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搞出來的山寨版瓦特蒸汽機,機體部分還好,功能都差不多,但鍋爐有點龐大,而且效率不高。這也是馬林的鍋,因為,馬林前世只看過瓦特蒸汽機的模型,卻沒看過鍋爐是啥樣啊。
就這樣,在馬林這個半吊子的指揮下,達芬奇縱使聰明無比,也沒那么大腦洞去改良鍋爐啊。而且,后來他又忙著教學去了,也沒時間改良鍋爐。
不過,鍋爐雖然粗苯,效率也低點,但效果卻是基本達到了。用在火車輪船上也許不行,可用在工業上,卻是足夠了。
眼下,達芬奇版的瓦特蒸汽機,轉速也有每分鐘50轉了。這個轉速,可能遠遠比不上后世的小臺扇,但也勉強可以用于工業化生產了。至少,比人工快點,而且足夠持久。
唯一的問題,就是穩定性比較差,老是停機,需要維修。很明顯,這是設計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加工技術落后的原因在內。
所以,現在的達芬奇版瓦特蒸汽機,每臺機器都要配備10名工匠,專門看著機器,隨時準備維修。
這有點像建國后華夏的司機,為啥在九十年代以前司機在華夏是高級職業?因為人家不但要會開車,還必須會修車。那時候,國產車質量很差,半路拋錨是經常事。要是一個不會修車的開車,很容易被擱在半路上。因此,那時候的司機,都特么是汽車維修高手,遇到問題都是自己搞定。好在那時候汽車很少,車子半路拋錨也不容易撞上。不然,高速上拋錨,很容易死人的……當然,那時候也沒高速,只有崎嶇不平的普通公路。
一個會開車又會修車的大師傅,在那個年代,自然是高級人才,也是高薪人才,是那個奶奶帶非常吃香的職業。
馬林這邊剛搞出來的蒸汽機也是如此,運轉幾個小時出個毛病是經常事。所以,他給每臺蒸汽機都配備了10個工匠,遇到問題拿著扳手就上……
說起來,扳手、老虎鉗、螺絲刀等全套工具,都被山寨王馬林給山寨出來了。現在,每個北海國工匠,基本都有一個工具箱,隨時用來修理各種機器。
不過,這年頭沒有太多品種的機器,只有一種山寨版的瓦特蒸汽機,很粗苯那種。因此,北海國工程師的工具箱里,沒有太多大小各種型號的扳手和螺絲刀等。因為,蒸汽機就一種,大家準備一種型號的工具就足夠了。
雖然這種機器經常趴窩,但是,有了機器在,馬林就能干很多事了。比如,馬林念念不忘的鉆槍管和鉆炮管!
只要設置好導軌,找好質量達標的鉆頭,就可以開始鉆槍管。雖然蒸汽機轉速慢得要死,完全沒法和后世的沖擊鉆相比。但是,只要有耐心,一天鉆幾根槍管還是莫有問題的。
至于炮管,馬林有些不確定。因為,鉆炮管需要很粗的鉆頭,這個很難搞定。槍管口徑小,鉆頭也好弄,實在不行,去非洲弄點金剛石來當鉆頭就行。而炮管……哪來那么大金剛石啊……
不過,也不是不行,馬林可以用耐磨的高錳鋼制作特大號鉆頭。然后,給低碳鋼鋼柱進行鉆管。只是,高錳鋼預熱就會變軟。因此,使用一會兒就得停下來冷卻下,免得高溫軟化后沒法使用。如此一來,鉆炮管速度可能會很慢。但是,這樣加工出來的火炮,質量絕對杠杠滴。
馬林記得,普法戰爭時期,克虜伯火炮就是用壓力很大的水壓機反復鍛打的鋼柱,使得鋼柱內部結構變得非常緊密。然后,再進行鉆孔,最后得到了質量很好的克虜伯鋼炮,揍得法軍生活不能自理。
只不過,目前好像不太用得上。用鐵模鑄炮法弄點青銅炮就夠用了,那么好的鍛造炮,造出來也是浪費。因為,現在并沒有后世那種膛壓很高的大威力炮彈。以現在黑火藥和鐵球炮彈的需要,鑄造炮足夠用了。
倒是槍管,可以考慮鉆一批。畢竟,鍛打卷制的槍管真的質量一般。為了保證安全,往往鍛打卷制的槍管管壁需要做得很厚。這樣,就無形中大大增加了重量。士兵們背著沉重的步槍,也挺耗體力的。若是換用鍛造鋼棍鉆孔的槍管,就不需要弄那么厚重的槍管了,重量上可以省下來不少。
比如穆什克特大火槍,重量高達10千克左右,也就是20斤!而馬林弄出來的076英寸口徑的仿褐貝斯步槍,重量也在5千克以上,也就是十幾斤。
而后世的鉆孔槍管的近代步槍,比如漢陽造,因為采用了鉆孔槍管,總重才316千克,比目前北海國通用的仿褐貝斯輕了兩千克左右。
當然,漢陽造的口徑也小了不少。畢竟,那是用無煙火藥的。不過,如果采用鉆孔槍管的話,給槍身減重一千克以上肯定能做到。
而且,馬林現在就能夠制造單基的無煙火藥b火藥。雖然產量不大,但是,也可以配套鉆出幾根小口徑槍管來用一用。比如,可以用來做米尼步槍……
黑火藥時代,線膛槍最大的麻煩,就是火藥殘渣太多,難以清理。若是滑膛槍,倒也無所謂。打完一磅鉛制作的子彈,隨便用通條捅一捅,甚至灌水清洗下就成。而線膛槍,很多火藥殘渣是直接卡進膛線里的,很難清理。而且,還有掛鉛的危險。
馬林記得,在老美的南北戰爭時期,美軍的線膛槍,平均射擊100發后,就要集中清理一遍。否則,膛線被堵死,容易引起炸膛。就算是使用19世紀中期雜質最少的黑火藥作為槍彈發射藥,每隔250發子彈的射擊后,也必須對槍管進行一次大清理。不然,炸膛的話,可能會被炸殘……而南北戰爭時期的醫學水平……嘿嘿,腿部中彈就鋸腿,胳膊中彈就鋸掉胳膊……而且,還是理發師操刀……
早期的馬克沁機槍,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推廣。馬克沁機槍平均每分鐘能射擊600發子彈每分鐘,可黑火藥時代,每隔250發子彈就要清理一次槍管。也就是說,馬克沁機槍只能打25秒,就需要停下射擊,對槍管進行一次大清理……這不扯淡么?
所以,馬克沁雖然在1883年就設計出了機槍,可一直到了無煙火藥普及后,才算真正有實用效果。
什么?你說加特林機槍南北戰爭時就出現了?拜托,那是多管機槍,一挺機槍有七八根槍管,且一開始射速只有200發每分鐘。就算射擊了1分鐘,平均每根槍管才射擊了二三十發子彈,完全來得及清理槍管。
所以說,高射速的機槍,直到無煙火藥推廣后,才有實用價值。但無煙火藥膛壓比黑火藥大多了,所以,需要更結實的鍛造鉆孔的槍管。
因此,馬林才打算用還不算穩定的蒸汽機,給他鉆一批鍛造鉆孔槍管出來,專門給使用無煙火藥的神射手部隊使用。至于普通火槍手,還是先用著鍛打卷制的普通沉重槍管吧。反正,黑火藥膛壓低,鍛打卷制的槍管也足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