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錦繡第兩千五二章 一樁公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天唐錦繡 >>天唐錦繡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千五二章 一樁公案

第兩千五二章 一樁公案


更新時間:2025年06月21日  作者:公子許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公子許 | 天唐錦繡 
歷史小說


唐儉花白的胡子亂顫,拍著案幾,大聲怒叱:“老賊,你放屁!”

李靖:“……”

一貫淡然處之的他,此時也不免神情尷尬起來。

在座諸人則是目光玩味……

唐儉怒氣沖沖,道:“海外之地豈能分封太宗皇帝之子嗣?意欲分封,必然將先一步其地納入大唐之版圖,而后以大唐皇帝昭告天下,由太宗皇帝諸子牧守四方、管轄萬民,使得化外之民、蠻夷之地亦能沐浴皇恩、共建榮華!焉能一句‘分封于海外之地’倉促行之?你想要將太宗皇帝諸子放逐發配不成?”

李靖一臉無奈:“不過是一個說辭而已,本質豈有不同?”

唐儉咄咄逼人:“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大唐乃禮儀之邦,所行皆遵從古禮,浩然正大而威服天下,國策戰略皆要堂堂正正,使得旁人無可指摘!你這老匹夫只知眼前之勝負成敗,毫無戰略意圖,根本不管此后將會如何波折予人話柄,目光短淺、毫無信義,也能坐在此處與吾等一同商議國事?”

“咳咳……”

劉洎眼見李承乾面色不豫,趕緊干咳兩聲打斷唐儉全力輸出,提醒道:“雖然莒國公言之有理,但也應當注意一下情緒,以免君前失儀。”

唐儉一貫脾氣不錯,但今日卻火力全開、誰的面子都不給,當即懟過去:“怎么就叫君前失儀?我對陛下不尊重嗎?我是對那些眼中唯有一時之勝負、實則對全盤缺乏考量之蠢貨不尊重!”

劉洎苦笑不已,無計可施。

似唐儉這樣的開國功臣、三朝元老,只要不是指著陛下的鼻子罵人,是有發脾氣的資格的,況且在座諸人也都知道他是在針對李靖,且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李靖嘆氣道:“這些年我已多番向你道歉,些許陳年舊事,賢弟何必耿耿于懷?再者,當初傾舉國之力征伐突厥,不容許一絲一毫之錯誤,當以大局為重。不論當時是賢弟身在突厥牙帳亦或是旁人,我都別無選擇。”

唐儉則憤憤不平:“可當時恰好就是我在突厥牙帳,險些被你置于死地!”

說起來,這是一樁公案。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從馬邑出發進屯惡陽嶺,乘夜襲占襄城。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后而至——“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

之后頡利可汗派遣執失思力為使者欲與大唐求和,彼時突厥雖然剛剛經歷一場大敗,但實力未減,太宗皇帝遂委派鴻臚卿唐儉與安修仁出使突厥和談。

那時候唐儉智慧超群、意氣風發,于頡利可汗面前唇槍舌劍、據理力爭,和談進行得非常順利。

由古至今,和談從來都不只是談判桌上唇槍舌劍,而是要配合相應的軍事行動。正在唐儉和談順利進行之際,李靖與李勣兩支軍隊與白道成功會師。

當時,李勣曾言:不如趁著唐儉和談順利,頡利放松警惕,直接滅了頡利。

李靖大為贊同:這是韓信滅田橫的良策!

副將張公謹則擔心唐儉正在突厥和談,若全軍突襲,有可能使得唐儉陷入危險。

李靖則言: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

遂率領精騎為先鋒,李勣統率主力隨后跟進。

李靖冒雪至陰山,遇突厥營帳千余,盡俘之以隨軍。

彼時頡利可汗見唐使前來撫慰,雙方正在和談,以為安然無事,未加戒備。

李靖派偏將蘇定方率兩百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可汗牙帳七里才被發現。

蘇定方長驅直入攻下了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乘千里馬西逃。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余人,被俘男女十余萬。

頡利可汗遭受突襲怒不可遏,認為唐軍奸詐,一邊遣使和談一邊卻派兵偷襲,便想要抓住唐儉、安修仁殺掉以泄心頭之恨,所幸唐儉見機不妙與安修仁躲入兵卒營帳,趁亂脫險。

史書之上,不過是“唐儉脫身得歸”區區六個字,可對于唐儉來說這其中蘊藏著何等兇險?

由此,唐儉對李靖憤恨不已。

一直作壁上觀的李勣難得為李靖說句公道話:“莒國公心中有氣,實乃尋常,但當時局勢險惡,既然有了突襲頡利可汗牙帳之機會豈能輕易錯過?莒國公埋怨吾等不守信義趁著和談之際率軍突襲,可信義也要適時而定,作為統率,要做的就是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勝果。”

在當時他看的是整個天下,他心中所系的,是天下安危、國家榮辱、百姓福祉,個人的生死成敗得失禍福,其實都算是小事情,哪怕為此賭上唐儉的區區性命,也賭上他李靖自己一生的名聲。

他只要勝利,也只能勝利。

旁人紛紛頷首,予以認可。

馬周也道:“彼時頡利可汗愿意和談,不過是大敗之后拖延時間試圖積蓄力量、圖謀東山再起而已,那個時候若我大唐只顧信義,則是婦人之仁。”

唐儉陰著臉,不再言語。

事實上大家都清楚,這件事說起來看似李靖有錯,且這許多年來每每面對唐儉之詰難、斥罵,李靖唾面自干、從不還口,其中不僅有對于“誠信”的“信念之爭”,對于無視唐軍性命的憤怒,還有幾分對于功勛得失的怨懟。

當時頡利可汗倉皇由云中向西逃竄,意圖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

結果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兵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后,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東突厥由此覆滅。

經此一役,李靖聲名赫赫、功勛蓋世,注定名標青史。

而唐儉則倉皇狼狽、險死逃生。

反之,若當時李靖未曾率軍偷襲,則唐儉大概率與頡利可汗和談成功,這份功勛、榮耀則必然屬于唐儉,結果功虧一簣、險些身死……

心中豈能不憤懣、痛恨?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莒國公之言有理,任何事情都要名正言順,更何況是封建天下此等大事?封建之前,當詔令水師、伐師滅國,占據海外各處富庶膏腴之地,并入版圖。”

這話說得堂皇大氣、傲氣昭昭,但此時之大唐的確有著這樣的底氣。

劉洎則先看了李勣一眼,與之對視,隨后諫言道:“既然將番邦之地納入版圖、封建天下,又何必拘泥于海外呢?譬如高句麗、突厥等國之故地,甚至于西域之地,皆可封之。”

御書房內隨著劉洎此言,瞬間一靜。

李勣心念電轉,馬上跟進:“當年太宗皇帝將諸王封建于華夏故地、周朝列國,故而朝野上下皆有‘隱患’之說。但若是使諸王封建于大唐周邊,則勢如藩籬、拱衛華夏,利大于弊。”

若只將封地放置于海外,則必然由水師主導此番征伐滅國,所有利益皆歸于水師。

可若是陸地周邊也放置于封國,自然由十六衛出征清繳其地,貞觀勛臣能夠直接參與其中,不必去看水師的臉色……

當然,封地放置于陸上華夏周邊與海外,性質截然不同,威脅程度也大為不同,陛下未必同意。

果然,李承乾沉思片刻,開口道:“今日之議,主要在于諸位愛卿是否同意封建天下之策,至于如何封建、封建何處,事后再從長計議。”

劉洎拋出解決貞觀勛臣難題的諫言,便不再就這個話題引申下去,頷首表示贊同:“陛下英明,茲事體大,自然不好倉促之間作出決定,總要征詢朝堂之上的意見之后徐徐圖之。”

其余諸人都明白,何謂“朝堂之上”的意見?

自然是要得到房俊之贊同……

時至今日,房俊無論在圣眷、實力、影響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左右朝局、國策之能力。

當然諸人也都明白這件事的確要徐徐圖之、規劃周密,譬如哪一位親王封建于何地,封國之內軍政財稅諸般事項如何規定,官員如何設置……

會議散去,諸位大臣各自離開。

李勣回到府中洗漱一番,便接到劉洎之邀請,于“鄒家酒店”設宴、小酌幾杯……

坐在書房內喝著茶水,李勣權衡利弊,有些心動。

很顯然,在軍方連續大勝、開疆拓土的局勢之下,文官方面已經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正面對抗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劉洎今日在御書房內提出“封建華夏周邊”之諫言,便是在試圖分化軍方內部。

自己與房俊在“鄒家酒店”談判破裂,無論怎樣封鎖都必然有消息外泄,劉洎此刻選擇“鄒家酒店”便是意有所指——你們與房俊談不攏,何不與我嘗試談談看?

要不要與劉洎聯手呢?

李勣斟酌半晌、反復權衡,最終還是喊來仆人更換了一套衣衫,乘坐馬車出了英國公府,趕赴東市前往“鄒家酒店”赴約。


上一章  |  天唐錦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