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最快更新!
馮紫英趕到齊永泰府上都是酉初三刻了。
這段時間他也沒敢亂跑,知道各方大佬可能會隨時召見,特別是文淵閣幾位,但他也不想見人,尤其是那些成日里來送帖子的,都快成了累贅了。
王子騰和牛繼宗也很活躍,馮紫英不知道他們是否與戴姓內侍有瓜葛。
但戴姓內侍的底細他也很快就打聽清楚了,大明宮內相戴權的嫡親侄兒戴滂。
找來說這種叔侄都當內侍的還是不多見,不過據說這位戴滂居然是結婚生子之后才來當的內侍,估計應該是戴權的延引之下,仰慕權勢,所以才寧肯去勢進宮。
戴滂在延壽宮為掌宮內侍,也算是實權派。
戴家原籍金陵,應該說是和四大家都是有些瓜葛的,但目前隨著元熙帝遜位,戴氏一族在這里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馮紫英也一時難以判斷。
這段時間里京里邊的動靜很大,涉及到一系列的朝中春季人事變動即將拉開序幕,不少蟄伏在京中的官員們也開始活動起來。
加上涉及到開海必定會新設一些衙門,比如幾大市舶司,比如辦理開海舉債的衙門會不會新設或者新增官員,這都是牽動萬人心。
至于說蜂擁而至的江南豪商巨賈們,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涉及到如此大的利益,沒有哪家能無視。
所以馮紫英能不出門盡量不出門,能不見客就盡量不見客。
翰林院那邊對他已經沒有要求,黃汝良特批他可以在家中辦公,所以他去翰林院時間也很少了,倒是像方有度、范景文、賀逢圣幾人都頻頻登馮府門起來。
見馮紫英進門,齊永泰就直接擺手示意入座。
“黃汝良把你這份建略遞進了內閣,今日內閣計議了,分歧很大,你是怎么考慮的?另外為何將東番之事牽扯進來?”
開門見山,齊永泰也知道內閣中幾位這么久來相互切磋探討妥協,各自下來還要和自己這一陣營的人計議,這么久也已經差不多大方向定型,但是下一步就是涉及到具體操作了。
“齊師,可是置于戶部之下難以成行?”馮紫英早就料到,以內閣這幾位尿性,肯定不可能將專司開海舉債事務置于某一部,無論是戶部還是兵部,或者工部,雖然看起來,戶部應當是主導。
但看看戶部現在情況,尚書鄭繼芝是湖廣人,崔景榮是河南人,哪怕轉任吏部的話,接任的官應震又是湖廣人,以湖廣派和北方士人關系日趨走近的情形下,恐怕葉向高、方從哲他們都很難容忍讓戶部實力周讓龐大到一個他們難以控制的境地。
平衡是大周朝廷運行的一個基本要素,無論是皇帝還是士林文臣們都很清楚這一點,一旦打破,那么就會引起很大震蕩,極大拖累朝廷運轉,所以無論是葉向高、方從哲,還是齊永泰都不愿意見到這等情形。
“置于任何一個部之下,只怕都難以服眾,會引發很大紛爭,而且不利于各部的架構穩定。”齊永泰注視著馮紫英,“你有何建議?”
“中書科如何?”被齊永泰看穿之后,馮紫英也沒有客氣,徑直發表自己意見,“中書科本為皇上和內閣之間的紐帶,但自唐以后,便淪為雞肋,據聞朝中又有傳言欲以中書舍人為酬,以安撫文臣子弟,甚至可能大規模增加中書舍人名額,豈不成了國子監蔭監第二?”
齊永泰皺眉。
中書科的確是一個雞肋,唐以后,兩宋和前明皆為養閑之地,實際上就是作為略高于國子監蔭監的所在。
畢竟中書舍人也是從七品官員,給致仕文臣的子弟們一個安撫,也說得過去,所以這中書舍人的從七品職位從前明定額二十人,后縮減為七人,到大周又膨脹到了現在大周的十余人
基本上像閣老和六部尚書致仕,都能給予其子弟一個中書舍人的特殊恩蔭,類似于給武勛子弟在龍禁尉中安排一個閑職,只不過中書舍人屬于文官清貴,名義上還是替皇上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
齊永泰身兼吏部尚書,自然清楚這一提議,實際上這個建議在沈一貫致仕時就有人提議了,不過當時永隆帝沒有接受,但是隨著蕭大亨、鄭繼芝都陸續面臨致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中書科是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