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安裝我們的客戶端
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
第四百五十五章:歡迎你,蒸汽!五
夜間模式
第四百五十五章:歡迎你,蒸汽!五
朱允炆的圣駕還沒到太原呢,新任山西左布政使黃福已經帶著山西布政使司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城外候著了,包括朱允炆此行特地要見的莫成等匠師。
他算是政壇后起的新官僚,歷任工部郎中、侍郎、國有資源部右侍郎等職,此番空降山西接左布政使,為的也是山西煤業,順便整肅一下山西的官場。
煤是黑的,這里的官再不管管,也快要熏黑了。
因為履職經歷的原因,黃福太了解當今對于工部神秘的蒸汽研發司有多么重視,國有資源部這邊也是對蒸汽司大開方便之門,一應所需全部以最快的速度提供。
所以對于朱允炆為了一個蒸汽機能不遠千里跑來,黃福一點都不吃驚。
“臣山西左布政使黃福偕山西部分布政使司同僚,參見吾皇,圣躬金安。”
駕輅之外,幾十號人齊齊躬身見禮。
從最早的武勛廢跪禮,再到閣部大臣廢跪禮,直到今日大明的跪禮就算是廢除了,連老百姓也一樣,朱允炆從未要求過老百姓向他跪拜,只是幾千年形成的習慣,讓百姓見到至高無上的君王時,總會手足無措。
也沒啥好送給皇帝的,那就給皇帝磕一個吧。
大致就是這種思想根結。
現在基本上也就只有新年第一天,在京的文武大臣上朝給朱允炆拜年的時候會行拜禮,也只是一拜一叩首而已。
還不如當年朱允炆做太孫那日子呢,那時候好歹還是四拜禮。
外間的廂門開了一扇,出來的只有朱允炆的聲音:“不用多禮了,莫成上來,其他人直接入城回衙便行。”
未能得窺天顏,山西的文武官員心里都哆嗦一下,還在想是不是皇帝這一路上碰到什么刁民了。
不可能啊,這一個多月一直嚴防死守,哭屈報冤的能擺平的問題都擺平了,不能擺平的,人也是派專員守著家門看住,沒道理把什么風言風語傳進皇帝耳朵里啊。
他們心里惴惴,莫成可就沒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聽到聲音便興沖沖的走上車輅,剛跨進廂門就被攔下搜身。
確定安全后才得進內間見到朱允炆。
而后者在看到莫成的時候,便直接伸手一引:“別客套,坐,抓緊跟朕說說,進展怎么樣了。”
莫成本就不是喜歡虛禮的性格,再說干了那么多年科研,性格多少有些木訥,聞言便自覺正襟危坐下來:“回陛下的話,一個多月前我們到山西之后,就做了實地的測量,按照煤井的深度和積水來計算,需要的蒸汽機規格大小已經大致有了估量,眼下已經開始手工打造氣缸和鍋爐,預計快的話,十天后氣缸造好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除了一個精密的氣缸需要精心打造浪費時間外,其他的配件對莫成等人來說已經完全不算什么難題。
加上山西當地臨時抽調的幾百名匠戶幫助,大小煉鋼爐、熔爐隨意支使,工作效率自然飛快。
對于蒸汽機的原理和構造朱允炆并不想跟莫成談論太多,這種態度不僅僅是體現在蒸汽機一項,在他穿越來的這十幾年中,大明就沒有一項發明是在朱允炆這個皇帝通過知識傳授的方式下誕生的。
朱允炆的物理學科成績確實很差,但畢竟是大學畢業,沒道理連基礎知識都忘的一干二凈。
這是一種對先民的尊敬和信任。
是在拿自己當做一個純正的‘土著’民,而不是穿越戶。
上有政策支持,中有生產環境,下有資源提供。
先民們可以創造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火藥的創造領先兩千年,指南針和造紙術的創造領先一千多年,這些大家耳熟能詳。
哪怕是已經趨近現代的光學領域,大明孫云球創造的‘千里鏡’那都是遠遠領先西方的。
這些給了朱允炆信心,也給了他一種狂妄的自負。
旨在用思想改變大明,而不是用外力改變大明。
大明今天的強大不是躍遷式的強大,穿越的優越感和前瞻性曾經使朱允炆想過用外力改變大明,得到的反饋是可能會讓這個時代產生不穩定性和混亂性,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著手改變引領大明這個時期的思想。
是整個大明社會漸變的思想改變了大明,讓大明有了今日穩定的社會體系,這是一種穩定的強大。
不因某一個領導者的更替而紊亂這個系統。
內閣富有狼性,信奉朱允炆提出的‘金鐵主義’。
朝廷高效運轉,這是朱允炆多次批示下形成的常態化政治反應。
地方通力合作,這是五年計劃下養成的全國一盤棋。
后補的學生、地方的讀書人看的是《建文大典》,領會的是建文皇帝精神。
即使換上來的新皇帝想要把大明搬正回到原時空那個軌道上,重新建立士農工商階級壁壘,重新舉起傳統儒學至高無上的大旗,恢復晉宋士閥體系都已經不現實也不可能實現了。
朱允炆最想的,是希望后世的史書留筆,能稱呼他一句‘一位思想上偉大的巨人’。
一位值得尊敬的政治家、思想家。
這遠比夸贊他是一位銳意進取的改革家更值得開心。
“蒸汽機的工作你全權負責,朕不懂也不會置喙插手,只是朕有這么一個想法。”
朱允炆看著莫成沉吟道:“你說有沒有可能,把蒸汽機裝到朕屁股下這座馬車上,你也看到了,朕這架車輅需要十二匹非常優良的戰馬才能拉動,如果換成肩輦的話,估計得六十四個壯年才能抬起來。”
把蒸汽機裝到馬車里?
莫成的臉上露出思索的神情:“臣直言,這一點上臣還沒有想過。純以現在蒸汽機的推力來說,不現實。”
“推力?”
朱允炆有些不解這個新詞匯。
“即一分鐘之內將一百斤貨物推動或提高二十丈的做功,臣稱之為推力。”
這不就是馬力嗎?
這個解釋讓朱允炆心中頓時恍然,也是一陣好笑。
在當初統一度量衡之后的單位中,質量的一斤是六百克,一丈相當于三米。
不用擔心將來科技發達后,什么毫米級、納米級技術怎么實現。
大明的長度單位中有丈、尺、寸、分、厘、毫、絲,這些單位中間也是十進制,將來要是再小,大不了在絲以下再創造幾個單位。
千萬別有一米除以一丈這種除不盡的不適應感。
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現代用法才感覺別扭,實際上,如果朱允炆現在更換千米、米、分米、厘米的單位,全大明都會有我們這種不適應感了。
“陛下的駕輅需要十二匹馬來拉動,而這種阿拉伯來的良駒臣計算過,即使是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兵騎乘上去,兩百斤的重量下,瞬間爆發的沖刺,一個時辰在坦途上可以馳騁將近六十里也就是一萬丈。
換算下來,一分鐘便是拖著兩百斤跑八十丈,推力達到了八,陛下的駕輅需要十二匹此等良駒同時拉動,但一個時辰若是全速行進的話也不過才三十里地,即五千四百丈。如此計算下來,想要推動陛下的駕輅所需的推力高達一百九十二。”
請安裝我們的客戶端
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