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種子三國第397章 【火燒十萬匈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魏延的種子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7章 【火燒十萬匈奴】

第397章 【火燒十萬匈奴】


更新時間:2017年09月24日  作者:常歡歡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歡 |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397章火燒十萬匈奴

作者:常歡歡分類:

人類很早就發掘出了埋藏較淺或由于地殼運動露出地表的石油。

北周年間,突厥人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

后梁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在延安附近,人們用竹竿鉆井取油,燃燒后可以用煙灰制成墨來寫字,并將“石油”一名保留至今。

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制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

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御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魏延現在所處的地方已近西北邊域,能夠找到埋藏很淺或露出地表的石油,并不出奇。

張燕得到魏延的命令,趕緊吩咐下去,數百根火把點起,投擲在散了石油的山林里,熊熊大火騰空而起,冷冽的北風呼呼地吹著,大火迅速蔓延,席卷整個青巖山。

過不多時,大火順著漫山遍野的荒草,彌漫到匈奴人的營地,萬馬嘶鳴,凄厲的叫喊聲響徹山谷:“著火,山火,漫山遍野都是,快逃命啊!”

李健等頭人聽到呼喊聲,趕緊沖出營帳。

漫山遍野的大火沖天而起,青巖山在一時之間都變成了白晝。

匈奴人都是滿頭霧水,這把火到底是怎么起來的,怎么蔓延得這么快。

那彌漫到腳底板的火勢讓他們來不及多想,都往山谷之間的棧道沖去,沖上棧道,再往山谷外沖,可山谷兩側潛伏的是十四萬匈奴人馬,都往棧道上沖,窄狹的棧道又那么能容納的了,那匈奴人只好揮起馬刀,互相殘殺,爭著往棧道上跑。

一時之間,人仰馬翻,匈奴人亂成一團。

這些匈奴人雖然臨近大漢邊境生活兩百多年,但他們一直頑固地拒絕被漢化,頭腦愚昧不堪,許多匈奴人看到漫山遍野避無可避的山火,竟然不再四散奔逃,而是跪在火里,敬畏地俯身跪拜:“偉大的昆侖神,您降下天火懲罰我們匈奴人,請您寬恕我們匈奴人的罪過吧!”

那個子虛烏有的昆侖神沒辦法寬恕他們,那潑了石油而熊熊而起的山火更不會寬恕他們,那些灰心喪氣臨時拜神的匈奴人,一旦他們跪在地上,身上沾了石油,稍微碰上火星,那因北地十月天而早早披上的皮袍子瞬間著火,將全身的皮毛全數燒灼,而且根本無法撲滅。

一個好端端的匈奴人就因為信仰的不正確,竟然無端端地自行焚化了。

不大一會兒,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一連串的凄厲慘叫中變成焦炭一般。

魏延端著千里鏡,看著那些縱火焚身的匈奴人,不住感嘆道,愚昧害死人啊。

匈奴大部落涂頭部的頭人李健沖出匈奴大營,看到山谷兩側山坡上原本遮天蔽日的樹木全部噼噼啪啪地燒著了,火勢蔓延極快,幾乎一眨眼間就把山谷周邊所有能燃著的草木都燃著了,大火熊熊,騰空而起。

李健覺得甚是奇怪,雖然這山間林木都是富含油脂的松木,雖然這個季節,草木枯黃,天氣干燥,但大火也不應該蔓延的那么快。

他的鼻子靈敏,跟匈奴人養的獵犬有一拼,馬上聞到空氣中有種刺鼻的氣味,這股氣味他似乎在什么地方聞過,他又聞了聞,終于確定叢林草木間彌漫的刺鼻味道是什么東西散發的:“石漆,是石漆!這不是天火!這不是天火!是有人故意縱火!肯定是魏延,只有魏延這個殺神才能用上這樣的手段!這石漆太容易引火了,不能沾身,趕緊脫掉袍子,趕緊脫掉袍子,快點往沒火的地方跑!”

在李健的凄厲大喝下,他的部落將士首先清醒過來,不管身上的袍子有沒有著火,都脫去身上的皮袍,往火勢尚未彌漫到的棧道跑去。

李健部落的匈奴將士一邊奔跑,一邊疾呼重復李健剛才的話語。

其他的匈奴人都聽到了,他們都連忙驚惶地脫掉身上易燃的皮袍,也不管自己戰時的好伙伴馬匹了,提著彎刀,背著弓箭,往棧道跑去。

他們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逃脫火海并未逃離死亡禁區,山谷外面必然還有魏延的大隊人馬在等著他們,若是不加防備地沖突出去,結果還是一個字,死。

魏延聽到山谷里凄厲喊叫聲中的石漆,便詫異地問身邊的賈詡:“石漆是什么東西?!”

賈詡點點頭:“主公,石漆便是您所說的石油,在上郡高奴縣便有這種油,能浮在河上,能夠燃燒,被當地人稱之為石漆,匈奴人也跟著上郡人稱之為石漆。”

魏延命張燕飛燕軍傾灑在青巖山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完全不同于后世提煉過的汽油、煤油,而是沒有經過提煉的原油。

石油一名首見于沈括的《夢溪筆談》,在此之前有石漆、水肥、脂水等稱。

大約在西漢時已發現石油,據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記載,“上郡高奴縣(延安一帶),有洧水,肥可燃”,即石油浮于延河水上,可作燃料,這是對石油最早的記載。后來,晉張華在《博物志》中指出:“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三中還引《博物志》說,把石油“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然(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謂之石漆”。

秦始皇時期修筑的棧道本該早被荒草淹沒,但因為漢人、匈奴人時常從這里通過,數百年的踐踏,棧道上沒有荒草,只有沙石,沙石阻隔了熊熊燃燒的大火,遠遠望去,這個山谷全都變成了火海,那道狹窄的棧道卻像一條黑線,將火海分作兩邊。

那些本來困于火海不得救贖只得認命祈求所謂昆侖神贖罪的匈奴人,得到李健的提醒,都開始將什么昆侖神拋出腦海,紛紛往棧道跑去,跑到棧道上再沿著棧道跑向兩側的谷口。

可棧道寬不過數丈,在山谷之間也不過三里多,同時站立只能容納四五萬人,可從火海里逃生的有十萬多人,這么多人都往棧道上跑,地方不夠,其他的地方火勢正烈。

為了搶奪生存空間,他們原本準備向魏軍揮舞的馬刀先劈向了自己人。

越是這樣混亂地自相殘殺,越是無助于他們奪得棧道進而快速逃生。

若是有人組織他們迅速地往兩側撤離,他們生還的機會至少有九成,但他們自相殘殺,把時間都浪費在揮刀互砍上,卻忘了只要人往兩邊跑,就會不斷地有空檔留給他們。

魏延憐憫地看著這些自相殘殺的匈奴人,感嘆道:“胡人就是胡人,不懂得互相協作謀得雙贏,只會自相殘殺的零和游戲。”

他還未感嘆完畢,就一臉不自在,因為他想到,漢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整個三國史就是一個自相殘殺的歷史,若是孫劉曹能夠組成聯合政府,以這個時代的人才濟濟,大漢民族何至于淪落到后世的五胡亂華。

還是那個胡漢混血兒李健,他醒悟到自相殘殺無濟于事,還是分流逃跑,才能給那些困于火海努力想擠上棧道的匈奴同族人生還的機會,有他大聲疾呼,其他匈奴頭人也都約束自己手下,分成兩個方向,向兩側谷口逃竄,原本站在棧道的匈奴人往兩側一跑,中間便留出空檔,那些脫掉皮袍赤身露體在火海里掙扎的匈奴人便跳上棧道。

魏延見匈奴人從自相殘殺中醒悟過來一個勁地往兩側谷口沖來,便傳令兩側谷口的弓弩兵做好準備。

那些從火海里沿著棧道逃生的匈奴兵沖到谷口,卻發現谷口早就有一道又寬又深的壕溝等著他們,壕溝另外一側有嚴陣以待的魏軍弓弩兵端著強弓硬弩對準他們。

這些匈奴兵不假思索拿起自己的弓箭,向壕溝對面的魏軍弓弩兵勁射。

怎奈匈奴人的弓在過去三百多年里一直沒有改良,甚至還不如冒頓時期的強弓,射程遠遠比不上魏軍的強弓,更加不如魏軍的勁弩射程遠,而且他們只能在狹窄的谷口展開兵力,而魏軍在壕溝另一側可以從容布置兵力。

谷口這邊涌出五百個匈奴兵張弓,壕溝那一側便有四千個魏軍弓弩兵射出了強勁的箭矢,箭如雨飛,那五百個匈奴兵都慘死在魏軍的強弓硬弩下。

而匈奴兵的弓箭越過壕溝,都落在地上,根本沾不到魏軍弓弩兵的身子。

那些從火海里倉皇逃出來的匈奴兵驚慌失措,哪里還有什么精氣神來射出可以傷人的弓箭呢,他們能端起弓射出箭已經很了不起了,這便是一邊倒的戰局。

兩側山谷口被魏軍強弓硬弩射殺了數千名匈奴兵,后面的匈奴兵便節節后退,想要逃離魏軍的弓弩射程,但后面還有許多逃離火海奔向谷口的匈奴兵,不想再度退回火海,由不得前面的人后退,甚至推著前面的人,往前奔,若是前面的匈奴兵還畏懼于魏軍的強弓硬弩,后面的匈奴兵便在頭人的命令下,向后退的匈奴兵舉起了馬刀。

對前面的匈奴兵來說,向前奔就是死在魏軍的強弓硬弩下,向后退又被自己人砍死,怎么辦,選擇怎么死,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沉重的問題。

就在這時,壕溝對岸的魏軍中傳出了婉轉纏綿的歌聲,那是數千名匈奴婦人在唱著呼喚愛郎回歸的匈奴情歌,還有胡笳等匈奴樂器奏起了凄婉的匈奴哀樂。

困在山谷里的普通匈奴男子們頓時醒悟過來,他們跟著頭人來到這個山谷想伏擊魏延魏軍,但他們的老婆孩子都還在部落里,而部落里的精銳都調來這里,部落里面非常空虛,聽到這些熟悉的樂曲的時候,想必自己的老婆孩子以及家里的牛羊都被魏軍俘獲了。

一時之間,匈奴人本來被這場大火燒得剩下不多的軍心一下子降到零點。

除了那些匈奴貴族之外,普通的匈奴男子都覺得全身的氣力沒有了,他們無心再跟控制著他們老婆孩子的魏軍為敵了。

魏延便命令兩側壕溝的參軍文士們向匈奴人大聲宣布自己的漢化匈奴政策。

分匈奴人為四等的政策,對那些普通匈奴人是巨大利好,他們不僅可以過上漢人的富饒生活,可以享受自己平時很難享受到的白米白面、綾羅綢緞,還可以告別逐水草而居風吹日曬的異常辛苦的游牧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自由了,他們跟漢人一樣,都成了自由民,不再做那些頭人貴族們的奴隸!

如果他們表現好的話,他們不但可以做自由的牧民、自耕農,還可以參加魏軍的外編匈奴兵團,在這個新組建的兵團里沒有出身講究,哪怕原來只是一個世代奴隸,也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做到百夫長、千夫長。

魏延跟賈詡相視一笑:“四面楚歌,活學活用!”

魏延漢化匈奴的政策,對那些匈奴頭人貴族們來說,無異于挖墳掘墓,他們自然是不肯服從,喝令下面的匈奴兵們掘土填溝,非要沖過壕溝,跟魏延魏軍決一死戰。

現在的匈奴兵已經不同于二三百年前的匈奴兵了。

那時的匈奴人在頭人面前就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奴隸,頭人要他把自己的妻子獻上供頭人褻玩,他們都毫不猶豫。

現在的匈奴兵住在大漢邊境,跟漢人溝通貿易多了,都學得了漢人骨子里的“識時務者為俊杰”,再說他們都以為自己的老婆孩子以及家里的移動財產牛馬羊都在魏軍控制下,山谷里大火依然在熊熊燃燒,似乎非要把這個青巖山燒成灰燼才算完,唯一能夠逃生的兩側谷口又被魏延大軍牢牢封住,魏軍的強弓硬弩絕對比當年李陵的弓弩強大而且源源不絕,稍微有些腦袋的匈奴兵們都看得出來,匈奴人除非歸順魏延,否則沒有活路,跟著這些頭人貴族只有死路一條,那些頭人貴族過去一直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現在讓老子跟他們一起陪葬在這片火海,沒門。


上一章  |  魏延的種子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