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從陳堪的嘴里吐出了三個字。
“好!”說著陳堪就消失了。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這是中國歷史上,不管是思想還是軍事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之前說過,陳堪做學術的理想是為了“立言”,這是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之一。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現在學界公認的唯一一個達成“三不朽”就只有王陽明一個人而已。
當然有人說諸葛亮、曾國藩也完成了“三不朽”,但是不管是諸葛亮還是曾國藩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很多人并不認同他們的地位,唯一只有對王陽明是沒有任何爭議。
在思想上,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又稱為王學),成為明代影響最大的思想,其學術思想后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后來的明治維新,思想高度非常深遠。
有一種說法,叫做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圣人,一個是先秦的孔子,一個是清代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
在后世有很多牛人是王陽明思想的鐵桿粉絲。
最出名的兩個就是毛爺爺和蔣委員長,毛爺爺的不少思想和王陽明的思想一脈相承,早年毛爺爺沒少研究王陽明的思想。
而這個蔣委員長更是鐵桿中的鐵桿,“中正”這個字是他后來取的,名字的來源就是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后來他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苦心學習王陽明的思想,并以此治理寶島。
在日本,王陽明心學的地位和作用,幾乎就相當于文藝復興之于中世紀,尼采哲學之于德國,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隨身帶著一塊印章,上面寫著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同時王陽明還是一個軍事家,在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以三人為最,一個就是明朝的王陽明,還有一個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最后一個就是建立新中國的毛爺爺了。
王陽明在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時候,于福建、江西的深山老林中平叛,一舉蕩平了危禍數十年的叛亂,用兵如同鬼神一般。
而他的成名之戰,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還記得星爺版《唐伯虎點秋香》嗎?寧王就是里面那個一直想要發飆而不得的王爺),而這個事情就發生在正德年間,陳堪在上個位面曾經想要尋找過王陽明,但是沒有找到。
在歷史上,因為王陽明靠著一些民兵迅速地平定了這場叛亂,平定之后還出現了一個荒謬的事情。
這次正德皇帝是御駕親征,但是剛走到半路上,就發現王陽明這個“沒眼界”的家伙,竟然三下五除二地將叛亂給搞定了。
這讓正德皇帝很不爽,這怎么體現出他的武功呢,一開始是不接受寧王的投降,后來還生出一個把寧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的想法,同時也因此看不爽王陽明,沒有給王陽明封功。
(這也是歷史學者評論正德皇帝的一個火力集中點,這個故事有點復雜,不過很有意思,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相關的書籍。)
到嘉靖登基的時候,王陽明的功績才被承認,被封為“新建伯”,這可是王陽明生前就封給他的,在古代,公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不要看“新建伯”只是第三等公爵,要知道在古代想要要封公爵是很難的。
有兩種情況除外,一個是前文說過的圣人之后,比如孔子的后人就會被封為“衍圣公”;在清代,要是你的女兒當上皇后,就會被封為“承恩公”。
其他人想要憑借軍功封公爵很難,想要活著封公爵,那更是難于上青天,即使是李鴻章,這個功勞夠大吧,他的公爵封號也是死后才給的。
可見這個王陽明有多牛掰。
同時王陽明還是一個國術高手,在《明史》中有記載,一天晚上,王陽明在軍中練氣,忽然一聲長嘯,三軍皆驚,而關于這一段,金老爺子在《神雕俠侶》中也引用過。
所以陳堪毫不猶豫地就就選擇了王陽明,這個人輝煌過,也落魄過,各方面的成績都很出色,絕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標桿式的人物。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其母親懷胎超過十個月,王陽明出生,取名“王守仁”。
十三歲,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的人,土木堡之變后,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十五歲出游居庸關、山海關,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十七歲時,結婚當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些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第二天才被人找到。
十八歲時,接觸“格物致知”,遍讀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入仕之后,仕途并不通暢,二十八歲時觸怒專政宦官劉瑾,杖四十,謫貶到貴州龍場,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后來平定各地盜賊,用兵“詭異”、獨斷,得“狡詐專兵”之名;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
嘉靖元年,父親去世,王陽明回鄉守制,隨后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傳播“王學”。
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得丹書鐵券,平盧蘇、王受之亂。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王陽明。
“呼!”轉眼之間,陳堪再次出現在游輪的小黑屋中,他代入王陽明,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