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絕新漢朝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為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冠絕新漢朝 >>冠絕新漢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為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為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11日  作者:戰袍染血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戰袍染血 | 冠絕新漢朝 


小說:、、、、、、、、

拓跋郁律說話的時候,面露感慨,仿佛真的心有嘆息,只是眼睛里卻有一絲狡黠,他的這股感慨,半是真心,半是順勢,無非是自己的心思被陳止勘破,要從其他方面,找回一點面子。

他自認為對新漢的情況,還是頗為了解的,尤其是當年在洛陽為學,曾經受過世家之辱,回去之后對新漢的世家局面,很是上心,便順勢鉆研,得了一點結論。

先前在午宴之上,他能和那行軍司馬玖先生議論一二,談及劉氏三得天下,卻依舊有諸多野心之輩,就顯現出對新漢局面根源的深刻認識。

現在,他先是被陳止算到了心思,又被陳止的話壓下了氣勢,就打算從自己所擅長的這種大勢,來體現些價值。

但陳止聽過之后,卻露出一點疑惑之色:“怎么?拓跋兄,是覺得當下世家勢大的局面,是因為當年制定九品官人之法而成?”

“自然如此,”拓跋郁律聽得此問,知道陳止落入自己的話套之中,頓時坐正了身子,“季漢立朝以來,世家柄政之事層出不窮,乃至都曾逼帝退位,陳君莫怪,我乃塞外野人,這些話不知禮儀,但卻是肺腑之言,若非是君,我亦不會多說。”

陳止點點頭,不再多說。

拓跋郁律便繼續道:“中原之世家豪族,往往良田無數,仆從成群,家丁堪比官兵,威壓一方,有的地方家主之令更勝官府,如這兩州之刺史,便是如此,一樣是世家之威。”

“按著拓跋兄的看法,莫非覺得,世事本不該如此么?”陳止笑著問道。

這笑容,讓拓跋郁律略感一絲不安,但還是點頭道:“不錯,本不該如此,雖說劉氏三得其國,多有賴于世家之助,但若不是當年接納了九品之法,尚且不至于讓世家坐大到如此地步,否則我今日安得煩惱?”

說到這里,他見陳止的眼睛里,似乎有一絲不以為然,不由問道:“莫非陳君不這么想?又或者是因為出身陳氏,因此并不覺得如今局面有何不對?”他倒是直接,其實陳止為世家出身,這樣的話在他面前說出來,本不合適,但正像拓跋郁律說的那樣,正因不合適,說出來才顯得是肺腑真言。

“我雖為世家出身,但也知道世家乃朝廷之憂,”陳止倒也不避諱,但隨機話鋒一轉,“可拓跋君的這番話,卻有倒因為果的嫌疑,將世家勢大的原因,歸結于當年九品官人法的制定,就好像是將洪水泛濫的原因,說成是加固河道一樣,恰恰相反,真正的原因,是由于世家勢大,所以才有九品官人的誕生!”

拓跋郁律一愣,隨即下意識的搖搖頭,這個說法委實有些沖擊他過往的研究成果,是以第一時間就覺得此話荒誕,遂道:“陳君此言差矣,若無九品之法,何來品狀之分?又如何會有世家之壯大?”

“沒有九品,自然沒有品狀,但哪怕沒有季漢,卻依舊會有世家!”陳止鄭重說著,他的話已經有些犯忌了,也就是世家之人能說,換成是平民百姓,就是個定時炸彈,被人揭,下場悲慘。

見拓跋郁律還要再說,陳止擺擺手,止住對方之言,跟著問道:“我且問你,世家是自古就有的么?”

拓跋郁律忽然一愣,然后眉頭緊鎖,他沒想到陳止會突然問這個,卻又不明白,這話與九品之法有何聯系。

“世家古已有之,古代自是有的,陳君問這話何意?”拓跋郁律問著,可這心里多多少少有了一點念頭。

不等拓跋郁律再說,陳止就道:“先秦之時,乃是世卿世祿之時,列國之卿與士大夫,皆可追溯姓氏,為血脈傳承,是以當時便是有世家,也和如今的世家不同,秦以來,郡縣立,尊中樞,乃選官任能,其中世代為官者,有經學傳承,方為世家!可見如今所謂世家,并非天生有之,真正的源流正是秦與大漢,歷經五百年展,自與當年不同,情況不同,制度就該變化,否則抱殘守缺,與食古不化何異?”

拓跋郁律瞳孔微微放大,陳止之言,讓他的腦海中,猛然有一道靈光閃過。

而陳止則是微微停頓,思緒起伏。

正像拓跋郁律對新漢局面有分析一樣,陳止在第三次存事之后,參與到新漢之中,越覺得此朝,與過去歷史的晉代,有許多相似之處。

進而,他就很是納悶,為何歷史變化了,還會出現九品官人之法,領世家之力越壯大呢?劉家三得其位,難道不該被世人推崇,怎么反倒和得位不正的司馬家,落得相似的局面了?

于是,免不了探究一番。

最初,他也覺得一切是九品制的鍋,但好在一年時間,尤其是在秘書省任職期間,更是通過大量的文獻書籍,整理出了一條脈絡,讓他漸漸明白了一個關鍵所在。

為什么,明明歷史變化了,朝代不同了,同樣的情況還會出現。

“世家自先秦后誕生,從最初的公卿世家,慢慢擴大規模,地方豪強孤注一擲,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可以為世家,我那家鄉就有一白家,有此等想法,但未能如愿,而這代郡也有劉家,說是皇室血脈,但早已不可考證,起家之前便為豪強,幾世經營,乃成世家,經學傳家、名望日高,官家征辟,幾代為學,可以成世家,世家初在一地,后來一姓一族冠絕郡縣,乃成望族,這樣一個過程,在世卿世祿被廢除之后,就是自然而然生的,是一個群體代替另一個群體的過程,如何能夠阻止?更不是天下重新一統可以改變的。”

“為何說天下重新一統,不可改變,而且陳兄你所說的話,也有出入之處。”拓跋郁律經過最初的驚訝,聽到這里,終于重新鎮定下來,腦子里的年頭一轉,想到了一家,“就說陳君背后的華陰楊家,如今就是望族,但追其根本,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時,為周天子之官,如今名震關西,更得弘農之郡望,影響力遍及潼關以西,已經有弘農歸楊之說,這弘農楊氏的名號,連草原塞外都是知道的,這不就說明,世家古已有之么?”

“弘農楊家?原來如此,原來華陰楊氏,就是弘農楊家?”

陳止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被拓跋郁律話中的一個信息給吸引住了。

這就是有關楊家郡望弘農的信息,一下子讓陳止將自己背后的楊家,和華夏一個著名的家族,聯系在了一起。

事實上,盡管陳止三世為人,通過自身經歷和簽筒,得到了諸多信息,可畢竟不是全知全能,更不可能將歷史上所有的事,都能盡數知悉,所以難免就有些思維盲區。

就比如他結親的楊家,陳止知道這個家族在新漢乃是一大族,與王家號稱北方世家巔峰,但他畢竟沒有看過楊家的世系表,更多的認知,是楊家的勢力遍布關中,所以先入為主的覺得,這個楊家或許是因為歷史變遷,所以影響力從東漢持續到了現在。

現在一聽到拓跋郁律的說法,這才猛然間意識到,楊家今后之勢,遠想象!

“弘農楊家么,不得了,這個家族對華夏的影響,也是連綿悠長啊!”

陳止這邊感慨著,但他這么一停頓,卻讓對面的拓跋郁律,覺得是自己的話,讓陳止的心思動搖,不由松了一口氣。

緊接著,他就繼續道:“昔年高祖之時,世家并非獨大,而且常有遷徙之法,不是一樣可以壓制世家么?而且生殺予奪,這才是皇家威嚴,何不效仿?反而弄出九品之法,徒增煩擾。”

這話所說的,是西漢的時候,中央朝廷為了防止地方的世家做大,曾經將各地稍微有些興起苗頭的家族,都給遷徙都周圍,或者干脆被遷到皇陵之地,為的就是用禮儀為借口,將世家大族的成長,扼殺在搖籃中。”

陳止的思緒被這話喚了回來,就道:“拓跋兄,你所說的遷徙之法,應該是從秦時興起的,秦王徙天下富豪于咸陽十二萬戶,而漢則三選七遷,充奉陵邑,用以強干弱枝,徙吏兩千石及高貲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這些手段,正說明了,世家的成長已經開始了。”

說到這里,他忽然話鋒一轉:“漢可以為之,但持續的時間也有限,況且此舉最初,其實是為了防備六國的貴族,是將原本六國勛貴,從山東之地連根拔起,放到朝廷眼皮子底下控制和監視,從而將隱患根絕。”

“不錯,正是如此,”拓跋郁律點點頭,以為陳止是要同意自己的意見了,“若是季漢能恢復此制,豈不美哉?”

“但即便是施行了此制的漢,亦沒有持續下來,自元帝以后,不復再遷,前后七代,孝武皇帝的時候,乃是巔峰,隨后隨著朝廷和地方世家之間力量的消長,終于難以為繼,最終此制消失,這制度的消失和制度的誕生一樣,本身是結果,而不是原因,遷族之策之所以難以進行,也是因為天下廣大,世家越來越多,而皇室卻只有一家,隨著世家的成熟,從原本世卿世祿的局限中走出來,開創新的局面,過往的種種,也就難以再制約了。”

相關、、、、、、、、、

__其他小說


上一章  |  冠絕新漢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