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第一六零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新順1730 >>新順1730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六零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

第一六零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


更新時間:2020年10月13日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望舒慕羲和 | 新順1730 

(推薦配合[F11]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閱讀主題

正文字體雅黑宋體楷體啟體思源蘋方

A20A頁面寬度

(1/2)

一箱箱的槍支從船上搬下來,已經熟悉了燧發槍使用的第一批候補軍官們和第一批良家子士兵,每人負責200支,檢查是否能打火、是否能安裝刺刀。

沉重的大炮和炮車也一并運了下來。

每門炮看起來都很華麗,上面浮雕著花紋,后面炮尾的地方也根據不同的磅數熔鑄出了不同的獸首。

看得出這一次法國人也有示好的意思。

只是這些大炮并不讓劉鈺很滿意。

12磅炮,3000斤,三米長;最小的四磅炮,也有1200斤。

比大順的大炮略強,單從重量上看似乎也強不到哪去,或許游隙值能小一些,打的更遠更準。

有道是買櫝還珠,一并送來售賣的這些,炮不滿意,炮架還是相當滿意的。

和自己預想的,就差了一個依靠螺絲旋轉控制的微小高度調節器,這個可以自己加。

主要是炮車的結構布局很合理,很多亂七八糟的推桿水桶之類的都能懸掛在上面。

還有幾輛四輪馬車,也正是劉鈺需求的。

帶有轉向架的四輪馬車……可能用在西南山區是真的沒用,但要是去打準噶爾走北線草原,大為有用。

他對現在就招募一些能工巧匠復刻這些東西毫無興趣,既然有會的師傅,跟著學當然更省時間,為什么要去自己反向工程呢?

況且他的計劃是直接去各地營學,招收一些不能襲良家子身份、考入了營學內舍而又不能入上舍的十三四歲的小孩子當學徒。

只不過現在招聘的工匠還遙遙無期,這時候去招了學徒還得管吃管住又要花錢。反正營學一時關不了,自是不用著急。

花費了兩天的時間完成清點,這期間船上的人也沒有下船,劉鈺派人往船上送了些補給和飲用水。

六千支燧發槍,質量還行,基本上都能用。刺刀也都配套齊全。

12磅的野戰炮5門,8磅野戰炮14門,4磅野戰炮25門,還有一些法國的騎兵劍之類的玩意兒。

所有的這些貨劉鈺都沒砍價,但驗收合格的時候,支付了一部分黃金,按照1:12的兌換比,實際上還是少支付了一些。

阿爾戈英雄號也要趕著去廣東裝貨回印度,并沒有做太久的停留,很快就離開了。

臨走之前,劉鈺又下了一套訂單,軍火按照這個的一半數量再來一套,但是槍支必須要1728式的,如果明年也就是1731年的時候不能交貨,可以推遲到1732年。

對于自己提出的雇傭工匠的要求,劉鈺并無半分的忐忑。

只要法國不都是一群腦子有問題的人,但凡有幾個腦子還能用的,就知道他的提議很誘人,多出來一個能夠遏制英國、荷蘭、俄國的盟友,何樂不為?

杜普萊克斯也算是史上留名的人物了,不至于連這點東西都看不透。除非他自信到認為憑他一己之力就能獨霸印度、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和荷蘭艦隊。這人雖然自信善謀,但并不狂妄。

送走了法國人,之后的日子就是練兵、講課,試炮,編寫炮兵的角度參數表。

臺風天一過,劉鈺又屯了一波糧食。

讓那兩艘訓練艦繞著朝鮮半島,去了一趟海參崴。

派了幾個懂測繪會畫圖的,去測一下海參崴附近的能墾耕的土地,從海參崴到牡丹江、烏蘇里江的路線,以及沿途能夠屯墾的河谷區。

同時沿途收購一波糧食,不需要購買倉廩,只要先付款寄存在各家各戶中即可。

選了一個心腹人,給自己曾經并肩戰斗過的一些村社的府兵們寫了一封親筆信。沒有走水路,而是過了渤海之后騎快馬去了松花江,詢問一件事。

“如果我把人給你們運到那,給你們做十年長工,你們包吃包住,十年后給他十畝墾過的地和一年的糧食以及農具,你們可以為每個人出多少錢?”

“我知道你們那里賣糧不易,糧價九州最低,這筆銀錢可折為糧食。如有需求,可趁冬季封冰,沿牡丹江一線運送一批糧食囤積成棧,派人看守,每棧以夠千人食用為宜。”

“各村社聯絡,沿途可每隔三十里一棧,第一批可先送去千人。此非國事,乃你們的私事家事,請務必出力。屆時結算,以運糧、出糧、看守各自折算。糧價就以一兩一石為平價。”

“給我報個價。女人、男人、半大孩子,都是什么價。不只是你們能接受的價,還有附近村社能接受的價,都幫我問一問。”

“另:上一次和羅剎人開戰,分了繳獲的一筆銀子。和羅剎打仗的時候,朝廷也是直接從你們那買糧的,我之前也和你們說過,把錢攢起來日后我帶你們發財。現在是時候了。速派可靠人隨信使來,詳談。”

“問好。”

這封信他早就想寫了,但今天才算是到了時候。

人口買賣,是個很禁忌的事。

但劉鈺卻不得不這么做,官方移民朝廷花不起那些錢。

不買賣人口,道德上倒是舒服了,但是山東河南一旦有災,幾十萬的災民總不能裝看不到就覺得他們的死與己無關。

治本無膽。

那就治標。

用盡可能最低的成本,去移最多的人口。

屯的糧食,救急不救窮。

尤其是招遠這樣的地方,產黃金,一旦有大災,土地兼并肉眼可見。

真正大買賣挖金子的,隨隨便便就能從遼東買上幾船高粱米,到時候是賣地活命、還是要地餓死,這都不用想。

官方移民,耗費太大不說,中途克扣之類的太多,又是往那么冷的地方移民,死亡率在五成左右。

等待時間慢慢移民,且不說鐵路還要等多久才能修起來,就現在遼東未填滿、內蒙亦可墾耕的情況,不會有人主動翻越松遼分水嶺的。

這些年天氣轉暖,松花江這些地方的糧產量逐漸穩定。

然而糧食雖多,卻運不出去,此時全國來看,糧價最低的地方就是松花江的那群府兵村社里。

往后等平定了準噶爾,屯墾移民,無需考慮,糧價最低的地方一定是西域諸城。

往年這些邊疆府兵都盼著打仗,一方面他們可以有軍功,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北邊打仗,朝廷會選擇直接在那買糧,比從后方運糧便宜的多。


上一章  |  新順1730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