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楚臣 >>楚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

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


更新時間:2019年02月28日  作者:更俗  分類: 歷史 | 軍事 | 更俗 | 楚臣 

作者:更俗

字數:3297

人氣小說:

延佑帝楊元溥為盡快收復金陵、定鼎大楚局勢,與其兄信王楊元溥媾和,特許其據楚海泗揚泰五州建立淮東藩國,卻堅決要求將淮東鹽場收歸楚廷直轄。≦看最新≧≦章節≧≦百度≧≦搜索≧≦品≧≦書≧≦網≧

一方面,乃是江東、浙南、江西、湖襄等地的民眾,十之八九食鹽,皆用淮東所產的海鹽。

另一方面淮東海鹽經鹽鐵轉運司所控制的產、收、運、銷諸環節,每年能為央財政提供逾六十萬緡錢的凈鹽稅收入,乃是維持大楚朝軍政體系運轉不可或缺的一大塊財源。

相較之下,蜀國人口規模僅大楚的三分之一,每年逾四十萬緡的鹽課收入,在大蜀國庫歲入的占及重要性更為顯著。

此時蜀國禁軍編有十數萬兵馬,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養軍之資都依賴于鹽稅收入。

而川南僚人之所以成為蜀國的大患,除了僚人兇悍難以馴服,對川南長江沿岸的平原地區有著直接威脅,還有一個原因,也是蜀主王建開創蜀國之后,對川南僚人決定采取清剿、打擊的策略,而非招撫、妥靖的關鍵原因,是川南僚人從巴南販運私鹽,流入川蜀腹地,嚴重威脅到川蜀的鹽政體系。

長鄉侯王邕在韓謙的建議下,書蜀主王建主張經略巴南得到蜀主及朝臣的廣泛支持,一方面是蜀主王建不希望世子清江侯的權勢及個人聲望過強,在諸子之沒有其他人能予以制衡,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川南僚人所販運的私鹽,主要來自于巴南。

收復并控制巴南地區,一方面能直接解決掉井鹽走私對蜀國鹽政體系、鹽稅收入的威脅,另一方面,便是切斷山僚勢力的私鹽收入,削弱其對抗蜀軍統治的抵抗實力。

蜀國目前開掘鹽井,計有三百八十余口,其有六十余口位于巴南地區,而巴南地區的鹽井,絕大多部分又位于婺川縣以北的黔江河谷及山嶺之間,婺川縣境內當前僅有鹽井兩口。

這也是長鄉侯王邕及蜀國大多數朝臣主張以婺川縣北的蟄僚寨,劃分思渝兩州之界的關鍵原因。

當世人對國土的概念,遠沒有后世那么嚴苛及重視,遠沒有達到寸土必爭的地步,主要還是更看重控制成本、歲入以及關防要隘的便捷與否。

婺川縣兩口鹽井,年產井鹽千余擔,相較川蜀每年三四十萬擔井鹽的總產量,占甚為微,即便鹽稅抽足,每年也兩千余緡錢的鹽利。

除開鹽利低微外,黔江游兩岸崇山峻嶺,絕大多數的婺僚人逃入深山老林拒絕接受統治,還充滿濃烈的仇恨情緒。

渝州真要貪心將婺川縣控制到麾下,除開與楚國及思州的利害糾纏不說,防線要沿黔江往南推進一百二十里,要防備婺僚人隨時有可能從兩岸的深山老林里殺出——甚至還要考慮婺僚人與川南山僚人勾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銳兵馬,才能維持黔江水路的通暢以及后續的歸化,每年消耗的軍資糧餉,可能兩萬緡錢都未必能打住。

更不要說艱苦而危險的守御環境,對將卒士氣的打擊了。

這種情形下,長鄉侯主張婺川劃給思州進行分界,清江侯想要跳出來搞事,又或者說長鄉侯想搞事,在大蜀朝堂之,都會陷入孤立。

倘若說婺川地下發現大規模的鹽鹵資源,能叫婺川在預期的時間有可能開掘出數十口鹽井,則形勢完全不一樣了。

要是思州有能力守住婺川,問題還要小一些,對蜀國而言頂多是每年損失數萬緡錢的鹽利,但倘若思州楊氏受這次民亂打擊、元氣大傷,婺川縣重新落入婺僚人的手里,甚至都意味著大蜀經略巴南的戰略意圖破產。

而到時候國界已定,蜀國還將失去直接派出清剿婺川的借口。

所以說,只要將這個假消息,傳到清江侯的耳里,使他確信有其事,又叫他相信長鄉侯有意隱瞞這個消息,迫切想促成兩國盟約,以便后續能借楚國之力爭位,接下來的戲成了。

而至于怎么往清江侯耳里傳遞這個假消息,馮繚相信在蜀宮有伶官景瓊暗相助、同時又掌握川蜀神陵司殘留力量的長鄉侯自有辦法,并不需要敘州出什么力。

他此行要確定的,是長鄉侯王邕及曹干等人,有沒有決心跟敘州暗結盟,有沒有決心助敘州吞并思州。

長鄉侯王邕看向曹干。

即便清陽傳回她的意見,即便馮繚暢明敘州的立場及意圖,甚至將所要施展的謀略都點明,但事關重大,他還是難下決斷。

然而長鄉侯王邕都難決斷,曹干又能妄言什么,小聲問道:“或許我親自去見景公一趟?”

曹干回來的名義是回來請旨的,所以他去蜀都見景瓊商議此事,正是合適。

長鄉侯王邕關切的問道:“你能吃得消?”

從渝州到蜀都,有馳道相接,千里距離,理論來說五百里快馬,四天能跑一個來回,但曹干也快五旬年紀了。

他之前馬不停蹄的從金陵趕回渝州,即便他這些年堅持打熬身體不休,再這么跑下來,長鄉侯王邕都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扛得住。

“再辛苦幾日,國主再做出決斷,換其他人去金陵面諭韋大人便可。”曹干說道。曹干雖然也覺得辛苦,但這種事非要有了解足夠內情的人與景瓊暗溝通,除他之外,也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了。

至于長鄉侯王邕嘛,不要說無詔不得輕易回蜀都了,算國主有詔,也得思量一番才能決定回不回蜀都呢。

“那好吧,還是辛苦你親自跑一趟。”長鄉侯王邕說道。

與韓謙從最初的合作到分歧,再到合作,這一刻要更堅密的捆綁在一起,由不得他不猶豫。

而韓謙擅用謀詭計,馮繚的話必然有隱瞞的部分,但隱瞞多少,敘州的真實意圖是不是真像馮繚所暢述的那般,長鄉侯王邕心里都是有疑慮的。

他們做決定之前,必須要更深入、更認真的權衡利弊、審視全局,才能避免以后有可能受致于人。

“馮大人,與我到蜀都跑一趟?”曹干看向馮繚問道。

“馮某留在侯府便可,我這身子骨,可是不敢跟曹將軍相提并論。”馮繚告饒道,他不想去見景瓊,一方面擔心會走漏行蹤,一方面也實在是身體扛不住。

他在扈隨護衛下翻越武陵山脈趕到渝州,差不多走了近一個月的險僻山路,當還有一人失足摔下山崖——后幾天差不多都被由人背著走進渝州城的。

辭別長鄉侯,曹干帶著其子曹哲以及其他一干扈隨乘快馬渡江,沿馳道一路北,途實在扛不住,多歇了一天,也是趕在第三天入夜前進入蜀都城。

曹干先派人通稟有司,正等候召見期間,私下先與景瓊見了面。

聽聞諸多內情之后,景瓊沉吟良久,說道:“朝形勢略有變化,唯今之計,或許還是要與黔陽侯相謀……”

“怎么了,朝有什么變化?”曹干微微一驚,說道,“我剛趕回渝州,可是完全沒有聽到有什么風聲啊?”

“也是前日,國主召樞密副使議論蜀楚形勢,樞密副使說楚蜀約盟,東南事休,短時間內無虞其他,建議調侯爺去坐鎮梁州,”景瓊說道,“我正準備派人去渝州說這事,你便趕到蜀都了。”

“……”曹干倒吸一口涼氣,覺得朝事態,他所預料的要嚴重許多,世子已經開始給他們下絆子了。

梁州也是漢,與梁國控制的關地區,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峪谷道等道穿越秦嶺相接。

梁國欲謀蜀地,必先伐梁州,然后才能經梁州攻入蜀地。

他們現在調去守梁州,必定要先承受梁軍第一波攻勢。

即便能勉強守住,必然也是將卒傷亡嚴重的慘勝,主將不會有什么功勞,甚至還會被追責,像荊襄一役、楚國負責守襄州的主將杜崇韜。

更不要說他們還要先放棄剛經營有些起色、根基卻還沒有穩固的渝州了——而世子那邊出這樣的主意,無非是不想他們在渝州坐穩根基。

現在他們不能入套,也只能與敘州相謀,在巴南“制造”事端了。

“事不宜遲,怕是不能再拖延了?”曹干征詢的看向景瓊問道。

曹干要留在蜀都等候接見,沒有辦法立時動身趕回渝州,但即便遣其子曹哲快馬趕去渝州見長鄉侯面稟此事,得到長鄉侯的授意后,他們再依計行事,最快也是四天之后的事情了。

而在這四天時間內,說不定國主不征詢長鄉侯的意見,直接對國界之事做出最終的決斷。

那樣的話,對他們相當不利了。

“……”景瓊點點頭,決定派曹哲趕前渝州見長鄉侯的同時,他們先通過暗線,向清江侯一系的大臣那里遞假消息,先將他們驚動起來再說。

更新速度最快趕緊來閱讀!..


上一章  |  楚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