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皇,太一。
四個字,似乎恒亙萬古,擁有著莫名的玄機,叫姜太虛這位圣人聽了,也不由生出許多的心思。
顯然,他也知道東皇太一的含義。
那是天帝的意思。
他不知道他被封印的四千年里發生了是否有天帝臨世,但他知道的一點。是這個名為東皇太一的存在無比強大。
一剎那治好了他的傷勢!
在紫山之中如履平地。
這一位的境界,或許真的可以做東皇太一了!
“既然來到了紫山,我們進去看看?”
陸道人悠悠開口,對著姜太虛與獨孤少女說道。
二人自然沒有意見。
三人離了原地,向紫山更深處而去,行了數百丈遠,陸道人微微一頓,停了下來。
巖洞幽深,通向一座開闊的古礦中,前方點點光華傳來,一種神圣的氣息迎面不來。
一個絕美的女子,如出水蓮葩,無瑕無垢,清麗出塵。
前方,有一塊巨大的源,高足以兩米,將其封在了當中,爍爍放光。
那個女子,美眸緊閉,一動不動,像是睡美人一般,安詳無比。
“這不是太古生物,她應該是萬年之前的瑤池圣女。”姜太虛言道。
源氣流動,此地一片祥和,陸道人駐足,打量源中的女子。她很安詳,似陷入了永恒的沉睡中。
這是一具尸體,早已失去了生機,盡管栩栩如生,但也掩蓋不住生命離去的真相。
女子非常美麗,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可惜已成過去,歲月帶走了一切。
“嗯……”
陸道人目光一轉,看到了源塊之中,有數根紅色的毛發。
“詛咒的氣息。”
他從這頭發之中,看到了詛咒的道紋。
這是源天師與源帝的故事,他并沒有太多的興趣。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源天師做的事,跟盜墓賊有一些相似,受到詛咒也是應該的事。
“詛咒……”
陸道人目光灼灼,他伸手一劃,虛空之中,便出現了與紅發之中同樣的道紋。
這道紋出現剎那,獨孤少女立刻感覺到一陣不舒服,似乎是有一種冥冥中便與她敵對的東西靠近了。
而白衣神王姜太虛,也在剎那之間眉頭微皺,他的周身,有神光涌動,似乎是對詛咒道紋的天然反應。
“萬般大道,總有些道理,我們還是沒見過。”
陸道人笑著開口,收了這詛咒道紋。“今日得了詛咒大道的一絲分支,你們不要怕。”
感受著不舒服的氣息煙消云散,獨孤少女眨了眨眼睛,敢情這是旁邊的道人搞得?
不過,這詛咒大道?
似乎有些討厭!
三人繼續行去,無聲無息,一隊人馬從一個廢礦中走了出來,整整齊齊,毫不凌亂。
這是陰人陰馬,冰冷森寒,像是從幽冥中走出的。
“這種東西,居然形成了這么多……”
獨孤少女皺了皺眉頭。
這些陰人如幽靈一般,快速圍了上來,無聲的將陸道人一行包圍。臉色慘白,沒有血色,更沒有生命波動,只有一股奇異的能量流動。
“十幾萬年前,此地死了太多的人,這種東西不會少……”
姜神王雙眼散發神光,將所有陰兵化為灰燼。
又進入一個古礦,一眼望去,密密麻麻都是陰人陰馬,蠕蠕而動。
陸道人心意微動,將所有陰兵覆滅了。
一個邁步,三人出現在一片空曠的洞府之外,像是一座大殿,非常廣闊。
仔細觀察,確是一座空曠的大殿,不過實在太大了,跟一片廣場沒有什么區別。
“無始鐘。”
陸道人知道這是什么。
這整座大殿便是昔日的那口大鐘,也就是十幾萬年前無始大帝的極道武器。
而他們如今,便是在無始鐘之外。
“我覺得,我也需要一件神器。”
陸道人看著無始大帝的帝兵無始鐘,上面道紋密布,內部充斥無邊偉力,不由想道。
他其實早有這樣的想法。
煉制一件帝兵,鎮壓九天十地……
“鐘鼎劍塔?這個世界,已經有仙鐘,無始鐘,仙塔,太皇劍,仙鼎,那我便煉制一副……山河社稷圖。”
陸道人想了一會,決定了煉制的帝兵。
一幅圖。
山河社稷圖。
與天下生靈有關,與遮天界有關。
姑且稱為山河社稷圖!
“仙路盡頭誰為峰,一見無始道成空。我今日……終于來到了這里!”
另一邊,姜太虛目睹無始鐘,感慨莫名。
當年,他君臨東荒,傲骨天生,想將紫山探個究竟,結果遇到一種魔性力量,不幸不敵,只得陷入紫山之中四千載!
四千年!
為了一見紫山真相,他被困四千年!
就算他出了紫山,也已是滄海桑田,與他同時代的,又有幾人存活?
怕是,獨留他一人在世上……
一個人的世界,充滿孤獨……
如今終于見到無始鐘,他真是不勝唏噓。
“一具骸骨……”
而在此時,陸道人目望無始鐘之內,赫然可見一具人骨,在其旁有一卷銀書,閃爍著冷幽幽的光澤。
方圓數百丈、如一個廣場般的空曠大殿。有些昏暗,孤零零的一具白骨,靜靜的靜在那里,在其身上有觸目驚心的指洞。
相距不遠的紫色巖地上,還有一些零碎的石衣,破破爛爛,早已成不成樣子。
這具白骨多處骨折,受了這樣重的傷,能夠堅持到這里,他的生命力可謂非常悠長。
在其身畔的銀書,卻是金屬刻成,能有百頁,入手后分外沉重,上面刻有三個古字:源天書。
銀鉤鐵畫,筆力雄渾,字體沉凝,如三條蒼龍匐臥。
“源天書?”
陸道人目光看去,可見源天書之上,一道道銀色光華射出,流光溢彩,像是一顆顆鉆石在閃耀。
這果然是一件瑰寶,先不說里面的內容,就是材質也天下罕有,堅不可摧。
當中,一個個古字像是一顆顆星辰在閃耀,熠熠生輝,這卷銀書讓人一望,就愛不釋手。
開篇明義,這不僅僅是尋源的圣書,更闡述了天地人,通過源而近道,最終要做到的是天人合一。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銀色的鐵紙,流動出異彩,里面的術近乎道。
不講修煉之法,但卻接近道法,涉及甚廣,講究審察山川形勢,地貌的結構,天相的變化,涉及到了陰陽五行,更有人天人感應之法,玄而又玄,艱澀難懂。
“上應星象,下呈輿圖,天地生成,卦行安定……”
陸道人將源天書之上的東西全部記在心間,若有所得。
這些道理,與天道相合,對于他這位天道來說,也有些用處。
他的目光一轉,看向了另一處。
那里,有無始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