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錦繡第兩千七二章 平衡文武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天唐錦繡 >>天唐錦繡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千七二章 平衡文武

第兩千七二章 平衡文武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9日  作者:公子許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公子許 | 天唐錦繡 
歷史小說


李承乾懷里抱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子,一邊輕輕晃悠著,一邊詢問一旁的王德:“皇后不回來?”王德躬身侍立,偷偷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道:“皇后說春日以來,太子殿下多次患病,最近又有些氣喘咳嗽,要留在東宮照顧太子,待到太子痊愈,再回宮里。”

“嗬嗬,朕倒是沒發現,皇后居然是個倔性子?”

王德低頭,不敢接話。

對于女子來說,“倔性子"可不是句好話..….…

一旁雍容華貴、嫵媚秀美的沉婕妤面帶笑容,聲音柔柔弱弱:“母子連心,皇后擔憂太子殿下實乃情理之中,就好似臣妾如今一顆心都放在皇兒身上,哪怕咳嗽一下、吐一次奶,都擔心焦慮。皇后所為乃一個母親應該做的,絕非不識大體,還請陛下勿怪。”

王德頭垂得愈發低了。

李承乾冷冷看了沉婕妤一眼,將懷中皇兒交給一旁的奶嬤嬤,站起身,居高臨下淡然道:“自大唐立國之日起,這宮里的規矩千條百種,但其實最基本的只有一條:莫逾矩!”

頓了頓,對王德道:“皇后乃是皇兒嫡母,過兩日將皇兒送去皇后那里,由皇后撫育。”

心性狹隘、狡詐多計,焉能撫育皇子?

“喏。”

王德應諾,然后跟隨李承乾走出寢殿,去往御書房。

身后,沉婕妤一張俏臉慘白,嬌軀微微顫抖,眼眸之中滿是驚慌恐懼,甚至顧不得兒子被從身邊奪走.…逾矩?

死罪也!

回到御書房,李承乾跪坐在靠窗的地席之上,瞅著外頭秀麗景致,心頭郁結、悶悶不樂。

夫妻之間不和諧,導致所有生活都一團..…

王德悄悄站在門后,不敢言語。

半響,李承乾開口道:“宣召中書令、侍中、兵部尚書前來,讓他們匯報一下西域戰事之情況……將英公一起叫上。”

“喏。”

王德退走,李承乾又坐了一會兒,喝了兩杯茶,這才起身回到御案之后,拿起朱筆批閱奏疏。小半個時辰之后,李勒、劉泊、馬周、崔敦禮四人魚貫而入,躬身見禮。

“諸位愛卿平身!”

批閱一會兒公文,心情已經平息下來,李承乾笑吟吟擺手示意,而后起身從御案之后出來,招呼幾人一并坐在窗前地席之上,讓內侍奉上糕點、茶水。

待諸人都捧著茶杯喝茶,看向崔敦禮問道:“西域可有最新戰報?”

崔敦禮道:“尚未有最新戰報,最近一次是六日之前。”

長安距離西域五千余里,碎葉更在七河流域,將近萬里之遙,即便沿途設置八百里加急,戰報從碎葉城出發抵達長安,至少也需要一個月時間,若途中遭遇雨雪或驛卒戰馬出現意外,則需要耽擱更久。所以當下長安所了解的碎葉城最新情況,也已是兩個月之前,路途太遠,時效性太·..……李承乾命人將輿圖懸掛在墻壁上:“當下西域局勢如何?”

崔敦禮心中有數、如數家珍:“自三月以來,河中各國、各部族的軍隊受大食國哈里發號令,陸續向可散城集結,至四月初,已經有超過三萬人集結完畢,加上葉齊德統率的十萬精銳,總兵力達到十三萬有余。四月二十,薛仁貴統御兩萬安西軍精銳自碎葉城出發,沿著阿拉套山北麓向西運動,過俱蘭、恒羅斯、直撲可散城,主動突襲,打斷敵人的集結。”

李承乾側過身,隨著崔敦禮的言語,目光在輿圖之上搜索著各處地名。

“阿史那賀魯那邊如何?”

“并無突發情況,越國公已經遣人給拓折城另外一位守將阿羅撼送去信箋,承諾戰后若其愿意入唐,則授予正四品上的官職,若不愿入唐,則永鎮拓折城、為大唐之藩屬。阿羅撼已經答應,只待大戰開啟,便會聯合阿史那賀魯在拓折城起兵,攻伐可散城后陣。”

劉泊忽然開口:“據此說來,無論此戰是勝是負,大概也就在數月之間結束?”

崔敦禮蹙眉,淡然道:“吾等坐鎮后方,距離戰場萬里之遙,焉知局勢變化?前線將士浴血廝殺,統率運籌帷幄,吾等只需保障后勤補給即可,不能給予掣肘。

劉泊不以為然“可如今運往西域的糧秣輜重已經足夠安西軍連續打上兩年,擊敗大食人、保障西域穩定固然重要,可也不能一味的討要糧秣輜重,將國家財政拖垮吧?

崔敦禮半步不讓:“當下集結于碎葉城的軍隊可不僅僅是安西軍,還有突騎施、回紇、突厥等部,總不能讓人家前來助陣還得自帶干糧吧?大食人勞師遠征,咱們其實也是出兵萬里,若無充足之糧秣輜重,這仗怎么打?”

“那能用得著儲備兩年之消耗嗎?

“戰爭之事,需慎之又慎,未慮勝先慮敗,自當未雨綢繆。

“說起來容易,你可知為了籌備這些糧秣輜重費了多大的勁?

“倒是難為中書令了,要不您退位讓賢回家歇息一段時間,換一個不怕累不怕苦的上來,等到此戰之后、太平年月,您再回來執掌中樞、總攝百揆?

劉泊硬生生給氣笑了:“豎子無禮!

崔敦禮認錯態度良好:“下官魯莽、口不擇言,中書令勿怪。

“行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況是籌措糧秣之事?無論二郎那邊有何要求,朝廷上下都要全力以赴、確保供應。戰場之上將士們奮勇廝殺、保家衛國,咱們君臣身在后方若連這點事都做不好,有何顏面去面對那些陣亡的將士?

李承乾一錘定音,終止爭論。

“陛下圣明!

劉泊憋著氣,無可奈何。

李承乾看向李勤:“英公以為,安西軍之戰略是否合理?”

李勤從隱身狀態恢復,捋著胡須沉吟道:“正如先前所言,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唯有身臨一線才能做出最精準的應對,吾等身在后方對著戰報諸般推演,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至于戰略是否合理,還是應當尊重前線將領之應對。”

李承乾無語。

這位終于說話了,且好像也沒說....…

劉泊也問:“以英公之見,越國公調集數量如此巨大的糧秣輜重,是否還有別的戰略部署?”李勤瞅他一眼,沒好氣道:“我身在后方,如何知曉前線之事?既然不知具體詳情,當然無法做出合理推演,難道要單憑猜測去肯定或否定前方將士做出的決斷?戰爭之勝負牽連甚廣,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有可能決定成敗,沒人能提前預知,吾等所應該做的其實也不難,各司其職而已。”

劉泊臉色不變,看上去鎮靜如常,實則羞惱交加。

軍方這些大大小小的統帥、將領,就因為他這個中書令從未上過戰場、更未帶兵打仗,便極為蔑視。對于臣下相爭,李承乾卻不以為意,甚至樂見其成。

當下朝堂,文有政事堂、武有軍機處,雙方利益相悖、互有競爭,關鍵時刻尚需他這個皇帝從中轉圜、一錘定音。若是雙方當真放下成見、大公無私,進而彼此協同、配合默契,那他這個皇帝就得被束之高閣、擺上牌位,徹底架空。

“平衡”之要旨便是“鋤強扶弱",現在文官式微、軍方強硬,他就得站出來拉偏架...…“雖然英公之言不差,咱們不能在后方對前線將士指手劃腳,但中書令之擔憂也有道理,總不能在后方辛辛苦苦盡力謀劃,卻連前方的戰略都一無所知吧?這樣,崔愛卿以兵部之名義往碎葉城發去一道文函,詢問二郎是否還有后續之計劃,以便于朝中能夠組織籌措、全力支持。”

“喏。”

崔敦禮應下。

李承乾又道:“論欽陵率領家眷入唐,表明依附之意,欲久居大唐.….……實則入唐為質。為了安撫其心、彰顯大唐寬宏國策,朕打算授予其官職,使其食大唐之俸祿、為大唐效力,應當不下于正四品官職,諸位愛卿覺得哪處衙門有空缺,可以妥善安置?”

就如同突厥各部入唐一樣,授予官職以安其心乃是理所應當,雖然當下已經有了“不經科舉、不予官職"的國策,但這一條對于外族內附之人并不適用。

阿史那賀魯的兒子都可授予鴻臚寺少卿之職,論欽陵也該享受同等待遇。

劉泊問道:“陛下之意,是給予一個閑散職位將其高高掛起,還是授予實職?”

李承乾想了想,道:“其人能夠主動內附,堪稱典范,不應投閑置散、毫無權力,還是應該授予一個實職。劉泊蹙眉沉思。

若是閑散職位好辦,可若是實職就不好安置了,一些衙門涉及到國家政策制定、甚至國家機密,當然不能讓外族人參與其中。

崔敦禮建議道:“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如何?

大唐折沖府有內府、外府之別。

外府指輪流到京師宿衛的折沖府,內府則指三府三衛,三衛即親衛、勛衛、翊衛,三府稱親府、勛府、翊府。其兵源主要由皇族、勛貴、官員子弟以及戰功升遷。


上一章  |  天唐錦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