄,查看文章投稿的要求。

《自然》對于文章的分類很有意思,只有兩類,“Articles(實驗文章)”與“非實驗文章”。

這說明它們更加看重實驗文章。

當然,整個學術圈也都是這樣的。

因為非實驗文章,不論是綜述也好,還是短評也好,還是其他什么文章,都只能錦上添花,實驗文章才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基礎。

《自然》對于“實驗文章”的要求寫的非常的詳細:

“Articles是原始報告,其結論代表了對一個重要問題的理解的重大進展,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在印刷品中,它們通常不超過5頁……”

“開頭要有一個摘要段落,主要針對學科以外的讀者,最好不要超過200字,這是獨立于正文的文本,需要避免非必要的數字,縮寫,首字母縮略詞……”

“摘要段落的結構應如下:用23句話對該領域的基本介紹;對工作背景和基本原理的簡要說明;對主要結論的陳述;最后,用23句話把主要的發現放到一般的語境中,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論文所描述的結果是如何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的……”

“正文要有34個圖表,正文包括摘要的長度通常為20002500個單詞……”

“重要但技術性的細節,可以轉移到方法或補充信息中……”

“文章通常有3050篇參考文獻,要注意這些文獻在頁面上所占的空間……”

“各節之間用副標題隔開,以便于導航……”

“副標題最多可包含40個字符(包括空格)……”

總的來說,《自然》和《科學》的要求差不多。

不過,關于摘要部分,許秋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摘要是寫給外行人看的。”

可能,也只有像《自然》這種高影響力的綜合類期刊才會這么講吧。

像其他專業性的期刊,比如AM之類的,會看你文章的基本上都是同行,也就不太需要把摘要寫給外行人看。

看完了投稿要求,距離下課還有一點時間,許秋也沒打算撰寫文章,索性回到《自然》首頁,繼續查看首頁的內容。

首先,最上方同樣是封面文章,有一個大封面和四個小封面。

大封面文章是一個長條,占據了整個版面。

小封面文章,四篇加在一起占用了五分之四的版面,還有五分之一的版面是當期《自然》雜志印刷版的封面。

封面文章下面是“Newsment(新聞與評論)”欄目。

這里類似于《科學》中的短評系列,主要針對時事、熱點。

大概率是大佬們灌水的地方,每個工作也都有一張封面圖片。

一共有一張大封面,六張小封面。

說起來,這些封面圖片并沒有許秋想象中的那么有高級感。

而且,表意也非常模糊,單從封面上,根本無從推斷對方想要表達什么意義。

比如,大封面是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開會的照片……

小封面1,是一張漫畫,畫面中有兩個身穿白大褂的妹子,一個黑皮膚一個白皮膚,她們身處于一個類似藥房存放藥品的地方,然后黑皮膚抬頭望天,似乎在看著貨架,白皮膚低頭望地,目光在藥瓶上,手中在用筆記錄著什么……

小封面2,是一個醫生/研究員裝扮的中年男性,戴著頭戴和口罩,雙手抓著一張類似于信用卡的卡片,意義不明……

小封面3,是一個醫生妹子在給一個患者打針,背后是類似于火車站防止人流反向運動,只能出不能進的那種旋轉門,看起來也很詭異……

小封面4,是一個黑人男性研究者,在操作一個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的透明小方盒……

小封面5,是一個黑人女性的大頭懟臉照片,非常像那種一寸照片,采用的是灰色背景,許秋推測這個人或許是個知名科學家,不過他并不認識……

小封面6,有兩個黑人小孩,面前是一片水源,遠處有幾棟刷著綠漆的平房,意義不明……

如果要說共同點的話,那就是所有的封面里都有人,但表達的含義,實在是太過于模糊了一些。

許秋感覺《自然》在網頁設計這方面做的就不如《科學》好。

《科學》的話,至少在看主頁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更加有條理一些。

許秋甚至都因此產生了這篇文章再去投一次《科學》的想法。

不過,這個想法也只是一閃而過,如果因為這個原因就沒去投《自然》,也有些太過于草率了。

接下來是“LatestReviews&Analysis(最新評論與分析)”欄目,主要涵蓋的是近期熱點文章。

本來,許秋看到“Reviews”,以為主要是綜述文章。

結果點進去發現,這里的文章大多數都是實打實的實驗工作,每個工作也都有一張封面圖片。

這里的封面圖片就“正常”多了,繪制的都是一些機理圖,頓時高級感就上來了,有科研的味道了。

第一張封面中,描述的是“晶狀體發育中細胞器退化的機制”。

第二張,“鳥類植絨過程中的非互惠相互作用”。

第三張,“細胞周期蛋白D的毀滅過程”。

第四張,“鐵電薄膜中的極化渦流”。

第五張,“馬達電路的形成”。

雖然高級感、逼格是上來了,但代價就是晦澀難懂。

就算是許秋,如果不看正文的話,只憑借一張圖,也完全看不懂他們具體在講什么,只能知道個大概。

比如第一張封面是關于眼睛的,第二張封面是生物學相關的……

這也很正常,科研圈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壁壘非常高。

就算是院士大佬,通常也只是在少數幾個領域內深耕,極少見能夠輕易跨界的科研工作者。

在幾百年前,會有這樣的全才型科研工作者,數學、物理、化學來回跨界。

不過,放在現在,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人物了,可能也就小說里會這么寫。

許秋繼續往下看,是“LatestRe色archarticles(最新的研究文章)”,只列出了最新的5篇文章,不過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封面圖片。

這里的封面圖片,不論是核磁圖譜,還是二維色彩圖譜,或者是ORIGIN繪制出來的圖譜,都讓許秋找到了一絲絲的熟悉感。

之前的封面配圖,真的是一言難盡。

再接下來,是“Collections”。

這個單詞,許秋不知道該怎么翻譯,大概是提出了一個主題,或者指出了一類事務吧。

當下的主題是“體育科學”。

許秋看了下里面的詳情,發現這個欄目似乎可以通過贊助打廣告的方式登上。

比如,有一期的“Collections”欄目,標題居然是“種花家鷺島大學,攀登新高峰!”

下面是一段描述:“鷺島大學由華僑慈善家TanKahKee于1921年創辦,經過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創新開放的文化。這所領先的種花家大學在化學、生物和生命科學、公共衛生、海洋科學和生態學等領域擁有雄厚的實力,并以其多學科研究的卓越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它立志推動其研究成果的轉變,以服務于社會需求,這是其創始人的雄心壯志。”

許秋都驚呆了,也不知道鷺島大學在《自然》上打了個廣告,投入了多少資金,不過想必不會少。

不得不說,《自然》出版社確實比較會做生意,不論是一直出子刊,還是其他方面的商業運作,都遠強于《科學》。

許秋估摸著,《科學》要不是因為本身資歷足夠老,可能早就被新生代的其他商業化期刊公司給干掉了。

再往下,是一個文章Altmetric指標排名,一共有四個位置。

Altmetric是個新概念,許秋之前沒有聽說過,于是便查詢了一下。

然后,他發現Altmetric指標是一種最近幾年新興的評價論文影響力的指標,相比于傳統的論文指標來說,Altmetric是基于時下網絡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主要是了解論文的認可程度和分享討論程度。

Altmetric評分根據不同社交媒體引用文獻的次數,一般包括新聞、專利、博客、微博,twitter,論壇等。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分別是被引用量、引用源和引用作者。

新聞和博客引用能得到最多的分數,但越多人提及、引用并通過多種來源與文章互動,文章就越有可能得到較高分數。

各個社交媒體的權重并不一樣,按照Altmetric官網給出的一般計算方式:

新聞8分,博客5分,維基百科3分,政策文件、專利文件3分,Twitter1分,Google1分,Facebook、Youtube0.25分,問答社區0.25分……

較于傳統的影響因子來說,Altmetric有許多優點,比如:更新快,可以了解即時反饋;對非專業讀者的研究影響力;研究人員能找到合作機會;社交媒體傳播能見度……

但缺點也同樣很明顯,包括:目前對英文文獻有利,而對非英文發表的文章和研究不利;更關注熱門學科或是具爭議性的課題,只是基于關注度,對于文獻真實的質量并不能反映;不同專業之間通常無法直接比較;較容易被操縱;評分會變動……

許秋覺得這種指標對他本人或者領域內的研究者而言,意義并不大,至少很難取代傳統影響因子這種評判指標。

不過,能夠開發出來新指標,總是好事。

因為文明總是在不斷嘗試、變革中跌跌撞撞的前進。

最后,是“NatureCareers(《自然》職業)”欄目,分為“Events(活動)”和“Jobs(工作)”兩個細分欄目。

“活動”欄目,主要包括接下來召開的各大會議。

“工作”欄目,許秋看到后的第一反應是《自然》編輯部的招人信息。

結果,他點開最上方的“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標題,發現詳情是:

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的癌癥生物學系、哈佛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BCMP),邀請申請人擔任助理教授級別的終身教職。

我們尋找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早期職業科學家,使得他們能夠將他們化學生物學和/或藥物化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基礎和轉化科學的重要問題當中。

我們提供一個令人興奮的和具有合作氛圍的工作環境,包括不同的教授與研究領域,跨越化學生物學,癌癥生物學,結構生物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醫學。

我們是一個講求平等主義的雇主,所有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均將獲得就業機會,而不考慮種族、膚色、宗教、性取向、性別認同、國籍、殘疾狀況、受保護的退伍軍人狀況、懷孕和懷孕相關條件,或任何其他受法律保護的特征。

我們將確保為殘疾人士提供合理的住宿條件,使他們能夠參加工作申請或面試,履行基本的工作職責,并獲得其他就業福利和特權。

請通過哈佛網站申請:

申請將于20xx年3月15日開始審核。

居然又是廣告!

不得不說,《自然》編輯組確實商業化的氣息非常濃重。

雖然之前許秋在看傳統紙質雜志,比如《讀者》、《意林》、《故事會》的時候,也會經常看到廣告。

但從《自然》上看到了廣告,許秋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頓時感覺《自然》這個期刊的檔次變低了不少……


上一章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