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第一百二十二章開墾南方?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二章開墾南方?

第一百二十二章開墾南方?


更新時間:2019年01月06日  作者:唐曉非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唐曉非 |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 

小說:

作者:唐曉非

類別:兩宋元明

“陛下,臣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另外一個提議。”

趙桓道:“陳卿,你說。”

“陛下欲遷二十萬人口到東京,臣以為直接遷入即可,不必擔心京畿路無人種地。”

陳旉此言一出,徐處仁已經忍不住要奚落了,他略帶譏諷道:“胡言亂語,民以食為天,若是強行遷移二十萬人到東京成,明年的糧食產量必然下降,到時候若是鬧起饑荒,引起民變,誰負責!”

唐恪和何也在一邊看笑話,仿佛在說,皇帝,你這是哪里來找的白癡,竟然敢胡亂議政家國大事,信口雌黃!

趙桓卻是好奇起來,他知道陳旉這個人雖然不是治世之才,但在農業方面卻絕對是專家,他雖然也讀儒學,不過百家之學都讀,而且常年在各地的農村考察,可以說絕對是頂尖人才了。

這么一個人,說話絕對不會胡言亂語的。

面對徐處仁的發難,陳旉不慌不忙,他說:“北方多干旱,一年一季的收成,與長江以南相比,差了許多,周尚書那里應該有歷年的統計,中原之地,每畝得小麥一石頭,范公《答手詔條陳十事》言及蘇州情形,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不僅如此,南方多湖泊,漁業興盛,且江陵府平原地帶,氣候濕潤,適合各類農作物種植。臣以為,朝廷當將鄱陽湖與洞庭湖一帶作為大宋農業之重,若是開采了這兩個地方,別說二十萬,便是陛下要再遷一百萬人到京師,糧食也是足夠供應的。”

“若是將大宋農業遷移南方,則坡塘堤上可以種桑,塘里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

趙桓這才回過神來,心中道:臥槽,朕這個穿越者真是白當了,兩湖熟天下足,鄱陽湖和洞庭湖這兩片區域在農業上可是重點之重啊!

其實中國的經濟,從唐代開始就有向南方轉移的趨勢,到了宋代,杭州、江陵、成都等地的興起,南方經濟開始普遍開花,南方真正開始超越北方是兩宋之交,北方戰亂,中原人南遷。

就說南宋朝廷,對鄱陽湖和洞庭湖一帶有過大規模的開墾,即便是不要北方之地,全國的糧食也是完全足夠的。

也只有在糧食足夠的情況下,才能發展商業,不然百姓連吃飯都吃不飽,糧食供給跟不上,哪有精力去發展商業。

就比如秦漢時代,農業生產低下,一個成年人每天的生產力最多只能養活1.5個人,而商人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將官員除掉,這種生產力下,農民是不可能離開田地的,不然大家都要餓死,并且朝廷也必須遏制商人的數量,不然沒人種地了,大家也都還是要餓死。

但到了宋朝就完全不一樣了,各種農具都出來了,并且歷代人的開墾和研發,長江以南,已經由周王朝時候的蠻夷之地變成了比中原還要肥美的魚米之鄉。

糧食富足后,商業才有基礎,所以像南宋那種朝代,雖然偏安,但是富得流油。

趙桓覺得這農業技術上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模式上的創新卻是可以很快見成效的。

例如陳旉說的坡塘堤上可以種桑,塘里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

這是后世的農業生態的雛形啊,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大大提高效率。

趙桓這個歷史白癡當然不知道,眼前這位陳旉可是兩宋歷史上著名的農業學家,甚至花畢生精力寫了一本書《農書》,便是根據他多年的實地經驗和自身所悟,編寫出來的農業生態系統論。

徐處仁便又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南方地貌廣闊,要開墾新地需要時間,一年之內肯定無法完成。”

陳旉又道:“陛下,臣不才,臣這里有一副江南農業圖,是臣這些年走遍江南地帶所揮,愿獻給陛下。”

趙桓頓時大喜,陳旉道:“陛下稍等,臣這便去取來。”

不多時,陳旉回來,手中有一副深色的長卷,呈遞給趙桓,趙桓心中澎湃,真是天助我也!

他激動得打開陳旉的農業地圖,一眼掃去,與他前世在網上看到的中國地圖南方的輪廓十分相似,上面做了很多細致的標語,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圖是丘陵,適合種植什么作物,都寫得很詳細。

飛鳥從夕陽潑灑的蒼穹飛過,斜陽從外面灑進來,科學院后院樓閣幽靜。

趙桓命人將這幅地圖掛起來,他的雙眼在發光,在古代,地圖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更何況這幅地圖詳細介紹了江南一帶的自然氣候。

這簡直是一副大宋國寶級的戰略圖!

連徐處仁也看得呆住了,沒想到這個陳旉居然還有這種東西!

眾人沉默了好一會兒,只看見皇帝激動地在地圖前走來走去,也不知道腦子里在想什么,但看樣子,似乎是在構思翻天覆地的大事情。

“徐處仁,周朝,你們跟朕說說,若是向南方做開墾,是否可行?”

徐處仁和周朝對視一眼,身為戶部尚書兼三司使,周朝對目前的大宋的每年稅收自然是了如指掌,中原地帶的農業稅的確在逐年遞減,南方的農業稅在穩步上漲。

而政事堂的太宰,自然也清楚,這些年全國農田開墾增量的確在南方,只是徐處仁這廝畢竟是中原人,北方的勢力,自然對南方不屑,甚至有意要打壓南方。

例如參知政事唐恪就是江南人,參知政事和太宰歷來就不對付,朝廷將參知政事提升到副宰相的位置,就是為了遏制宰相。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政事堂的徐處仁是北方勢力,唐恪是南方勢力。

若是將南方作為大宋的產糧之地,豈不是以后南方人在朝堂上鼻子要朝天了。

不等徐處仁說話,唐恪已經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可行。”

同樣是南方人的秦檜也趕緊出來道:“臣附議!”

其他大臣也都道:“臣等附議!”

見狀,徐處仁也不好再說什么,連忙道:“臣附議!”

趙桓道:“好,政事堂單獨找一個人出來,設置農司,以陳旉農司使,徐處仁你再擇一人為農司副使,協助陳旉主持南方農事開墾一事。”

“臣遵旨!”

從科學院回來,趙桓覺得現在的局面是越來越有意思了,他自然知道新政雖然未在江南推廣,但江南許多地主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朝廷的動向,甚至有些地主在暗中招兵買馬了。

此番朝廷又設置了農司,專門對江南一帶動手,這里面必然又會出現利益爭端。

就讓利益爭端都浮現出來吧,朕最多只需要一年的時間,掃清中原地主的勢力,便著手開始動江南了!


上一章  |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