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種子三國第426章 【政委人才趙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魏延的種子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26章 【政委人才趙儼】

第426章 【政委人才趙儼】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24日  作者:常歡歡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歡 | 魏延的種子三國 
正文第426章政委人才趙儼

三個潁川人才里面,魏延最感興趣的還是趙儼。

套用現代的話語,趙儼可是一個優秀的政工人才,堪比羅大元帥。

趙儼是他在三國志里看到很有政委范的了,不領兵,常隨軍,上能訓諸將,下能撫眾兵,當然了,跟近現代真正的政委還是不能比,卻也領先這個時代好多年。

歷史上,趙儼從荊州投奔曹操以后,曹操上表漢獻帝,任命趙儼為朗陵長,在朗陵,縣內有許多強橫狡詐不守法紀之徒,為非作歹,猖獗一時。趙儼就把歹徒頭目抓起來關進監獄,立案審查后,定為死罪。趙儼又上表郡守,請求把這些人都放了,以此恩威并著。

公元200年(安五年),曹操同袁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大決戰。袁紹擁有河北的青、冀、幽、并四州,精兵十余萬;而曹操僅有兗豫二州,軍隊只有三萬。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袁紹又派使者引誘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聽從他的調遣。

只有陽安郡不為所動,但都尉李通又急于向老百姓征收稅款。趙儼面見李通說:“今天下動蕩不安,各郡先后反叛,有心歸附朝廷的地方再征收戶稅綿絹,恐怕會引起民怨。況且遠近都有憂患,這些都不能忽視呀。”李通說:“袁紹和大將軍曹操相持不下,軍情緊急,左右郡縣又紛紛背叛。假如我們再不征收戶稅綿絹運往朝廷,那些愛探聽消息的人一定會說我們是見風使舵,別有企圖。”趙儼說:“事情也正如您考慮的那樣,然而還是應當權衡利弊,暫緩征稅,我愿幫您解決這個難題。”于是就給荀彧去信說:“現在陽安郡應該把征收的綿絹送往朝廷,但是道艱路險,必招致敵寇的襲擾,眼下百姓窮困,周圍鄰近的郡縣一同反叛,我們陽安郡也面臨傾覆,易如反掌。這可是關系一方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啊。況且本郡百姓執守忠節,雖處險境依然不生二心,對微小的善事也一定要有所獎賞,那么心懷忠心的人就會再接再厲,肝腦涂地。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藏富于民安撫于民。我們覺得朝廷應該憐惜撫慰本郡的百姓,將已經收的綿絹全部退還給他們。”荀彧答說:“我即刻將此事上報曹公,公文下發你郡。將綿絹全數退還百姓。”陽安郡的吏民聽到這個消息,上上下下,歡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執守忠節。

有一次,李通妻子的伯父在汝南郡所轄的朗陵縣犯了法。剛正不阿的朗陵長趙儼,為了嚴肅國法,不負眾望,不因罪犯是自己頂頭上司的親戚而寬容,而是公事公辦,堅決把罪犯抓了起來,并依法判了“大辟”,即斬首。當李通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伯父因為犯法被捕并將受戮后,頓時大驚失色,捶胸頓足,哭哭啼啼要李通想辦法營救。她深知,雖然逮捕判刑的權力在縣里,但生殺大權卻由郡里掌握,只要李通不批準,她的伯父就不會被殺掉,因此,聲淚俱下,苦苦哀求李通出面說情。但是,不管妻子怎樣嚎哭哀求,李通一點也不動心,就是不答應久,李通妻子伯父的案子經郡里批準,終于按趙儼的判決,依法斬首了罪犯☆通的妻子得知消息后,哭得死去活來,不僅斥責丈夫無情無義,而且對朗陵長趙儼恨得咬牙切齒。可是,李通則不然,不僅沒有因此而怨恨趙儼,反而十分敬佩趙儼,夸獎他忠于職守,執法不阿,并誠心誠意地專程前去找趙儼,和趙儼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拒時,當時許多人寫信給袁紹,互通款曲,就連李通也曾有派遣使者給袁紹的打算,趙儼對李通說袁紹一定會失敗,李通才停止。等到袁紹戰敗后,曹操派人搜查袁紹的軍營,唯獨不見李通的書信,私下知道一定是趙儼為他畫策,于是說:“著一定是趙伯然的功勞。”

而后趙儼又協助李通率領陽安軍民,平息了流竄于淮河與汝河之間的流寇,使陽安成為屏護許昌的堅固堡壘,免去了曹操同袁紹決戰的后顧之憂。

當時張遼、樂進和于禁分別屯駐于長社、陽翟和潁陰,他們彼此之間由于功高位顯而不服氣,經常為一些瑣碎之事發生爭吵,以至于發生嚴重的摩擦,影響了軍隊內部的團結≤操就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于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終于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為都督護軍,統率協調曹操的高級將領出外征伐。

看趙儼像不像一個高級政委的材料!

公元208年(安十三年),曹操征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并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

公元211年(安十六年),曹操擊破關中十一路聯軍后,把原來在韓遂、馬超手下當兵的五千多人,交給平難將軍殷署等人統領,任命趙儼為關中護軍,統率各軍,其間羌兵多有侵擾,趙儼率殷署等一直追到新平,大破羌人。

當時朝廷下書傳令給趙儼,命他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漢中協助駐守,趙儼便讓殷署負責監督護送。被研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妻子老兄離,個個愁容滿面。殷署帶兵出發剛走了一天,趙儼擔心士兵有變,就親自追到斜谷口,挨個慰勞士兵,又再三叮囑告誡殷署,然后才返回,借宿雍州刺史張既的家里。殷署帶兵又往前走了四十里,士兵果然叛亂,殷署一時間也不知去向,吉兇未卜。而跟隨趙儼一起來的一百五十名步兵、騎兵,又都和叛亂士兵同在一個軍營里共過事,有的還是姻親,得知消息后,個個驚慌失措,披上鎧甲,拿起兵器,一時間亂哄哄的。趙儼打算追上去平定叛亂,但張既等認為:“如今本營士兵也不安穩,你一個人去無濟于事,還是探聽一下消息再說。”趙儼說:“我雖然也懷疑本營的士兵和叛亂者同謀,一聽說出發的士兵叛亂,也會跟著叛亂。可還有些士兵不愿叛亂卻又舉棋不定,應該趁他們猶豫之時,趕快去安撫。況且作為主帥,既然不能平定叛亂,就是身受禍難,也是命該如此呀!”于是毅然前往。走了三十里后,趙儼讓士兵放馬休息,然后招集所有隨從,向他們論說成敗,曉以利害,誠懇地安慰鼓勵他們。士兵們異口同聲、慷慨激昂地說:“生死都愿跟隨護軍,決無二心!”趙儼帶兵繼續前進,來到先行的各營,讓主將各自召集檢束部屬,將聚集叛亂的八百余人,分散在原野里,只把其中帶頭鬧事者抓起來治罪,其余一概不問。各郡縣聽到這個消息,也把收容的逃兵給放了,于是這些人也都相繼回營歸降。趙儼向朝廷密告:“速請派大將前來我營,再請派朝廷舊兵鎮守關中。”曹操接到報告,派將軍劉柱帶領二千人前來支援趙儼,等他們一到營地就把原來的士兵發往漢中料走漏了消息,各營士兵膽顫心驚,怎么安撫也不成。趙儼就對眾將士說:“咱們這里朝廷的舊兵本來就少,東面的援兵又未及時趕到,因此各營不少士兵正在圖謀叛亂,若真發生叛亂,結果不堪設想。應該乘他們猶豫不決之際,及早解決。”于是當眾宣布要留下一千名溫良厚道的新兵鎮守至中,其余全部派到漢中。趙儼又去見有關的主管官員,把各營士兵的花名冊按姓名籍貫等重新分類排列,使他們有所區別。批準留下的士兵放了心,便一心一意聽從趙儼的指揮,那些應該前往漢中的士兵也不敢輕舉妄動,趙儼在一天之內便把他們全部送上路,又將留下的一千多人,散布在各營中。等朝廷援兵十天后從東面趕來,趙儼才又脅迫催逼把留下來的一千士兵也一起送往漢中,加起來共有萬余人。

公元219年(安二十四年),征南將軍曹仁被關羽包圍在樊城,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南行去參予曹仁的軍事行動,和平寇將軍徐晃領兵一同前往。到達樊城后,關羽把曹仁圍困得更加嚴密,北路援軍也尚未趕到。徐晃率領的人馬不足以解樊城之圍,而眾將又催促徐晃趕快出兵救援。趙儼就對眾將說:“如今敵寇把樊城圍困得異常堅固,比積水還要嚴密,我軍步卒勢單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斷不能同力破敵,倉促出兵救援對內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軍進逼包圍圈,暗地里派間諜通報曹仁,讓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來激勵將士。算來北路援軍不過十天也會趕到,城內兵將在這段時間內足以據城堅守。然后里應外合,發起攻擊,敵寇一定會被打敗。如有救援遲緩的責難,我愿擔當責任。”眾將都很贊成,于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書信射入城中通報曹仁,幾次互通消息后,北路援軍也趕到了城下,各軍合兵一處,大戰關羽。關羽的兵馬被打退后,蜀軍的舟船仍占據著沔水,樊城與襄陽的水路被隔斷不能通行,而孫權又乘機襲取了關羽的輜重。關羽聽到消息后,當即從南路返回≤仁召集眾將商議軍情,大家都說:“如今關羽處境危急,一定會驚慌失措,乘勝追擊定能將他活捉。”趙儼說:“孫權趁關羽處境困難,想要偷偷斷了他的后路,又顧慮關羽回兵救援,怕我軍乘他們兩軍疲憊之機采刃動,因此和我們合作,愿為我們效力,而實際上暫在一旁隨機應變,以觀勝敗。如今關羽已成為孤軍,更應留下他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如果窮追不舍,孫權就會改變想法,怕關羽被打破后我軍將攻擊東吳,他就會為我軍制造麻煩。我想魏王此時也一定在為此而深謀遠慮。”曹仁于是暫緩追擊≤操聽說關羽敗走,惟恐眾將追趕,果然急忙派人傳令給曹仁,就像趙儼所策劃的那樣。

四征有配置專門的官廚財籍,遷轉之際,沒有不帶著的。而趙儼什么都不帶就上車,走到霸上的時候,忘了攜帶以前常服用的藥物。雍州官府得知消息后,派人追送雜藥材數箱,趙儼笑著說::人們常說‘語殊不易’,我偶然問起所服的藥而已,哪用得著親自送來?”于是不醛物。

軍事將領易得,而政工人才難求,于是,魏延折節下交,用盡各種辦法,提升趙儼的好感度和忠誠度,終于將趙儼三人都留了下來。

王粲繼續匯報道:“至于管寧原之輩,早已跟太原王烈等人一起避難遼東,主公的征辟書信送至遼東,卻被管寧原無視,傳說管寧原之輩在遼東大興私學,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頗得民心,所以他對主公大興官學深為不滿。”王粲越來越崇敬魏延,敬之若神,對于那些無視、蔑視主公的人,他沒有任何好感。

魏延淡淡一笑道:“素聞管寧原、王烈之輩皆向潁川陳寔求學,這等飽學之士,在遼東等蠻夷之地,可推行我漢人儒家教化,便于我們日后收取邊地,管寧等人居功甚偉。既然他們不愿意來我們這里做官,就讓他們終身都在邊地為我大漢推廣教化吧。”

魏延對陳寔、陳紀、陳群這祖孫三代都沒有什么好感,一直覺得他們是道貌岸然的世家子弟,特別是陳群那個“九品中正制”,讓魏延討厭透頂,因為討厭說竊賊是梁上君子的陳寔,魏延對管寧原、王烈等孤高自詡之輩也沒什么好的看法,不過,魏延也不否定他們在推廣教育上確有功勞。

提供提供小說,

以及,武俠小說,網游小說,,校園小說等免費網絡小說閱讀。


上一章  |  魏延的種子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