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模式
“我認為應該把試飛工作分為兩部分,技術指標的試飛為一部分,實戰試飛為一部分,兩部分同時進行。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縮短試飛時間,實戰試飛和技術試飛之間可以形成相互驗證,更加有利于后續的改進工作。”
李戰說道,思路非常的清晰。
包冠華問,“你認為黑絲帶已經具備了實戰試飛的條件了?”
“是的,經過這一次試飛我相信黑絲帶已經具備了實戰試飛的條件。”李戰肯定地說道,“當時我搞殲十六實戰試飛的時候,情況和現在差不多。但是殲十六是按照正常的流程來試飛的,做完了技術試飛之后才進行實戰試飛,一來二去耗費了很多時間。”
“嗯,很好的想法。”包冠華微微點頭,“具體辦法有嗎?”
李戰說,“陳銘大隊長搞技術試飛,他的理論比我高得多,比我有優勢。我負責實戰試飛,我的優勢在于實戰經驗,知道部隊要什么樣的戰機,知道怎么飛才符合實戰要求。”
“說得沒錯。”包冠華非常滿意,“一分為二同時進行,既節省了時間也達到了更加全面的測試。”
李戰說,“關于實戰試飛我是這么想的。直接搞對抗,和部隊搞對抗,實戰化的對抗,戰訓大綱怎么要求就怎么來,在實際戰訓中發現問題。”
“是好辦法,但是風險也提高了。”包冠華說。
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實戰試飛有多危險李戰自然是知道的,殲16的實戰試飛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但是收益也是巨大的,正應了那句話:高風險高回報。
李戰說,“風險是可控的。在一系列的對抗之后,還要進行所有的實戰科目進行測試。參照殲十六的實戰試飛來搞。一兩年時間下來,我估計黑絲帶是具備量產條件的。”
包冠華卻是苦笑著說,“小李,你這是在玩火啊。你搞殲十六實戰試飛的具體情況我是知道的,風險太高了,我們現在沒有必要冒這么大的風險。”
“老領導,開飛機的哪能沒風險?風險大和小,其實區別并不大。重點在于如何能夠迅速地全面地測試飛機的性能。飛機造出來是要用的,是要交給部隊打仗的,不扎扎實實地搞一遍如何交付讓部隊滿意的飛機?”李戰說。
包冠華沉吟了一下子,擺了擺手說,“我再好好想想。對抗這一塊你是怎么考慮的?”
“這一塊比較簡單,咱們老部隊鷹隼旅就是很好的對手。老部隊成專業藍軍部隊了,去年開始就舉行了專業的自由空戰競賽,這個賽事也是很好的平臺。”李戰笑著說。
包冠華豎起大拇指,“這個想法好。”
有好事沒有忘了老部隊,包冠華是猜到了李戰的心思的。在李戰并不漫長的戰斗機飛行生涯中,北庫對他來說意義重大,101旅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幾乎可以說那個地方那支部隊他傾注了全部身心。
2012年,也就是去年,首屆鷹隼杯自由空戰競賽在北庫空防基地進行。以鷹隼旅為共同的對手,空軍各個部隊派出精銳參與對抗,采取個人積分制定輸贏,雙重遴選,即積分排名和標準分相結合的制度。
首屆鷹隼杯評選出了三位金頭盔,大家把這項賽事稱之為金頭盔競賽。
有這么個集中了空軍精銳的平臺來進行捉對廝殺,無疑是黑絲帶最好的實戰試飛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