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絕新漢朝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冠絕新漢朝 >>冠絕新漢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25日  作者:戰袍染血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戰袍染血 | 冠絕新漢朝 


“出題也算是一個環節?”

劉綱滿臉疑惑,覺得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殊的,無非就是出個題,讓人回答,寫個文章而已,平平無奇。

陸映看著那樹上一個個字簽,問道:“難道這個出題,就是將題目拴在樹上,讓人過去選擇?”說完,他看向左清,卻見后者輕輕搖頭,再看陶涯和趙興,兩人都是笑而不語。

左清看向陳止,笑問:“陳兄,你怎么看?”

在場的幾人,左清是青州人,深知內情,陶涯、趙興游學過,見多識廣,也就是陳止他們三人無從知曉。

劉綱表示疑惑,陸映說的不對,眾人就想聽聽陳止的看法。

陳止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指著書上字簽,才道:“單純從字面來看,出題就是出一個題目,讓別人來回答,似乎關注點都在題目的內容上。”

左清聞言眼中一亮,但還是不開口。

他的這個詢問,其實有考校的味道,但如果做得太明顯,以陳止的地位和名聲,是非常不合適的,顯得左清不知好歹,但對左家來說,除了左淵之外,其他人對陳止的了解,都是道聽途說,涉及這么大的事,還有擔憂,左清也不例外。

不過,一路走來,他和陳止交談不少,已然心折,現在問出來,是想看看他對文會的領會,這關系到左家的威望。

“出題若是一個環節,就該著眼于題目,看涉及的是經學,還是墨學,是源于法家,還是儒家,是偏向黃老,還是佛門、兵法,然后分析題目,發表議論或寫出文章。”說到這里,陳止忽然話鋒一轉,“從包家的文會看來,就是寫下一個題目,懸于樹上,讓人翻開來看,但如果真這么簡單,焉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環節?”

“但這樣也說得通啊,”劉綱還是不解,“想出一個切題的、能反映自身學識的,更對旁人來說有些困難的題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個環節,足夠了。”

左清沒有表態,還是看著陳止。

“出題本身,其實是一個動作。”陳止指了指那栓著字簽的樹,“包園有樹,但如果是沒有樹的地方,也能如此出題么?題目,不光在紙上,所以文會的文章,也未必是文章。”

左清撫掌而笑,然后點頭道:“不愧是三品人物,一眼就看出了關鍵,不錯,出題作為一個環節,本身有著諸多意義,就像陸兄、劉兄說的那樣,最早的文會,是出一個能展現學問的題目,但后來的名士不滿足于此,如今已是摘花取石皆可為題,所以出題就成了一個環節,不光是題目本身,還有潛在之意,如何找到真題,就是其中關鍵,而要破題、答題,更非一定要動筆。”

陶涯插話進來:“其實,我就親眼見過一次文會,一位名士好不容易破了一題,寫成的文章妙語連珠,結果卻有另外一個人,將那題目拿起來綁在石頭上,扔到池塘里,說出一段‘礙于眼前,不如拋之’的話來,暗合題目,頓時贏得滿堂喝彩,得了頭籌。”

“還有這樣的事?”劉綱瞪大了眼睛,然后惋惜搖頭,仿佛體會到了那個辛苦答題之人的苦楚。

陸映聞之,也略有感悟,說著:“這么說來,我江東文會,最近幾年也有類似的情景,而且多與佛門有關,說是這等羚羊掛角般的舉動,最是能體現一個人的悟性。”

趙興則笑道:“你們江南才剛有苗頭,也就是建鄴周圍佛寺多些,畢竟是故都,而北方因為幾位王爺的喜好,佛家流傳較廣,尤其是這青州,更是早有流傳,所以喜好這種機鋒之舉。”

陳止點點頭,心里明白幾分。

這等文會,考驗著一個人的底蘊和急智,當場出題,當場答題,但想寫一篇好文章,往往要醞釀許久,這樣當場做下來的文章,肯定比不上在文會上留下特殊舉動,更有助于名聲流傳。

簡單來說,就是文章寫得好,不如新聞鬧得好。

況且,臨場作文,往往思慮不周,所以天下文會眾多,有不少人自文會中成名,但真正從文會中流傳出去的文章,反倒沒有幾篇。

“雖然叫著文會,讓人覺得是以文相會,但靠文章出頭的不多,所以要弄些玄虛,想來文會三段,就是基于這個想法而出現和完善的。”

想到這里,陳止不由笑問:“那之后的兩步呢?”

左清笑道:“接下來的兩步,一個是‘論道’,還有一個就是‘品評’了,不過這個論道和品評,和一般的又有不同……”

他正說著,卻有一個包家小廝過來,恭恭敬敬的給幾人行禮,說道:“我家老爺喜好文墨,這次召開文會,是希望咱這繒縣之中的才子和來往的文士,可以有個論道之地,諸位既然來了,還請留下墨寶,也好有個念想。”

陳止幾人對視一眼,劉綱問道:“我等還未看過題目,尚未醞釀文章。”

那個小廝陪笑道:“不敢擾了各位的思路,只希望幾位留個名,只要留個名就行了。”這話中用上了懇求之色,連連訴說。

劉綱見他說得可憐,似是迫于主家壓力,于是就拿起執筆,在那名單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去,他一動手,其他人也不好閑著,接連落筆。

那小廝看著幾人的名字,沒有多大感觸,等陳止寫了名字,頓時眼中一亮,看出此字不凡,正要詢問,又見到了左清的名字,當即露出了喜色。

“先生莫非是臨淄左家之人?”

左清點點頭。

那小廝喜道:“左先生能來,實乃大幸,先生稍待,我去通知我家老爺。”

左清擺擺手道:“不用驚動貴府之人,我等只是路過,聽聞此處有文會,特來一觀,這就要走了。”

小廝哪里肯依,就讓左清等著,自己急急忙忙的跑回去。

左清見狀,苦笑道:“若被包家人碰上了,免不了一番麻煩,他們想要借勢揚名,指不定有什么事呢,咱們還是回避吧。”

繒縣不過旅途一處,他們不想耽多長時間,包家的人要拜訪他們,自是可以的,但不能在這里,因為這里的文會是為了揚名漲勢,沒有請來名士,尚且如此,如果糾纏起來,難免扯著幾人虎旗,平添亂數,反為不美。

于是,小廝一走,幾人就轉身離了包園。

等那位身材臃腫的包老爺歡歡喜喜的過來,根本就找不到人了。

“老爺,小的真沒騙你,剛才人還在這呢,您看,這是他們留下的名字。”小廝急的額頭冒汗,慌亂中將手上冊子遞過去。

包老爺沒看,只是眉頭緊鎖。

身旁,心腹管事湊過來,小聲道:“老爺,左先生肯定剛走,現在去追,還能追到。”

包老爺想了想,搖頭說道:“人都走了,就是表明態度了,再追過去,不過自取其辱,罷了,將我的名帖送去,就說晚上給左先生接風洗塵,咱們總算占了點先機,送名帖是順理成章的,否則哪輪的上我?早就被羅家、鄧家請去了。”

說完這些,他低頭看了一眼那個冊子,從膽戰心驚的小廝手里接過來,貌似隨意的翻看了兩眼,然后眼睛一亮。

“好字!”他贊了一聲,問道:“留下這字的人,是同左先生一起來的?”

“對,對,小的也很驚訝,這一手字著實驚人!”小廝趕緊回應。

包老爺點點頭,又看了那名字一眼。

“陳止,有點耳熟。”

同一時間,在這座城的另一邊,也有人提及這個名字。

“陳止?恕我直言,朱公子,您知道這位的名聲么?”說話的人,是鄧家老爺。

繒縣鄧家,是此地有數的大族,據說與新野鄧家有關聯,那新野鄧家,自鄧芝追隨昭烈帝之后,世代子弟皆有大官,如今已為上品門第,相比之下,繒縣鄧家自是無法相比,但在這一畝三分地上,依舊是數得著的。

在鄧老爺對面坐著的,是朱守的侄子朱景,他不復南下,帶著兩名侍衛北返,抵達繒縣后,就找上了鄧家,說了些威逼利誘的話,想讓鄧家綁著對付陳止。

沒想到,鄧老爺根本就不吃這一套,干脆利落的拒絕。

“朱公子,之前幾次拜訪,你說可能有匈奴人在周圍徘徊,讓我等協助,防止他們破壞杏壇之事,接了將軍書信后,轉而南下,怎么會和陳先生起矛盾?他可不是匈奴人!”

鄧老爺先是說著交情,然后表明態度:“繒縣那些普通宗族,或許不知道陳止的大名,但我又豈能不知?您一句話,就想讓我招惹陳先生,這是要將我鄧家架在火上烤啊!我鄧家不過地方小族,這種事如何敢做?我是將朱公子你當成朋友的,但這事我不能做,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朱景滿臉不快,問道:“若是如此,那我只能去見羅兄了,今后我那叔父,說不定更為看重羅兄。”

“悉聽尊便!”鄧老爺反而笑了起來,“羅補愿意出頭,那是最好不過。”

“很好!我記著了!”這話一落,朱景留下一個充滿威脅之意的眼神,拂袖而去。

看著其人背影,鄧老爺搖了搖頭:“看在中郎將的面上,我與他稱兄道弟,如今竟想靠著空口白話,讓我得罪一北上名士,師道文驅,我可還等著文會揚名呢,得罪了陳止,說不定要落個庾亮的下場,這朱景沒吃過虧啊,太年輕,沒吃過虧,不是好事!”


上一章  |  冠絕新漢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