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神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它是信仰概念,是制度內的集體,且和信仰祭祀有關;而仙則是個體,與自我的修煉和完善有關。神是有神位的,類似政府里面的公務人員,而仙則是無業游民,為逍遙散仙。
本人寫了篇《可以模仿的凡人修仙,不可復制的修神外傳》,被點娘放在起點讀書,引來了不少爭議,某凡有位盟主居然我,說搞不清什么是“神”,什么是“仙”,神為啥就比仙厲害。在此送句話給某凡的盟主——如你所愿,“仙比神更厲害,以后請叫你們大神為大仙吧,假如你不會被人噴死的話”!好,以上笑談就此擱筆,本文談談“神與仙的區別”。
很多人都被《封神演義》誤導了,認為只有“人或仙”死后被分封才會為神,因而“仙”的實力要高于“神”。事實不然,“神”的來源與構成,要遠遠復雜“仙”,《封神演義》里面的“神”只是其來源的一種,“神”與“仙”的實力更沒有辦法比較。下面就說說神的來源。
一、神的概念及其來源
“神”就金文字形來看,是“跪倒的人在祭拜閃電”,閃電在古人看來,具有神秘莫測之威力,面對如此天威,人戰戰兢兢祭拜信仰。因此“神”除大能力之外,附帶有祭祀、信仰之力。
1、神的來源1: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稱先天之圣。比如開天辟地的盤古、一氣化三清的三清等先天真圣。
2、神的來源2:某種自然現象或自然實力的具象:日神、月神、雷神、雨神、風神、山神、河神等。
3、神的來源3:原始圖騰的殘留:比如蛙神、蛇神、蠱神等。
4、神的來源4:來自祖先崇拜的人鬼之神:歷史名人有功于國于民死后加封為神;比如寇準被分封閻王、尉遲恭、秦叔寶分封門神,孝子被分封城隍、土地等。
5、神的來源5:古人認為人體和天道一樣充滿奧秘:人體內部器官也受封為神:五臟神、心神等等。
總之,神的來源差不多就是上面5種,來源的復雜導致神的實力也大小不一,強者可以開天辟地排山倒海,弱者或者只比鬼卒厲害一點。但不管哪一種,都能看出神有森嚴的制度體系,各司其職各在其位,且享受煙火有功德之力。如上五種,都能看出“神”,就像《修神外傳》所言的“神不是修煉來的,修煉的神不過是虛神”
二、仙的概念及其來源
“仙”,古同“僊”,為會意字,是一個人爬著樹上取鳥巢,后引申為山中之人。“仙”其實帶有宗教性質的,早期和道教有關,后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佛”亦被人稱之為“大仙”。
“仙”其實是修煉并完備自身進而長生不老的人,都叫仙人。仙人有天仙、地仙、人仙、鬼仙、妖仙等,狹義的仙人,僅僅指天仙。
1、被動成仙——人、動物、植物等感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比如孫悟空;或者仙人點化,比如八仙里面的幾位;
2、主動成仙:“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就好像孫悟空的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其“一萬三千五百”就來歷不凡,《黃帝內經》說“人一日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宋代張伯端所作《金丹四百字》稱,若想結胎須潛心修行,“大則一日結一萬三千五百息之胎,小則十二時行八萬四千里之氣”。主動修仙的人,多修煉道門正宗法術,少數有緣者即可修煉成仙。
總而言之,“神”具有森嚴的制度,各在其位各司其職。他是信仰體系的一種制度;而仙則是一種觀念,相對的松散自由。換而言之,神一定是仙,仙不一定是神。而仙是成神的必經階段。仙要成神,必須具備功德,具備信眾的信仰之力,然后有其神位,受到官方承認并獲得分封才能成為神。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