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安裝我們的客戶端
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
第四百八十二章:蕓蕓眾生完
夜間模式
第四百八十二章:蕓蕓眾生完
當雙喜向朱允炆匯報,說朱一石落網的時候,后者確確實實愣了一下。
對于能不能抓住這位大明朝第一位超級詐騙犯,朱允炆從來沒有懷疑過,結果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區別的難度無非是時間的早晚,而如此早,那是朱允炆始料未及的。
“這人不出皇爺所料,一拿到錢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日花天酒地,在泉州那地界,以李公子的身份天天泡在海灣盛宴,咱們的人試探了一下,發現這個突然出現、出手豪綽的李公子就是朱一石。”
雙喜將抓捕前后的原委簡單說了一下,也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過程,從懷疑到試探再到被抓捕,朱一石也好李公子也罷,就這么一頭扎進了溫柔陷阱之中。
“人呢?”
“剛扭送進京,正準備押往錦衣衛天牢。”
“沒必要,直接帶過來。”
這種人有什么好審的,一個拿了錢就花天酒地,留戀溫柔鄉的貪花客,也沒有審訊的必要,估計路上就已經竹筒倒豆子的全招了。
送進錦衣衛天牢,都夠嗆能活著扛過那一番大刑。
雙喜領命,命左右下去安排,也沒讓朱允炆等太久的時間,幾名錦衣衛就帶著一名頭戴重枷、腳戴重鐐的囚衣男子走進了乾清宮。
你還別說,朱允炆見到該男子的第一眼,還真就發現,雖然這朱一石面色昏暗一臉的絕望,但長相貴氣,確實容易讓人一眼而生親近、信任之感。
“草民胡三,叩見吾皇萬歲。”
朱一石、李公子全是假名假姓,胡三,一個多么簡單而又沒有文化的名字。
男人匍匐在地叩首,但恐懼又遠遠小于興奮和激動。
做下如此大案,被抓的時候胡三就知道自己定是死路一條,但死之前還能見到朱允炆這么一個只存在于書里、以畫像形式懸掛于各府縣衙門口公堂之上的君父,也算是死前不虧。
“沒必要上那么多層禁錮,這一殿的大漢將軍,還能反了他不成。”
朱允炆揮手,便有幾名錦衣衛上前給胡三解開了鐐銬枷鎖,讓其可以舒服不少的趴在地上頓首拜謝。
“起來吧。”
面對著眼前這么一位詐騙了國有貸款、商人投資數千萬的首位超級詐騙犯,朱允炆反而沒有太多的惱怒之情,而是溫言開口,讓趴在地上的胡三起身并賜了座。
這就是身份的懸差帶來的視角不同。
朱允炆不是杭州知府,后者當然恨不得活活把這胡三吃進肚子里,而朱允炆就沒那么多直接的利害相連帶來的惱怒之情。
“你讓朕這個年過的不太痛快啊。”
一句戲謔,讓胡三又禿嚕到地上磕頭:“草民罪該萬死、自知難活,求陛下賜死。”
“你還想活?”朱允炆端著茶碗還沒來得及喝就哈哈笑了一聲:“朕容你國法也不容你,不過朕心中有很大的疑惑,你跟朕好好講講,去朕心頭之奇,朕到可以賜你一個舒服體面的死法,也能保個全尸。”
“君父面前,草民自然知無不言。”
直到此刻,胡三的回答依舊言語如常,并無恐懼導致的結語,而且答的話并不像他的名字那般沒有文化。
“跟朕介紹一下你自己吧。”
胡三沉默了一陣,似是在組織語言,良久后才開口娓娓道來。
胡三,本名就叫胡三,洪武十六年生人,陜西西安府人,家中行三故名胡三。
跟天下大大小小無數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一般無二,取這個名字的都是沒有什么文化的農民之家,胡三打一落生懂事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注定是個農民。
建文元年的時候,家鄉鬧了次疫,高堂父母跟兩個哥哥都沒活下來,就留下一個胡三,這也給胡三未來的人生改變提供了機會。
十六歲的胡三不愿意當一輩子的農民,于是便把地全賣了,孤身一人帶著錢進了西安城開始尋求新的人生發展。
一邊找老秀才識字,一邊給人匠坊里做工。
當《求是報》開刊之后,胡三就成了報局固定的常客,而朝廷編修的《建文大典》則成了胡三奉為圭臬,認定是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一部寶典。
先后省考兩次未錄的胡三,開始走上了詐騙的道路。
每晚在家中對著墻,甚至是養的老黃狗練習談吐,久而久之,胡三在外說話已經具有了在講話時,讓外人靜心聆聽的一種魅力。
富有見識和出色的語言組織、思維邏輯,胡三很快得到了自己做工之處匠坊老板的喜愛,并把自己的閨女許配給了胡三。
這又是胡三的人生轉折點之一。
有了錢財的知識,胡三可以看得書更多了。
在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之后,胡三買了人生第一身羅衫貴袍,腰身一變,像是一個走南闖北的大商人,并且開始以‘周大掌柜’的第一個假名頭在西安進行行騙。
胡三先是開了一家典當行,同時承擔部分民間放貸的業務,但主要還是吸納存款,許以高利。
自掏腰包取得一部分百姓信任后,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將儲蓄存入胡三的典當行內。
這錢越來越多,胡三需要支付的利息自然也就越多,深知自己早晚會崩的胡三也顧不上媳婦孩子,便將所有錢存入銀行,帶著一張銀行的五萬價券逃出了陜西。
而胡三的下一站,則是山西。
這一年,是未改制前的建文十一年。
也是這一年,在山西出現了一位神通廣大的衛老板。
衛老板不是商人,是一名掮客,自稱與布政使司的官員頗有交情,甚至是南京都能搭上話,可以幫助山西一眾煤老板們辦很多的大事。
請安裝我們的客戶端
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