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q.,為您提供精彩閱讀。
看著那幾個衛士,張越翻身下馬,迎上前去,說道:“我等乃長安士子,來新豐采風,聞得貴亭夏日依然有讀書之聲,故此來看……”
那幾個衛士聽了,神色立刻就緩和了許多了。
為首之人甚至露出了笑容,說道:“既是采風士子,那就可以入鄉校……不過,不得打擾鄉校的正常秩序!”
只是,言語之中卻不自覺的流露出了一些傲氣,一絲絲的倨傲。
張越沒有將之放在心上,只是拱手一謝,然后就與劉進等人一同向著鄉校的大門走去。
推開門,一個偌大的庭院便出現在了眼前。
越過庭院向前,便見到了一間寬敞的廳房。
數十名童子,席地而坐,人人捧著竹簡,搖頭晃腦的念誦著:“倉頡作書,以教后嗣……”
李斯當年所作的這本蒙書,在今日漢室,已經變成了啟蒙教育的必備品。
一個大約六十多歲的白發老人,坐在廳房上首,一雙眼睛掃射著所有童子。
他聽到腳步聲,抬起頭,看到了張越與劉進一行。
眼里微微有些詫異,但也沒有起身。
似乎在他看來,只要這些外來人不打擾這鄉校的秩序,就隨便他們了。
“陽里鄉校,竟有如此多蒙童……”貢禹嘖嘖稱奇的說道:“恐怕全村的適齡男童,都已至此!這陽里三老,真乃長者也!”
就連劉進也是點頭說道:“孔子說:夫三人行厥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誠不欺我,出門便遇長者,當請益之……”
獨有張越眼中閃爍著晦暗不明的神色。
依照漢制,十里一亭,一亭百姓的戶數約在五十到兩百之間。
某些大亭可能或超過這個數字,但超過不了太多。
因為西元前的農業經濟社會,不可能承載得了太多人口猬集于一個狹小的鄉村。
而眼前的廳房內,張越數了一下,最起碼有三十多個五六歲到歲之間的蒙童。
等于說,幾乎整個陽里的適齡男童,都來到了這個鄉校進學。
這太恐怖了!
哪怕是后世中國,一些農村的入學率,恐怕也沒有這么高。
換而言之,這陽里恐怖的入學率的背后,恐怕隱藏著其他東西。
正這樣想著,忽地,從鄉校的另一側,傳來了一陣陣整齊的腳步聲。
張越轉頭看過去,卻見數十名少年郎,身著竹制的甲胄,拿著木槍,背著弓矢,在兩個武官模樣的男子的率領下,齊步奔跑到不遠的庭院中。
這些少年,年紀大約在十三四歲左右。
身體還未完全發育,臉上也都是稚氣未脫。△.aiq.
張越甚至還看到了幾個還扎著總角辮,看上去至多十二三歲的孩子。
這幾個孩子明顯有些跟不上其他人的速度,勉勉強強的跑到庭院中,就已經有些氣喘吁吁,步履不穩了。
“楊武!”一個武官見到這個情況,大步走過去,對著其中一個沒有站穩的孩子,就是一鞭子!
竹條制成的鞭子,抽到了那個孩子身上的竹甲邊緣,發出清脆的聲響。
“訓練不認真,你們難
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