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看了聘禮和聘金,還算滿意。特別是第一臺的御賜玉笛,聽說是趙亦知道何氏年輕時喜歡吹笛子后,想辦法從皇上那里討來的。
不是她看重錢財,而是通過這些看到了趙家的誠意。
想到陸家當時下聘時的寒酸,總共加起來不到一百兩銀子。傻傻的她一點都沒在意,覺得是婆家窮,沒有能力。還想著自己多帶嫁妝嫁過去,就能讓婆家和男人過好日子了。哪成想,她拿出了絕大部分嫁妝,婆家和男人的日子是好過了,自己和閨女在那個家里卻都沒落著好。
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二嫁,還要嫁去南山侯府。她的心到現在都是迷茫和忐忑的,不知道自己嫁給這樣一位位高權重又相貌堂堂的男人,結局會怎樣。
想當初她嫁陸放榮的時候,自認為了解他,又是下嫁,將來會過好日子,心里溢滿了甜蜜和憧憬,可到頭來卻是美夢一場……
何承對何氏說道,“還照原來說的,這些聘金和聘禮都給娘陪送過去。”
何氏搖頭說道,“閨女兒子已經給我準備了那么多的嫁妝,價值跟這些聘禮相當,已經足夠了。這些東西都留下,金銀首飾、布料,還有那些擺件給漫漫,聘金留下給承兒娶媳婦買宅子。漫漫有錢,女婿又有出息,不用我多操心,錢財上娘就多占些便宜。承兒還小,又不愿意跟我去趙家。以后,何家就剩你一個人了,娘盼著你早些娶妻生子,早些開枝散葉,你也不再孤單。”
說著,就捂著嘴哭起來。
她一哭,把陸漫和何承也哭難過了。嫁娘跟嫁女兒的感覺真不一樣,嫁女兒是喜事,可這嫁娘……
陸漫勸道,“娘,弟弟不會孤單的。他現在大多時候在軍營,有三爺和那么多同袍在一起。回了家,除了晚上歇息,我都會把他留在東輝院。哪怕他以后成了親,我也讓他的家離我近些,我們姐弟互相照應。還有那些東西,我不要,都給娘帶去趙家。”
何承也安慰道,“娘莫難過。我跟姐姐離得這樣近,我們會相互照顧。我看著,趙大人挺好,趙二公子和趙大奶奶都好相處,以后我也會經常去看你。若晚了,就留在趙家住一晚也不一定。但是,這些銀子你都帶過去,我是男子漢,會自己掙錢。姐姐是女人,還掙了那么多,別說我一個男人了。娘老實又良善,多些銀子傍身總是好的。”
何氏卻非常堅持,說兒子閨女已經給她準備了那么多嫁妝,再加上趙家的一些聘禮,也有一萬多兩銀子了,已經足夠了。
母子兩個爭得面紅耳赤,兩個溫和的人一旦固執起來,誰也不讓步。
最后,還是陸漫做了個合事老,讓他們各退一步。那六千兩銀子就留三千兩下來將來給何承娶媳婦,何氏帶三千兩過去。那些東西她也不要,她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這些。因為許多求她看病的人家若不好給銀子,都是送這些金銀器皿。
母子二人只得妥協。
何承還難過地說,“這么算下來,娘的嫁妝都是姐姐和趙家出的,我還多得了一千兩。”
何氏也摟著陸漫說道,“是娘沒用,和你弟弟來了京城,一點沒幫上閨女,還盡拖閨女的后腿。”
陸漫笑道,“弟弟怎么沒幫我?許多我不好出面的事,不都是他出面解決的。還有娘,不需要你幫我什么,只要我一想到這個世上還有母親,就已經暖到心里了。”
何氏一聽這話,又抱著陸漫哭起來。說道,“不管娘去了哪里,心里都會想著你們,你們也要多去看娘……”
之后,何氏執意去廚房親手做了幾個菜,說以后給兒女親手做菜的時候少了,這半個月她會天天做。
晚上,又讓人去把姜展唯和孩子們、老駙馬請來吃飯。
他們一來,人笑狗吠,院子里又熱鬧起來。
越過大門,陸漫和何承望著對面的那個院子,又焦急地盼望著豌豆黃快些回來,讓它去陪劉惜蕊。特別是陸漫,想著蔡公公或許二個多月以后就會出宮,更是急切。
豌豆黃是在兩天后回來的,居然還叼了一只跟它小時候幾乎一模一樣的小貓回來。
八月初三傍晚,天空飄著小雨,陸漫幾人在榆青院吃過晚飯回到東輝院。剛進了東小門走過偏廈,就看見一團黃黃的東西站在垂花門的頂部。
盡管天光不算亮,又細雨朦朧,眾人還是第一眼看出那是豌豆黃,只沒看清多出來的一小團東西是什么。
姜悅激動得不行,大著嗓門喊道,“黃黃,黃黃,想你。”還想從李媽媽懷里下來,被李媽媽緊緊抱住。
旗長和酥心糖“汪汪”叫著跑了過去。
姜玖也高興地大叫道,“呀,真的是豌豆黃呢。”
豌豆黃跳了下來,向陸漫這邊瘋跑過來。跑近了,便把叼著的那一小團東西放下,沖著他們“喵喵”叫著,神情極是得意。
眾人這才看清,居然是一只小貓,小貓小小的,跟豌豆黃當初被撿到時一樣大,縮成一團爬在濕濕的青石板地上。
陸漫叫道,“哎喲,這么小一點,快抱起來,別讓它涼著生病。”
青青一直惦記著豌豆黃,還想抱它去洗澡,聽了主子的話,趕緊附身把小貓抱起來。
陸漫又問,“這是豌豆黃的寶寶吧?你當爹了?”
豌豆黃知道自己身上臟,不敢往主人身上爬,便伸長脖子點著頭。盡管天色偏暗,還是能看到它眼里閃著喜悅的光茫。
陸漫道,“只帶了寶寶,沒把寶寶的娘帶回來。”
豌豆黃搖搖頭,眼里有了些嫌棄。
“壞小子。”陸漫罵了一句。
李兒又蹲下把豌豆黃抱起來,眾人才進了上房。
青青和李兒把一大一小兩貓洗干凈,再用帕子擦干,抱了進來。
孩子們見豌豆黃還帶了貓寶寶回來,都高興,爭先恐后給貓寶寶起著名字。最后,還是用了姜悅起的“黃豆豆”。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