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推出的校內網,也就是人人網的前身,其模式可以說是基本參照大洋彼岸的Facebook,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臉書。
臉書是由扎克同志在大學時代所創建的一個社交網站,雖說后來火的一塌糊涂,秒天秒地秒空氣,甚至還秒了微軟!
但最開始,它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小扎同志一開始,也并沒有多么遠大的格局和志向。
這從它最開始的定位人群就可以看出,只是局限于大學生群體。
或許,小扎同志創建這個平臺的初衷,可能更多的只是想通過這個社交平臺,和其學校里的某位妹子認識一下。
只是后來平臺做出來之后,一看,居然有這么多人捧場,貌似大有可為啊。于是緊鑼密鼓的開始擴張,本校區的范圍已經太小,應該發展波士頓其他大學的妹子。
就這樣,一步步的,從本校區,擴散到波士頓其他大學,再到全國的大學,繼而將高中群體以及社會人士納入交際圈,奠定了多年后Facebook數千億美金的市值。
以上之言,或許并不全面,但就整體上來說,臉書的受眾人群發展,是遵循的如此一個原則。
最后的結果,也不用多說,在多年后,市值甚至超過了微軟!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華國,一個仿照其誕生的校內網,經歷過最初的火熱之后,為什么卻黯然離場了呢?
顧恒前世有玩過一段時間的人人網,曾聽到過幾個笑話,或許可以大概的解釋一下。
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一哥們用的工作郵箱注冊了人人網賬號,郵箱通訊錄里有其平時聯系的一些人,包括公司領導,學校導師之類。
然后人人網為了推廣其平臺,就通過導入這哥們注冊郵箱的通訊錄,并以這哥們的名字,給其通訊錄上所有的聯系人發了推廣郵件。
郵件是這樣寫的:某某領導(領導在通訊錄內),我是某大學的某某(那哥們名字),我已經在校內網認識了很多美女,還可以跟女同學聊私密的事,快來加入吧!
先不提美女和私密的事情,最逗比的是,那哥們還有喜歡給人起外號的毛病,他有一姓張的導師,長了白頭發,那哥們就給他導師起了個外號叫張白毛,郵箱上也是備注的外號名。
原本在個人郵箱的通訊錄上給導師用外號備注一下也沒什么,反正沒人知道不是,可人人網發的推廣郵件卻是這樣寫的:
張白毛,我是某某,我已經在校內網認識了很多美女,還可以跟女同學聊私密的事哦,快來加入吧!
可以想象,這位哥們在得知真相后,內心是有多少匹草泥馬在奔騰而過。
而顧恒當時聽過后,幾乎是笑噴的,并在第一時間將注冊郵箱上的通訊錄檢查了一遍,生怕重蹈那位哥們的覆轍。
從這也大概可以分析出,人人網失敗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只學會了臉書的平臺,卻沒學到其內在的精髓與本質。
何為社交?就是社會交際!
大家都想和誰社交?志同道合的人,感興趣的人!
臉書扎根于校園,花了數年時間一步步往外拓展,其根本,就是抓住了社交的本質,沒有盲目的去追求數量,而是讓用戶在平臺上能夠真正體會到社交的樂趣之后,通過用戶的口口相傳以及口碑發酵,越到后面,其爆發的潛力就會很驚人。
相反,國內的人人網卻是過度追求一些數據,想著要在兩三年之類把用戶做到幾億,使用一些讓用戶反感的宣傳手段,是個人就往平臺上發展,以至于新用戶留不住,老用戶失望之下紛紛撤離。
要知道,校內網一開始的定位人群就是大學生,他們感興趣的社交群體,絕對不是一群沖著“和美女私聊”這個點來的用戶,更不是那些動不動就喜歡在網格上罵娘和詛咒死全家的用戶。
可以想象,當越來越復雜的人涌入之后,人人網即便是數據好看了,其用戶的粘性反而大幅度下降。
原本的學生群體,失望了,離開了!
后來沖美女來的新用戶,逛了一圈,發現沒美女,還不如去上個小黃網,也跟著離開了。
所以,在顧恒看來,人人網的沒落,并非是社交在國內沒前景,而是其本身發展有問題。
若非如此,多年后同樣主打社交的微博為什么能火?因為它抓住了社交的一個本質,抓住了明星和名人,這個讓廣大用戶感興趣的群體!
或許有些人會說,人人網的沒落是因為扣扣這些對手太強大,那更晚推出的微博呢?就不需要面對扣扣這個對手了?不照樣崛起了。
還有臉書,它在米國面對的對手同樣很多,MSN,MySpace、Google,這些哪一個是弱者?不照樣火的一塌糊涂?
存在即是合理,社交平臺最終能夠在互聯網格局上占據一席之地,歸根結底,是人就會有社交的需求。
但是,當社交平臺面世后,卻不能盲目發展,步前世人人網的后塵!
首先,定位必須要清晰,不能因為追求漂亮的數據,就什么人都拉進來!
顧恒對人人網的定位人群,就是大學生和社會白領階層!
或者換個說法更合適,顧恒的地位群體,是未來幾年內,使用個人電腦最廣泛的人群。
今年才是2002下半年,接下來的兩到三年里,國內個人電腦的使用群體會有大幅度增加,而其中使用范圍最廣泛的,絕對是大學生群體和社會白領藍領階層。
這一部分人,要么是呆在學校,要么是從學校走出去的,整體素質偏高,能更快的接受新鮮事物和概念,也更懂得享受生活,更愿意與人交流互動。
抓住了這部分人群,接下來的一場爭奪用戶的互聯網浪潮中,顧恒才算是有了與各方群雄角逐的本錢,也才能在下個智能時代的到來之前,打下雄厚的根基。
在他的記憶中,接下來幾年,所有的互聯網互聯網企,主攻的方向只有一個,搶占用戶群體!或者可以說的更準確的一點,搶占個人電腦用戶的空間。
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智能時代到來之前,誰的產品在PC端上使用的用戶最多,誰就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同時,也正是這場已經在局部范圍展開,并將持續數年的用戶爭奪大戰,將徹底奠定今后互聯網的新格局。
包括未來的BAT三巨頭,都是在此處浪潮中華脫穎而出,從而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根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