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種子三國第164章 【曲轅犁和翻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魏延的種子三國 >>魏延的種子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4章 【曲轅犁和翻車】

第164章 【曲轅犁和翻車】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07日  作者:常歡歡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歡 | 魏延的種子三國 
第164章曲轅犁和翻車

第164章曲轅犁和翻車

常歡歡:、、、、、、、、、

魏延開了一個高層將領會議,此后,軍中訓練一律以曹軍為假想敵,以一個魏兵戰勝兩個曹兵為一個訓練目標,以一屯魏軍戰勝兩屯曹軍為一個訓練目標。

實戰機會不夠,那就實戰訓練來彌補,每個戰斗單元都有百分之十的訓練損失,甘寧的水軍更是高達百分之二十的訓練損傷,而只有這樣高強度接近實戰的訓練,才能鍛煉出精兵。

文聘、甘寧那邊緊靠淮南袁術,更在大別山腹地,山賊橫行,所以,他們實戰機會更多,幾乎天天都在戰斗,他們這幾個月戰斗的頻率可能比很多諸侯麾下軍隊一輩子的戰斗頻率都高,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短時間成為精兵。

而維持著他們能夠這么高強度訓練、實戰,一是靠食物,二是靠各級參軍。

為了獲取充足的食物,除了魏延提供的紅薯、土豆、玉米高產種子,農田耕作技術也在魏延的推動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魏延每天除了訓練軍隊,還要花時間去培養合格的將領、參軍、官吏人才,除此之外,還花時間去督促馬鈞、黃月英的明。

魏延把他穿越前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全都以這個時代人們能夠理解的詞匯,講給馬鈞及其麾下男工匠、黃月英及其麾下女工匠。

馬鈞、黃月英以及麾下工匠們的智力在提升,原來他們在那一世的明就比原來提早了好多年出現。

有一天,魏延花了兩張圖,分別給了馬鈞和黃月英,讓他們在各自的工場里試制出來。

黃月英的工場已經開始運行,場長黃月英、副場長諸葛夢,請的都是健壯的女人,就連護衛都是女人,場地也就在距離平南將軍府不遠的地方,有將軍夫人親自擔任場長,工錢不菲,很多婦人都慕名加入,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有將近千人加入。

而馬鈞的工場人員更多,將近有六千人。

其中有兩千工匠來自曹操那里,他當然知道,工匠意味著自己一方的戰爭潛力和技術力量,但他即將有大動作,不得不多湊點精兵,于是,捏著鼻子湊了兩千工匠來換取四千俘虜兵回去。

有一千工匠來自劉表那里,劉表用一千工匠換回去兩千俘虜,他不是不想換更多俘虜回去,但工匠只剩下那么多,大部分工匠都在各個世家那里,他要不出。

集體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即便魏延的草圖非常含糊,馬鈞、黃月英他們交出來的試制品依然讓魏延非常驚艷。

把那些試制品拿給老農去試用,老農們紛紛贊嘆:“這曲轅犁真好用!”

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魏延有鑒于此,便按照穿越前的印象畫出了曲轅犁,督促馬鈞、黃月英他們把它制造出來。

曲轅犁操作時犁身可擺動,富有機動性,便于深耕,且輕巧柔便,利于回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范化,便于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

曲轅犁的結構完備成熟,輕便省力,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即便他穿越前,在某些農村依然能見到曲轅犁。

經過農夫們的評定,馬鈞工場的曲轅犁更為完備,便以馬鈞工場的試制品加以改善,開始大規模地制作曲轅犁,推向整個大漢。

對于這種能夠改善整個大漢民族生產力的明,魏延從不藏私。

當然,他更傾向于,馬鈞工場以及附屬工場們把這些曲轅犁制作出來,賣給其他勢力或世家。

這曲轅犁直接把這個時代的耕作技術提高了四百年。

魏延又花了一個圖,交給馬鈞和黃月英。

這一次,馬鈞又提前完成,因為,那是他歷史上本就做過的翻車。

在此之前,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制造翻車,用于取河水灑路,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

那一世,此后過了好多年,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里,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馬鈞看到后,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于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于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于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揮著巨大的作用。

翻車的構造是,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

魏延的圖畫得很差,但架不住馬鈞有明特技,再集合著麾下工匠的集體智慧,不出七天,翻車應運而生,自此,每個鄉村都逐漸有了翻車,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不再只是靠天收。

翻車的意義比曲轅犁還大,因為這個時代,正值小冰川時期,普遍干旱少雨,這時,灌溉更為重要,翻車讓大漢民眾都如獲至寶。

黃月英兩戰皆輸,但她并沒有氣餒,終于,她在一個本來馬鈞穩贏的項目上,贏了馬鈞。

相關、、、、、、、、、


上一章  |  魏延的種子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