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
夜間模式
世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多不是處理問題,而是處理提出問題的人。
沈約對這種解決方式了如指掌,一聽蔡京所言,就知蔡京的用意有幾個——攻擊王黼、鏟除異己,同時附和趙佶的想法。
蔡京四起四落,并不是因為忠逆,而是奸順。
順著趙佶的意思,這才是蔡京在朝廷長盛不衰的原因。
蔡京不過是趙佶的一個傳聲筒罷了,很多時候,趙佶礙于臉面不能干的事情,蔡京會替趙佶去做。
歷代所謂的明君,卻多有佞臣在側,無非是所謂的明君在借佞臣完成自己陰暗一面的想法。
如今金人出兵,蔡京解決的方式很復雜,但也很簡單,將惹事的人除去,再恢復往日的紙醉金迷。
以往始終是這么處理的!
這次如何能夠例外?
當習慣變成慣例時,人心早就麻木,也就喪失清明的時刻。
沈約徑直替蔡京說出想法,蔡京詫異沈約的了然直接,默然不語,群臣卻凜然沈約的手段狠辣!
殺了王黼和王安中?
甩鍋二人,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殺了這二人,眾人倒未想過!
原因在于,大宋自太祖以來,就有祖宗家法刻在太廟夾室石碑傳下,讓嗣君即位后跪讀之,遵行不違。
祖訓的內容大致是——保全柴氏子孫,不殺文臣,若違背此誓,天必殛之。
當然了,因為只有嗣君才能看到祖訓,石碑上真正刻著什么,廟堂間只有傳聞。
傳聞多少有真相的影子,哪怕古怪陸離。
趙匡胤對柴氏子孫的禮遇來源自他的江山本取自柴家的孤兒寡母,他禮遇柴氏的作為,很多人暗自覺得,趙匡胤內心有愧。
有愧的內心,終究會尋求寬恕的光輝。
雖說很多君王對前朝皇族都采取斬草除根的手段,趙匡胤終究保全了自己的誓言。
不殺文臣是極為奇特的祖宗家訓,無人明白趙匡胤為何要立下這條規矩,可自太祖以來,宋皇帝對文臣的優待是有目共睹。
就因為這般,群臣才對沈約的建議感覺驚悚。
王安中、王黼都是文臣。
沈約要斬了他們?!
這是趙佶的意思?
眾人忐忑,因為軒內并無王黼!
圣上不找王黼議事,是不是早有處理王黼的心思?
有一人出列道,“沈公子此言不妥,想王太傅、王安中所為均為大宋考慮,受降張覺一事,雖說經撫房所為,但傳遍廟堂后,也無人反對。如今金人未談條件,我等冒然處死二人,豈不是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眾人神色各異。
每個人發言,都代表著某個利益集團的看法,但這人開口,卻將所有人綁在一條船上——對金決議其實是所有人做的,難道不應該是所有人承擔這個責任?
沈約望向說話那人,“閣下哪位?”
說話那人正當壯年,尖嘴猴腮,臉頰少肉,聽沈約問及,猶豫了下還是拱手道:“不才張邦昌。”
沈約在朝中是個異數,并無官職,群臣對他自稱卑職、下官都很別扭,可以官位自稱又顯不敬,張邦昌猶豫片刻,還是決定不用官場稱謂。
沈約記得張邦昌這個人物。
當年金人破了汴京,知道宋人不服,于是硬要立張邦昌當個傀儡皇帝用來告訴宋人,你們的皇帝還在,你們最好老實一些的聽從君命。張邦昌坐上傀儡皇帝沒多久,在金人撤退后,隨即還帝位于宋廷。
有人說張邦昌忍辱負重,為救百姓無奈稱帝,但最終的張邦昌,似乎仍舊落得個自盡的結局。
看更多好書離線下載無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