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嘁……這特娘的不就是殖民地嗎?”小幺黑著臉一語中的地說道。
“對!”林希言看著他重重地點頭道。
“那他為啥對咱們這么好,不是應該掐死嗎?”小幺疑惑地看著他說道。
“因為毛子啊!它單打獨斗干不掉毛子,需要拉攏咱們。”林希言深邃的雙眸看著他們說道,“既要拉攏你,又要壓著你。”冷哼個一聲道,“這個度可不好掌握。”
“玩心眼兒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可不是束手待斃的。”花半枝神采飛揚地看著他說道,目光一一掃過孩子們道,“長大點你就發現做人也一樣,有些假朋友不如真敵人。”
“假朋友迷惑性太大,真敵人會激發你的獨立自主,創造力。”小幺看著他們笑著說道,“就像前些年被西方封鎖時,咱勒緊褲腰帶制造的兩彈一星,在國際上有了底氣,重新踏進國際舞臺。”
“啊!那糟了,他現在迷惑咱們,咱這高精尖科技還自主研究嗎?”小幺無比擔心地說道。
“這小子,它精明,咱也不是傻子,哪能讓它牽著鼻子走。”林希言看著他搖頭失笑道。
花半枝聞言黑眸晃了晃,它們的忽悠太過美了,只不過總有意志堅定,堅守的人,感謝他們的存在。
林希言看著他們嚴肅地說道,“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花半枝看著他們說道。
“以后這美洲鷹會越來越討厭咱們!”林希言看著他們認真地說道。
“為什么?”小幺目光轉向林希言問道。
“因為美洲鷹靠著壟斷技術而產生暴利,繼而維持國家發達!”林希言看著他們說道,“而我們每攻克一項技術,填補國內的空白,成本就會大幅降低,就會跟它們爭奪市場,換做你恨不恨!本來一萬塊的高科技,最后只賣一百。”
“呵呵……”孩子們開心地笑了起來。
“它恨的牙根癢癢的,我就開心。”小幺眉飛色舞地說道。
“說起這個,就想起我在南洋開工廠的時候,技術上個被那些洋鬼子卡脖子。”林半城暴脾氣地說道,“氣的老子,娘的,等老子學會了干死你!偷師成功,讓他們卷鋪蓋滾蛋。”
“你阿爹那時候幼稚的天天晚上打小人。”林母看著他們笑呵呵地說道。
“爺爺,不會吧!您還信這個。”小丹丹驚訝地看著他說道。
“那時候急,又沒有有效的辦法,打打小人,安慰安慰自己。”林半城坦然地看著他們說道,“這仇給他們記著,早晚還回去。”
“您這么愛記仇啊!”小云兒看著他莞爾一笑道。
“是!我就記仇。”林半城坦率的承認道,“其實老祖宗就愛記仇,不然怎么會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嘗膽。當年也是對匈奴忍了一百年,幾代人積累,最后漢武帝打起來噼里啪啦,將匈奴給揍扁了。”
“匈奴還調戲呂后來著。”小丹丹看著他們說道,“這仇可都記著呢!”
“九世滅紀候,百世滅匈奴!”花半枝看著他們別有深意地說道,“我們是否跟祖先們一樣也那么有骨氣呢?”
“有!”小幺立馬說道,“不然咱為什么勒緊褲腰帶,也要造蘑菇彈呢!”
“呵呵……”
林希言看著他嘿嘿一笑道,“典型的國人面對強敵的思維方式。”雙眉輕揚看著他們說道,“這種思想真是從小就灌輸給我們的。小孩從學前,小學就開始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怎么才能做到最好。幾千年文化傳承不斷,中華文化追求的就是完美。”
花半枝明亮的雙眸轉了轉,“這就要說到意識形態和中華民族的優越性了。雖然我們經歷了那么多的苦難。”頓了一下又道,“在國人眼里,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這種思維從秦統一中國后就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骨子里了。”
“意識形態?”小云兒看著他們小聲地說道,“好像現在有意識的降低。”
“你以為只有咱們講嗎?西方國家比咱更強調這個。”林希言看著他們想了想說道,“只不過這所謂的民主、自由,在資本家允許的范圍內。換句話說不觸及資本家的利益,你隨便。”
“這意識形態不太提及,也是因為引進外資,你總不能嘴上還帝國主義,洋鬼子,小鬼子的叫吧!”花半枝看著他們簡單地說道。
“嗯嗯!蟄伏時期就是這樣。”林希言忙點頭道,“在任何領域,國人都習慣和世界上此領域最頂尖的國家比。每個國家都自己的強項,都有那么幾個重點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而國人可不這樣想,他想的是每一個產業,每一個領域,都要做到世界最強。做不到就是落后。更可怕的是,這種思維很普遍,大家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集中力量辦大事!”小云兒高興地說道。
“嗯!”林半城溫柔地看著他們道,“因為整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就不想過的比別人差,國人干啥事就是缺機會弄不成就先等著,一旦你給了我機會,不好意思啦,死死的攥著,不成功決不罷休。”
林母一拍大腿,嗨了一聲道,“你們說的不就像養孩子似的,父母望子成龍一樣,和鄰居家的孩子比較,和同事的孩子比較,和報紙上的孩子比較,就是打心里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是這樣的。”
林希言目光溫柔地看著孩子們說道,“這種思維最是難能可貴,是一代代歷史的積累,雖然古人不能代替今人思考,但是歷史的借鑒意義不可磨滅。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我們的文化更能融合各種思潮,這些都是祖先的遺贈,具體無法形容,最終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
“呵呵……”
花半枝亮晶晶地雙眸看著他們道,“這就是我們,家祭無忘告乃翁,死了埋土里了還惦記著!還要燒座模型告訴前輩們,我們成了。”
小說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