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召虎第四百零七章 界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召虎 >>漢末召虎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零七章 界橋

第四百零七章 界橋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07日  作者:秋風知了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秋風知了 | 漢末召虎 

作者:秋風知了

更新:2017020700:29

字數:5988

“張遠?”

聽到這個聲音,牛輔險些以為自己聽錯了,下意識的喊了一句,急忙看去,卻見火把照耀下,一個熟悉的面孔就在自己面前,卻不是張遼又是誰。

而護送他們的支胡赤兒五人,已然身死。

“遠!”牛輔不傻,轉瞬就明白了,是張遼救了他們,絕處逢生,他不由喜極而泣,抱著張遼胳膊大哭:“遠……太好了,多謝!多謝!”

張遼看著牛輔一個大漢子哭的驚天動地,一時也有些無語,只能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牛兄,沒事了,沒事了。”

牛輔發泄了心中的驚恐和后怕,才回過神來,慚愧的擦了眼淚,又朝張遼深深一躬:“多謝遠救命大恩。”

張遼笑道:“牛兄,你我之間何須如此客氣,幾日前我在郿塢救了嫂夫人和侄兒,如今他們已在河東,牛兄可去相見。”

“果真?!”牛輔臉上露出狂喜之色,朝張遼連拜三拜,張遼急忙將他扶起,道:“牛兄,董公身死,我等無所依靠,只能同舟共濟了。”

“正是!正是此理!”牛輔連連點頭。

張遼道:“但沒有兵馬還是不成的,不知牛兄手下如今還有多少兵馬?”

牛輔嘆了口氣,道:“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帶三萬兵馬在關東,吾麾下本還有三萬,但營中發生嘩變,如今卻不知還有多少。”

張遼皺起眉頭,沉吟片刻,嘆道:“只能等明日收攏了。”

他如今只帶了一千猛虎衛,而三萬羌胡兵絕不是個數目,而且牛輔麾下的羌胡兵都是精銳,夜間嘩變極為可怕,如果自己強行收攏,恐怕連猛虎衛也要折損。

董卓死后,羌胡兵確實散了,牛輔的威望不足,不可能完全收降,只能等明日天亮,到時候收攏多少算多少,而且能收攏的,多半也是愿意附從牛輔的,至于其他亂兵,卻是無力顧及了。

除此之外,還有師父賈詡,賈詡半月前剛被董卓免去河東太守之職,重遷為中郎將,手下兵馬不會太多,估計也就五千左右。但師父的掌控力要比牛輔強,而且從河東離開時還帶走了宋超和蔣奇作為臂助。

董卓部將中,除了牛輔與賈詡外,其他與自己交好的就是段煨、徐榮和樊稠了,但段煨和徐榮已經投靠了朝廷,樊稠在關東,更不知在什么地方,鞭長莫及,其他的張濟與自己沒什么交情,董越已死,李傕、郭汜和楊定更是與自己有仇,眼下暫時能收攏的也就這些了。

畢竟羌胡兵大多是仇視并州兵的,如果自己眼下收攏多了,還真怕出亂子,羌胡兵向來缺乏忠誠,唯利是圖,要真正收編這些羌胡兵極為不易,需要嚴厲約束和反復引導訓練。

事實上董卓麾下是羌胡兵,但至少有一半都是涼州漢人軍隊,不過涼州的漢人對中原和朝廷也完全離心,甚至比之真正的羌胡還要怨恨。

朝廷對涼州的政策很是失敗,當初的涼州之亂剛開始是羌亂,到后來就完全成為涼州漢人和豪強所主導的叛亂了,如而今涼州的三大軍閥,馬騰、韓遂和宋健都是漢人,原來的幾個頭領王國、邊允、閻忠,也都是漢人,足見涼州漢人對中原和朝廷的怨恨。

消除這些怨恨和矛盾,將是張遼后續處置涼州的關鍵,但這并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所以張遼眼下對羌胡兵的收攏很是心,這關系著他后續在長安之戰中的大計,不得不慎,否則到時候與李傕郭汜交戰之時,自己收攏的羌胡兵突然叛變了,那可就悲劇了。

就在董卓身死、關中風雨欲來之際,冀州公孫瓚與袁紹也在界橋展開大戰。

去年年末,公孫瓚在渤海郡東光縣大敗三十萬青州黃巾,雖然在張遼的意料之中,卻令袁紹等關東諸侯無不震驚。放眼當今天下,他們這些諸侯無論哪一個也難以與三十萬黃巾爭鋒,唯有公孫瓚敢戰,并且一戰而勝,公孫瓚的威名震驚了關東州郡。

在大敗三十萬黃巾之后,公孫瓚一面分兵進入青州爭奪青州之地,一面不顧嚴寒,親率白馬義從和麾下三萬精銳步騎,挾東光大勝之勢,從渤海郡迅速南下,進入冀州清河國,直擊袁紹駐扎在此的兵馬,袁紹兵馬全無抵抗,望風而退。

公孫瓚大軍和輜重縱穿清河國境內數百里之地,幾乎是馬不停蹄,直奔魏郡鄴城,大舉討伐袁紹,兵鋒不可一世。

此時袁紹剛擊退黑山軍不久,身在鄴城,尚未來得及休養和安定人心,便收到公孫瓚舉兵南下的消息。

清河國的失守令袁紹手下眾將領官吏人心惶惶,亂世無忠義,冀州的不少郡縣紛紛投靠了公孫瓚,冀州明里一觸即發,暗中也是潮流涌動。

袁紹聽到公孫瓚南下,在許攸眾謀士的建議下,一邊急令麴義、顏良、丑諸將率兵北上迎敵,一邊暗中發信,愿與公孫瓚共分冀州,以此拖延戰事。

對于如今的袁紹,戰事拖的越久,他在冀州立足就越穩,對他就越有利。

袁紹想著拖延,但躊躇滿志、雷厲風行的公孫瓚急著占據冀州,哪能容得一分耽擱。

正月十五,公孫瓚大軍已經抵達尚且冰凍的磐河。

與此同時,袁紹大軍也北上抵達磐河,二軍在界橋隔河相望,戰馬長嘶,大戰一觸即發。

界橋,位于清河和磐河的交匯之處,也是冀州四郡清河國、安平國、巨鹿郡、魏郡的交界之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界橋之南,有數十里開闊之地,最適合騎兵奔襲沖鋒,公孫瓚手下有萬數騎兵,在此選擇扎營,作為戰場,首先就占據了地利之勢。

袁紹以步卒迎敵,占據劣勢,但又不得不戰。

初平三年正月十七,袁紹與公孫瓚在界橋全面開戰,戰場開在界橋南二十里平原之上。

太陽升起之時,公孫瓚大營之前,密密麻麻的步兵整齊列陣,旌旗鎧甲,光照天地,三丈高的“公孫”大斾之下,公孫瓚身披精甲,手持雙頭長矛,高坐白馬之上。

在震天的鼓聲之中,三千白馬義從飛馳而出,氣勢如虹。

白馬義從統領嚴綱在馬上屈身朝公孫瓚抱拳道:“主公,且待吾去拿了袁紹首級,再向主公請功!”

“哈哈哈哈!白馬壯哉!赴湯蹈火,一往無前!”公孫瓚高舉長槍:“破了袁紹,與諸位到鄴城慶功!”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殺!殺!殺!”三千白馬義從齊聲大吼。

白馬義從自出道以來,便百戰百勝,令鮮卑和烏桓聞風喪膽,大敗黃巾之后氣勢更是達到了頂峰。

嚴綱大聲道:“白馬義從,當為前鋒!赴湯蹈火,斬將奪旗!”

“戰!”公孫瓚大吼一聲,長矛前指,頓時鼓聲如雷驚天,三萬步兵齊齊開進戰場,兩翼兩千四百白馬義從加八千騎兵,共一萬多精騎準備出擊。

界橋南部戰場,殘雪處處,野草飛揚,除了邊上幾處斷垣土屋,一望平川。

袁紹率兩萬步兵在數里之外嚴陣以待,由顏良和丑統帥,袁紹與幾個謀士則隱在中軍之中。

軍陣之前百步,麴義帶著八百先登死士,列成扇陣作為抵御前鋒。扇陣以六尺大盾緊密排列,防護前部和左右,陣中八百死士手持刀斧在前,一千強弩兵在后,低伏不動。

公孫瓚大軍推進很快,鼓聲轟隆中,兩軍距離很快便拉到了一里左右。

公孫瓚在中軍馬上,已經能清晰的看到袁紹軍陣,但見軍陣雖然陣列嚴密,但軍服混雜,陣前更有一個不過千人的盾牌陣,頓時大笑道:“袁本初此是以雜兵游勇妄圖抵擋吾幽州精銳乎?那陣不過千人,也欲以盾牌擋吾白馬義從乎?果然是一介庸儒,不通戰事。”

笑罷,公孫瓚大喝一聲:“擂鼓!白馬義從出擊,直破敵陣!”

本有節奏的鼓聲陡然變得急促起來,公孫瓚大軍之中,三千白馬義從領著騎兵從兩翼沖出,直奔麴義所在的扇陣!

嚴綱縱馬馳奔,看著袁紹大陣,高喝道:“踏過盾牌,捉了袁紹!”

“嗚!嗚!嗚!”兩支騎兵吆喝著,各個搭箭在弦,朝袁紹軍陣沖去。

袁紹中軍,一聲戎裝的袁紹握緊長劍,看著洶洶奔騰過來的萬數騎兵,正月天寒,他卻已冷汗濕透甲衣。

盾牌陣后,麴義面色冷酷而沉靜,冷眼的看著橫行幽燕的白馬義從奔近,二百步、一百步,八十步……

騎兵奔襲很快,眨眼就到了五十步,嚴綱大吼一聲:“踏過去!”

白馬義從連同后續騎兵加快了速度。

四十步,三十步!

麴義大喝一聲:“放弩!射馬!”

一千低伏的弩兵立時起身,抬弩射擊!

嗡!成片弩箭呼嘯著迎上沖近的白馬,如同烏云壓頂!

戰馬悲嘶哀鳴著,最前面的白馬義從立時倒下一片,后面的白馬義從收勢不住,直接踐踏過來,整齊的沖鋒陣型頓時散亂起來。

麴義面色不變,沉聲大喝:“上弩!刀斧出擊!”

盾牌之后,弩兵迅速上弩箭,而八百刀斧手則在大盾的掩護下齊齊沖出,殺向散亂地沖到眼前的白馬義從,刀斧齊下,將落馬未死的義從砍殺。而盾牌依舊緊密的護住一千弓弩手上弩箭。

“沖!沖過去!”嚴綱目呲欲裂,大聲吼叫。

又是一波弩箭橫掃,沖在最前面的白馬義從幾乎全部覆沒!

后面的沖過來的騎兵也大亂起來。

“啊!——”嚴綱身下白馬被射死,落在馬下,一支弩箭劃過他的腰身,鮮血淋漓,他卻全然不顧,嘶吼道:“不要亂!不要亂!”

麴義一眼看到身披精甲,大聲吼叫的嚴綱,當即毫不猶豫挺槍而出,刺向嚴綱。

嚴綱武力本就不及麴義,此時驟逢驚變,心神大亂,招法散亂,哪抵得住麴義氣勢如虹,不過兩招,便被麴義一槍刺入胸膛,又一刀取了頭顱。

后面騎兵看到嚴綱身死,頭顱落在敵手,更是大亂!

而麴義卻指揮著盾陣步步向前,先登營在前,刀斧砍人砍馬,弓弩手在后上駑發箭,輪番滾動向前。

中軍之中,袁紹渾身顫抖,面露狂喜之色,嘶聲大吼:“擂鼓!擂鼓!全軍進攻!”

咚!咚!咚咚!咚咚咚…

“殺!”顏良和丑大吼一聲,將旗向前,全軍齊動。

后軍的淳于瓊也行動起來,看到公孫瓚騎兵大敗,袁紹眾將無不振奮。

戰場形勢突變,從白馬義從出擊到覆沒,不過是轉瞬之間的事,公孫瓚中軍之中,坐在白馬之上的公孫瓚發懵了,眼中滿是不可置信之色!三千白馬義從是他從精心中選拔打造出來的精銳輕騎兵,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尖刀,幽州軍中的精神支柱,就這么沒了?!

但事實不容他懷疑,而反沖過來的袁紹軍也不容他遲疑。

公孫瓚盯著那個盾牌扇陣,眼中是濃濃的暴怒,厲聲吼道:“沖過去!破了那陣,趕盡殺絕!”

但他手下的人馬雖然久經沙場,但不通陣戰,素來都憑借的是勇猛無前,前幾次大勝所應對的都是一窩蜂式攻擊的鮮卑、烏桓和黃巾,此時面對麴義大盾、刀斧和強弩的組合戰術,全無反抗之力,整個隊伍完全不成陣形,紛紛潰退。

麴義盾陣所過之處,強弩雷發,所中必倒,擋者披靡。而身后袁紹大軍緊跟壓上。

公孫瓚大軍徹底混亂起來。

麴義長槍指處,盾陣直沖公孫瓚中軍。那一**的弩箭令公孫瓚頭皮發麻,看盾陣沖過來,而且大軍已然混亂,大勢已去,當即無奈下令:“留左部斷后,其余人馬且戰且退,回營重整兵馬!”

中軍大斾的后退,令這個軍心徹底崩潰,三萬多公孫瓚兵馬分散開來,各自為戰,且戰且退。

大軍之后,袁紹神情振奮,看到身邊還護著數百名親衛,當即大喝道:“公孫瓚已敗,還不上陣殺敵,留在吾身邊作甚!”

但在許攸、逢紀、郭圖幾個謀士的強烈建議下,袁紹身邊終于還是留了近百人,強弩數十張,一并朝前殺去。

不料殺到界橋十多里時,亂戰中大約有兩千公孫瓚兵馬混了方向,朝他們圍殺過來,亂箭飛射,刀槍橫飛。

一眾謀士登時大驚失色,田豐看到不遠處有一墻垣,就要扶著袁紹過去,袁紹一把推開田豐,將頭盔拋在地上,持劍喝道:“大丈夫當戰死沙場,豈能躲入墻垣,茍且求生!”

當即揮劍向前,連砍兩名敵人,渾身染血,吼道:“死戰不退!”

眾人看袁紹如此氣勢,登時熱血沸騰,反殺過去,數十個強弩兵也鎮定下來,弩箭飛射。

那圍過來的公孫瓚部隊并不知道袁紹的身份,見這些人馬抵抗強烈,便退去其他方向。

反觀公孫瓚,一路后退,直到界橋橋頭,想要回頭迎戰,卻見麴義盾陣緊追而來,后面更有顏良、丑兩員大將緊追,不由憋屈的大吼一聲,再次后退。

此時磐河尚且冰凍,袁紹大軍直追過磐河,公孫瓚丟了大營,一路北退。

界橋之戰,袁紹以弱勝強,震驚四方。

而正在關東劫掠的李傕、郭汜、張濟等校尉也得知了呂布反叛殺死董卓的消息,憤怒的羌胡兵殺死了原本被打散在涼州軍中的并州兵,迅速帶兵回到了函谷關內,又得知董越死于河東,牛輔不知去向,又驚又恐。

關中大赦,他們并不知道,李傕、郭汜等校尉又上書求赦,王允本已下過赦令,看到他們又求赦,還以為他們要挾朝廷,剛烈的他當即以“一歲不再赦”為由,將此事拖了下來。

而李傕、郭汜這邊,他們還沒等到赦令,就又聽到了王允將蔡邕下獄之事,登時絕了求赦之念,王允連董卓強征的蔡邕這個士人都問罪了,何況他們這些董卓嫡系。

他們想解散軍隊逃回涼州,但又怕失去兵權被朝廷加害,李傕、郭汜等人都知道賈詡多謀,便去澠池求賈詡。

賈詡提出建議,率眾向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若能事成,安危可保,當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成,便回涼州,也有退路可保。

李傕、郭汜、張濟等人一聽,登時聚攏兵馬,殺向長安,沿途又遇到樊稠和其他一些將領,一路西行,至京兆尹之時,已有八萬余眾。

世事就是這樣,作為最高當政者,一個不慎的態度和行為,往往就會令下面的人驚惶不定。王允執意誅殺蔡邕,看似一件不大的事,但造成的后果卻是極為嚴重的。

賈詡建議涼州人反抗,一者是為了張遼的大計,二者也是為了十萬涼州人,朝堂爭斗,兇險萬分,若是涼州人真的束手就擒,在袁氏勢力的攛掇下,王允未必不會將這些董卓部將趕盡殺絕,落個凄慘的下場。

賈詡畢竟是涼州人,他也要為涼州人謀劃條出路,至于后果,他一時無法得知,但他卻知道張遼早已占據了左馮翊,可以善后。

本書最快更新網站請:云/來/閣,或者直接訪問網站.nlaige.

熱門推薦:

網站版權所有:


上一章  |  漢末召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