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第三百六十四章 征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舌尖上的唐朝 >>舌尖上的唐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征服

第三百六十四章 征服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8日  作者:小陸探花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小陸探花 | 舌尖上的唐朝 


記憶的三大定律:簡化、想象、重復。

文:《瘋狂歷史楊小波》

記憶秘訣一:簡化

面對一大段的文字,我們要想記住,簡化是最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環。我們要在這段文字中挑選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關鍵的文字。把那些輔助性的,次要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文字省略,以減輕記憶負擔。正所謂打蛇打七寸。按照哲學的說法是抓主要矛盾。

簡化的記憶思想并不是我的獨創。毛澤東就深諳此道。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創立了游擊戰,但怎樣把游擊戰術教給廣大官兵呢?游擊戰的理論可能長達千字,萬字。能叫官兵背下這么多的文字嗎?顯然是不現實。解決的辦法是簡化。毛澤東把冗長的游擊戰理論簡化成16字。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駐我擾。”

簡單的16個字,就把游擊戰的精髓給概括了。正因為只有簡單的16字,所以廣大官兵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記住,從而心領神會,在戰場上靈活運用。

在我們的歷史知識記憶中,簡化同樣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舉例,記憶文藝復興的內容:下面是課本原文:“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文藝復興的思想家雖然信仰宗教,但他們反對教會宣傳的禁欲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這一大段簡化成:

A以人為中心

B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C提倡物質享受

D崇尚科學

E追求自由

感覺還是太多了一點,再進一步簡化成:人、人、享受、科學、自由。這樣就變成了一句完整的話:人人享受科學自由。

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想象:“以人為中心”,正好和“不是以神為中心”對應,因為這兩者可以建立一種反向聯系。

“提倡物質享受”正好和“反對禁欲苦行”建立反向聯系,記住了“物質享受”,就可以記住“反對禁欲苦行”。

下面的表格可以清楚的說明這種反向聯系記憶法

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

以人為中心以神為中心

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物質享受禁欲苦行

崇尚科學愚昧

追求自由

我們知道中世紀的西歐是愚昧無知,宗教迷信盛行的黑暗時代,這個時候,西歐為什么會突然崇尚科學呢?因為這時候歐洲爆發了空前嚴重的黑死病,而瘟疫所到之處,不分階層、無論貴賤,沒有人能逃避死亡的威脅。整個歐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奪去了生命。在許多地方,“尸體大多像垃圾一樣被扔上手推車”。

在那些可怕的日子里,“葬禮連連不斷,而送葬者卻寥寥無幾”。

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十日談》寫的就是10名佛羅倫薩男女青年為了逃避瘟疫,暫時居住在鄉間,為了打發時間,每天講故事,然后匯編而成。

這場毀滅性的黑色病給人們的精神震撼是極其強烈的,人們開始反思,教會不是說只要信仰上帝,就會平安無事嗎?可是在瘟疫面前,上帝是救不了你的,真正能救人于危亡的是科學。于是人們對上帝,對宗教的信仰發生了懷疑,動搖,轉而去追求具有真正價值的科學。

在黑死病的肆虐下,享樂主義也出現了,人們感嘆人生苦短,如果不及時行樂,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去見上帝了,豈不是太吃虧了。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一些絕癥患者,知道命不久矣,于是一改平時節儉的習慣,開始在最后的時光大把大把的花錢消費。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記憶歷史知識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缺陷就是記憶模糊,做不到精準記憶。原因就是在記憶的時候沒有簡化。想要記住全部,結果反而什么都記不住,或者記得不牢固,含糊不清。或者記住的是一些次要的,不重要的。結果反而把主要的重要的忘記了。這完全是得不償失,效率低下。

中華道家哲學有一句名言:大道至簡。跟簡化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大道至簡就是說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理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一門技術,一門學問,弄得很繁瑣,很冗長,是因為沒有看穿實質,沒有抓住關鍵。

在搏擊中,出招過多就是多余無效的招式太多,有效的招式少。武林高手在搏擊中總是一招制勝,擊中要害。高人指點迷津,能一語道破天機,不用太多言語。

大道至簡意味著少而精,去粗存精,抓住要害和本質。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

跆拳道的特點是以剛制剛,招式簡練。不講究花架子,所有的動作以追求力量和速度為核心。以擊穿木板的厚度為判斷一個人的功力標準。連防守,躲閃都運用很少。

正因為跆拳道符合大道至簡的哲學,所以成為殺傷力十分驚人的一種拳法。

AK47突擊步槍是世界上影響最廣發,使用人數最多的武器。究竟是什么造就了AK47的魅力,是大道至簡的哲學。

AK47的精準度并不出類拔萃,但結構簡單。正因為結構簡單,所以結實耐用,故障極少。把它仍在沼澤,泥沙里,拿出來照樣正常開火。

正因為結構簡單,所以造價低廉,在一些地方就是一只母雞的價格。

正因為結構簡單,所以上手容易,操作簡便,容易維修清洗,連小孩子都會使用,根本不用花時間去培訓怎么使用。

正如AK47的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說,一個系統越復雜,就越不穩定。越簡單就越穩定。金剛石為什么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因為構成金剛石的碳原子以最簡單的正三菱錐組成。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歷史學習中,簡化的哲學,大道至簡的哲學難道不要效仿嗎?

縱觀我們高中歷史三本教材,真正的精華大概一萬字左右。我們只要重點記住這一萬字左右的核心內容就可以。優秀的學生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做到。

記憶秘訣二:重復,記憶之母

淡忘與時間有關。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十年內不與任何同學來往,他會把許多同學的名字忘掉。一個高中畢業的農民,在五年之內不讀書、不看報、不寫字,便會提筆忘字。據報載:一個50年代末期從監獄中逃出而隱居深山的男人,30年后人們發現他時,他連最簡單的話都不會說了。

記憶的深淺不僅與刺激的強度有關,也與重復的次數直接相關。在一定條件下,重復的次數越多,記憶就越深刻。每周一歌或電視劇插曲,剛聽第一遍時感到陌生,然而一周下來,便基本會唱了。

重復是記憶之母。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說起來也很簡單:重復!重復!再重復!"

鞏固知識也需要重復,復習的本身就是重復。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人曾根據復習次數、時間間隔、淡忘速度三者關系畫了一條記憶曲線。這條曲線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重復的次數越多,忘得越慢;二是遺忘的速度并不簡單地與時間間隔成正比,而是先快后慢。關于后一點,德國著名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用記無意義音節的方法進行過研究。他發現,熟記之后僅過一個小時,就忘記了56%,兩天后又忘記了16%,此后遺忘的速度就大幅度放慢,6天后雖然還有遺忘,但僅繼續遺忘3%。可見第一次復習應該及時,新學習的內容最好在12小時之內復習一下,抓住記憶還比較清楚、腦子中記憶的信息量還多的時候進行強化。

第二次復習時間間隔可以稍長,比如兩天。再往后,間隔可以更長,比如依次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幾年。復習所用的時間也會依次縮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過一遍就行。這樣先重后輕、先密后疏地安排復習,效果極佳。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他記憶容量大,準確度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復習得法。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

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

荀子在《勸學》中提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說的道理就是,只要我們長久地堅持下去,不斷的重復,就會迎來成功的喜悅。

學生要高考成功,唯一的秘訣就是不斷的重復,每天重復做題,重復背誦,重復聽課。這確實是很乏味,但是如果想追求有趣的生活,成功便不屬于你。任何一個行業的佼佼者,都是十年一日的不斷的重復著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動作。唯有這樣,我們大腦的神經系統才會變得靈敏迅速。

喬丹能成為空中飛人,是因為他不斷的重復著一個又一個的投籃,運球動作。如果他的手今天是打球,明天卻是彈鋼琴,后天是釣魚,那么他的手還會有這樣的魔力嗎?

鋼琴王子朗朗之所以能能成王子,是因為當別人在談天說地的時候,他的手在不斷的重復著彈琴這么一個動作,劉翔之所以是劉翔,是因為他在不斷的重復的跨欄,跑步這個最基本的動作。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領導喜歡書法,但只有兩個字寫的最好,水平最高,超過了重量級書法家的水平。別的字都不好,是哪兩個字呢?是“同意”這兩個字。雖然是一個諷刺故事,但也說明的重復的力量。這位領導每天批文件,都會寫上“同意”這兩個字,天長地久,他寫的“同意”兩字自然就爐火純青,高人一等了。

2004年的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評委會主席是個40歲的美國人,叫昆汀·塔倫·迪諾,一個從音像出租店走出來的好萊塢鬼才。

1963年,昆汀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母親是個狂熱的電影迷,當年有部電影中的男主角名叫昆汀,她就直接給孩子起了這個名字。受母親影響,小昆汀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電影院,耳濡目染,慢慢地也愛上了電影。

他從小有個夢想,長大了拍電影。可是夢想與現實相距太遠,由于家境并不寬裕,他根本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電影教育。18歲那年,他高中還沒畢業就輟學了,迫于生計,只好出去打工,在曼哈頓的一家音像出租店做伙計。他每天都要整理數不清的錄相帶,顧客上門,他就幫他們推薦、查找需要的錄相帶,然后登記出租。

音像店的工作不是太忙,每天總有些空余時間。閑暇之時,昆汀就找出感興趣的電影,一盤一盤地觀看。那時,正是香港電影的春天,港產動作片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他對香港動作片情有獨鐘,還是李小龍、成龍等人的忠實影迷。看過無數電影之后,不知不覺中他看出了一些門道,電影在他眼里不再神秘,他心想,或許自己也能做到。

兒時的電影夢總在他腦海縈繞,利用業余時間,他開始學習表演,并嘗試創作電影劇本。他一邊構思劇本,一邊不停地看電影,由原先的隨意觀看變為有目標的研究。就這樣,利用在音像店的工作便利,他每天至少要看一至兩部電影,幾乎看遍了全世界所有經典電影。漸漸地,他不僅對世界各國電影的風格特點、構思技巧爛熟于胸,而且掌握了大量電影知識和拍攝技法,摸清了電影創作的基本規律和套路。俗話說,熟讀唐詩300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他寫起劇本從此得心應手。

出乎意料,他的第一部劇本竟被好萊塢導演看中,以5萬美元買走。初試牛刀便大獲成功,昆汀信心大增,從此便邁進電影大門。

1993年,昆汀的電影《低俗》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編劇獎,一舉奠定了他在好萊塢的大師級地位。2004年,他又師法香港功夫片,拍出《殺死比爾》系列電影,風靡全球。

一個高中還沒畢業的音像店伙計,引發了一場好萊塢地震。而他學習電影的方法和途徑,更令那些根正苗紅的導演無地自容,瞠目結舌之余,只好把他稱作鬼才。有記者問昆汀,你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他說,我的靈感一半來源于生活,一半來源于看過的電影。一語道破天機,他的成功之道并不神秘,只有四個字——熟能生巧。

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成功并不難,就是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也可以。

三:想象

法國有位天才數學家格洛阿,只活了21歲,直到死后40年,他的數學遺稿才被人引起注意,并以書名《格洛阿理論》出版,被贊為“純數學的藝術品”。

有一天,他去找朋友魯柏,來到迪·羅威艾街的一幢四層樓的公寓,走進二樓九室,不禁停住了。“魯柏先生在兩星期以前就死了”,看門的女人,告訴他,并告訴格洛阿說,是被人用刀子刺死的,他父母剛寄來的錢也被偷去了,犯人還沒有抓到。這女人抽了抽鼻子繼續說“魯柏是我的同鄉,我每次做餡餅,總要給他嘗嘗、,他死的時候,兩手還緊緊握著沒吃完的半塊餅。警察也感到迷惑,一個腹部受了重傷都快要死的人,為什么要抓住那小塊餅呢”

這位數學家問:“有沒有犯人的線索”

看門的回答:“請說得輕一點,犯人肯定住在這幢公寓里。出事前后,我都在值班室里,沒見有人進這公寓。可是這公寓有60個房問,上百人……,,

格洛阿發動“腦細胞”,幫助尋找殺害他朋友的兇手。默默地過了幾分鐘。“三樓有幾個房間”,“1號到15號”。“請帶我去看看”,“請跟我來。”走到三樓的走廊盡頭,格洛阿問“14號房間住的是誰“‘是個叫朱塞爾的人,是個浪蕩子,愛賭錢,好喝酒,他昨天已經搬走了。

“糟糕!這個家伙就是殺人犯!”格洛阿下了斷語,后來朱塞爾落入了法網,這事確實是他干的。格洛阿的思路是這樣的:被害人手里緊握著的餡餅是一種暗示,這餡餅英語叫“pie”,大家知道它代表圓周率,是31415……,一般以314計算,這塊餡餅所暗示的就是兇手住在三樓14號房間。魯柏也喜歡數學,他臨死時極力想留下有關兇手的線索。

以上這則故事中,格阿洛充分運用了自己的聯想能力,將餡餅、π、3.14、三號樓14號房這幾個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聯系起來,從而成功地推斷出了殺人兇手,可見說明聯想具有神奇的力量。同樣,在記憶中,聯想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正如美國著名的記憶術專家哈利·羅萊因所說:“記憶的基本法則是把新的信息聯想于已知事物。”其實,養成聯想的習慣,不僅有助于提高記憶力,也有助于提高觀察力、想象力與創新能力。

想象記憶法在我們學習中是經常要接觸到的,任何人都需要運用這個方法:美國哈利·羅萊因先生甚至說:“記憶的最基本規律,就是對新的信息同已知的事物進行聯想。”

假如有人問你,瑞士和法國的國土是什么形狀,一般人當然說不清楚,可是問你意大利國土或中國的國土是什么形狀,很多人就會回答:意大利的國土“像一只靴子”,中國的國土“象一只公雞”。人們比較熟悉靴子和公雞的形狀,因此把意大利與靴子聯系起來,把中國與公雞聯系起來就牢記不忘了。

聯想記憶法是指利用右腦的圖像功能,將抽象的詞匯轉化成具體的圖像,再利用左腦的邏輯功能,將圖像進行聯想的記憶方法,圖象是記憶技巧不可或缺的基本原理,良好的記憶力有賴于圖象的聯結。

聯想記憶法適用于記較多的相互間沒有明顯聯系的東西。要記多少件事物,只要在這些事物間依次作形象聯想就行了。

在我們的歷史知識記憶中,想象的記憶方法能運用在很多地方。比方我們要記住中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城市名字: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我們可以先在每個城市名字中分別取出一個字,簡化成,深、海、頭、夏(廈)。然后展開想象:“夏”天,在“深海”里游泳,突然冒出一個“頭”來。

再比如,我們要記憶紅軍長征的時間:1934年至1936年。34的諧音是“閃失”。想象:造成紅軍長征的原因當然是紅軍的一個“閃失”,比較正規的說法是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再記憶36。

再想象,我們有一句話是:36計,“走”為上策。紅軍長征就是不斷的向北“走”。這樣,我們就把34、36這兩個枯燥乏味的數字和長征建立了非常符合邏輯的聯系。

歡迎廣大讀者與鄙人交流切磋,煮酒論史。


上一章  |  舌尖上的唐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