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最快更新!
吳中元大致知道三胡現在何處,只要找到三胡就可以為林清明進行記憶轉移,這是最為高效的一種方法,能夠極大縮短林清明適應遠古時期所需要的時間。
但林清明對記憶轉移這種事情非常排斥,他也不愿強拗林清明,師兄弟二人難得湊在一起,沒必要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進行爭執。
想到此處,便拉過一把木椅坐到了林清明身旁,根據林清明的指點詢問進行釋義解讀,這種感覺很熟悉,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只不過那時候是林清明輔導他。
那時候師父還活著,由于師父的年紀大了,又要供二人讀書,一家人過的非常窘迫,照明所用的燈泡是最小的十五瓦,與此時房中油燈所發出的昏黃光亮極為相似。
其實林清明的學習成績也很好,如果不是為了供他讀書,林清明也不至于中途輟學。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句話,不過卻很少有人能夠深切體會和理解,讀書真的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格局,拓展一個人的眼界,擁有著豐富學識的人比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更容易晉身上層社會,林清明的所作所為已經超出了師兄的范疇,即便是親兄弟,能做到這個程度的也不多。
雖然觸景生情,心生感慨,吳中元卻沒有表露出來,在這一點上他和林清明很相似,都不會以膚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正如東瀛著名作家夏目漱石說的那樣,‘越是淺薄的人,其表達感情的方式越近乎赤裸。’真正厚重的感情,從來都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
俗話說能行的人干什么都行,不行的人干什么都不行,吳中元無疑屬于前者,他很會教人,善于組織語言,能夠意簡言賅,簡單直白的讓林清明明白某個字,某個詞是什么意思。
只要不是啞巴,不是嬰孩,每個人都能說話,但也只是能說話而已,不能稱之為會說話,說話的本質是讓對方明白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應該將聽的一方放在首位,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服務于對方的,但大部分人在說話時只能做到自己明白,全然不管對方是否理解,一個表述不清的人要么是個渾噩糊涂,沒有文化的人,要么是個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人。
十五分鐘不到,吳中元便將林清明指出的所有不明白讀法和釋意的字和詞講說明白,轉而拖著椅子坐回到林清明的對面,拎起桌上的茶壺為林清明倒了杯水,“哥,你之前應該也走過一些地方,對這個年代想必也有所了解了,現在跟唐宋元明清那些封建社會還不一樣,現在沒有多少人的,也沒有所謂的江湖,你以后也別到處走了,就留在飲馬河吧。”
林清明正在抽煙點火,沒有接話。
吳中元又道,“飲馬河是中原僅有的一處商業中心,這地方每年給朝廷繳納大量的賦稅,說它是朝廷的經濟命脈一點兒也不為過,你以后就留在這里,幫我看著這里別出什么問題。”
林清明深吸緩吐,“這里肯定是中原地區生活條件最好的一座城市,但你應該知道我跟你回來不是為了享福的。”
“我知道你不怕吃苦,但沒必要吃苦的時候就不要吃苦了,”吳中元說道,“現在跟現代不太一樣,現在是戰時,越是身居高位的人所面臨的風險越大,所享受的待遇也就越高。”
“我語言不通,出門在外的確不太方便,短時間內我不會離開這里。”林清明說道。
聽林清明這般說,吳中元安心不少,壓低聲音沖林清明說道,“...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