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最新網址:..co
王知信的身影消失了。
不是李昀放棄了牽引,而是王知信那邊主動斷掉了這種聯系,雙方畢竟相隔萬里之遙,哪怕境界上存在差距,但鞭長莫及,王知信本人也是當世得道大宗師,想要掙脫這種聯系并不困難。
一道道金光在李昀的眼中不斷閃爍,盡管他的表情依舊不為所動,但眼中的光芒卻似乎暴露了他的真實心境。
一腳跺下,從剛剛開始就一直蜷縮著身體,跪伏在李昀身后的御前總管童道輔當場就是吐血而飛,一股沛然大力涌入他的體內,身真氣逆流,血脈上涌,從身三百六十五枚大穴爆發而出。
當場斃命!
身為御前總管,司禮監掌印,童道輔在李昀的身旁伺候了也有二十余年,可眼下卻是被李昀直接斃殺,不僅是因為他的背叛,更重要的,在于李昀此時心中郁結,不殺個人,著實難以抒發。
狂風獵獵。
恢弘的白玉丹陛之下,竟是吹起了無名之風,李昀單手按在腰間的長劍之上,神色肅穆,在斃殺了童道輔后,他的心情似乎重新平復了下來,極目遠眺,繼續靜靜地看向了天絕巔的方向。
他看到王知信手持繡春刀,義無反顧地劈斬在了腳下的玄冰臺上。
他看到碎裂的玄冰臺終于是擋不住上涌的地火。
他看到玄冰臺碎裂。
他看到地火爆發而出。
他看到王知信站在玄冰臺上,真氣消耗殆盡,腳下地火蔓延,瞬間就將其吞沒了進去,沒有人反應過來。
也沒有人能救下他。
最后....
....他看到了王知信臉上暢快的笑容。
死而無悔。
人前人后,王知信表里如一,一如當初自己將他從風雪夜中接到府里一樣。
“我為你取這名字,可不是讓你這么做的啊....”
李昀終于是難以抑制地低聲喃喃了一句,從王知信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開始,他就一句話都沒有說過,也沒有流露出哪怕一絲一毫的感情,因為他擔心一旦開了口子,那就再也無法壓抑了。
李昀不是無情之人。
他是有情的。
所以他在等王知信開口,若是王知信對他說,計劃失敗,希望撤離,那李昀就會當做一切沒發生過一樣,斥責他一番后,就讓他回來,計劃嘛,慢慢來,總是有機會的,但他不能主動說出口。
因為這一切都是他算計的,他將王知信納入了算計的一環,因為用人之道,絕不允許有私人感情。
因此他只能等王知信開口。
只是王知信卻仿佛完看穿了他一樣,一開口,就將自己送上了死路。
.....總是這樣。
二十年前,自己算計王知信,間接殺了父皇,流放親弟,那個時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經回不了頭了,所以他舍棄了私人感情,最后和梧桐谷主決裂,至此以后,兩人天涯相隔,宛如陌路人。
但這又何嘗不是算計?
李昀算計了梧桐谷主,用這場決裂,讓當時的王知信心懷愧疚,更加忠心,但在這份算計的背后,李昀又何嘗沒有私心?他也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在發生,所以他讓梧桐谷主離開,走得遠遠的。
不在眼前,自然也就算計不到了。
只可惜時過境遷。
二十年后,又是一場算計,一如往常,李昀壓下了所有的私人感情,再度將所有人都算計在了里面。
這就是用人。
這就是天子。
朝廷之內,自先帝傳下三柄神劍,一為庶人,一為諸侯,一為天子。三柄神劍之中,庶人劍最為鋒利,但空有殺氣,只是為殺而殺,不過如此。諸侯劍乃百兵之君,尊貴非凡,可容納天下兵器為己用,算是一流。
二者皆是魔胎所鑄。
庶人劍為“殺”,諸侯劍為“兵”,和帝陵中的血魔是同類。
那天子劍呢?
三神劍中,唯有天子劍最為神秘,宮中幾乎無人看過,只能大致猜測,是身為皇帝的李昀日常所佩之劍。
但事實上,李昀的佩劍,其實只是一柄儀式劍罷了,乃是昔年登基大典的時候,專門打造出來的劍器,看似華貴鋒利,實則完不能用于斗戰,只是象征其權利的一件工具而已,和玉璽相同。
但這并不意味天子劍不存在。
何為天子劍?
“以天下國器為劍,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