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探花寫作的內涵性和責任性作者:玄青先生
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可以這樣發生也可以那樣發生的情況,我們稱為偶然性。雖然偶然性和事物發展過程的本質沒有直接關系,但它的后面常常隱藏著必然性。科學的任務就是要透過復雜的偶然現象來揭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必然性。
對于探花寫作的必然性,貧道之前粗略的講過,同時也針對這種必然性闡述了一定的互補性,而這些特質的本身,其實是探花寫作時喜歡且習慣給我們留下的偶然性,這也使得一個獨立的故事,能夠出現很多種不同的進展,耽誤了所謂大主線的進程。
其實,當我們知道了探花寫作的基本特質之后,更多的是應該觀察這些寫作內在的本質。而這也是探花作品的精髓,關于作品內涵與責任的體現。
很多朋友在看過探花的作品之后,往往也能感受到探花對于內涵的重視。關于這一點,《》開篇的內容就很好的展現了這種思想。當然,由于每個人閱讀的出發點稍有不同,那么在理解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差異。在這里我們且不論節奏的掌控,字數是否精簡,只說探花字里行間表露出的那種層次,讓人反復閱讀時,所產生的深思。
例如:開篇徐志登山受傷,眼鏡摔壞后,他的眼中卻是看到了“對稱美”,再努力攀爬,體力不支時,又是想到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胸懷,到最后登頂的一剎那,如釋重負之后的滿心歡喜,莫不是告訴著我們:生活和生存,本就是需要不斷努力的,你在這個過程中,若是沒有一個長遠的志向,沒有能將事物一分為二對待的理性,沒有樂觀面對困境和失敗的心態,那么你可以不用再仰望高山了,因為你最終除了頸椎不舒服以外,便不會再有任何的收獲。
我們應該都知道具有內涵和寓意的文章,才是能夠指引我們進步的所在,比較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早就給了我們啟發。無論是先輩寫下的經典,亦或是后人創下的小品,能讓我們有所記憶的,必然是具有內涵的,就好比小學的那篇課文《小馬過河》,直到后來我才知道,別人用最淺顯的寓言故事,把**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簡化傳遞給了我們,同時還能讓我時刻牢記: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李老先生提出的道分陰陽,衡之自然的理念,也知道愛因斯坦先生詮釋的相對論成果。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這塵世中因果的關系。正所謂是:天下之人言道行道而不知何為道也。貧道自入道參研十載春秋,每每對比此句所言,依舊是羞愧難當。然則,天下不缺論道之人,貧道迷惑時問詢經典,訪鑒同道,亦可堅固道心。這其中便有探花。
吾等所言責任二字,聽來輕巧,實則不然。正如天道蕭華閣下列舉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吾等以為盡力之事,往往多乏缺憾。此憾難以捉摸、飄飄渺渺,然已深刻于心。故而每每閱讀探花之作品,僅限文章精髓之處,總能得其三味,深刻體會責任之重要。無論是:蕭華收徒、宗門之難、滅世之災;亦或是賭場救人、礦難援手、緝毒舍命。
我們從探花描述的每一個人的故事延伸,不難看到通過人物的命運,單獨站在此人物的立場,無論是非好壞,此人必然是盡責之人,而往往伴隨這種責任的,是人物內心的信仰。若是平鋪開來,就可以說是花草樹木都有屬于自己的道,而這種道,就是基于他們本身的信仰。那么再擴大一點,或許探花就是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責任的寫出相關的作品。當然,說到這里肯定會有語病,畢竟文學描述手法多有夸張與不足,太吹毛求疵的審閱,肯定是通篇錯誤,不過好在探花能接受,會改正,所以依舊是鼓勵大家提出來,因為只有鞭策,才能讓作者不斷的保持初心,寫出更好的內容,不雷同,不重復。這也是貧道最希望的推陳出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福生無量。
推薦本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