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嘯大漢第一百五十六章 【服 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放嘯大漢 >>放嘯大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六章 【服 喪】

第一百五十六章 【服 喪】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0日  作者:寇十五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寇十五郎 | 放嘯大漢 
第一百五十六章服喪

(感謝大盟所做的一切!謝謝小胖、醉眼看人間、xathena、破滄桑、晚上做C夢、storm3117、婉清豆豆、壞人聰哥、燒豬法師、世界龍、星塵之塵、四野1948。)

張放并不知道,章臺“煙雨閣”發生的一幕,既便如此,他也能猜得到,自己的歸來,會給長安某些人造成不安。不過,目下他的重心并不放在這里,與私人恩怨比起來,關乎兩位大漢棟梁與幾千屯邊的漢家兒郎的命運更為緊要。

張放手頭可利用的資源、人手都不多,更要命的是他還幾乎失去人身自由——古代服喪其實跟坐牢沒差。

按禮制,在出殯之后,孝子不能返家,而是須在親人墓前結草廬而居,是為服喪。其間不能煮食、不能行房、不能聲樂,但不禁親友探訪。通常守喪時間為三十六天,即可除喪。

居草廬、蓋薄衾、念招魂、吃冷食,除了方寸之地,不得四下走動——這與坐牢有什么區別?

張放并不怕吃這些苦,與他這兩年的經歷比起來,實在是小兒科。令他傷腦筋的是,守喪其間,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不得行差踏錯半步,僅僅依靠鄧展,所能做的事情有限。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要先弄清楚這條司隸署令的出臺始末,才能思考對策,希望于恬那里能傳來好消息吧。

正月二十二,卯時正,吉,宜南行。富平共侯出殯,天氣陰冷,雖無雪卻有絲絲小雨。富平侯府族親上百,仆僮數百,在朝廷禮官引導下,執紼牽棺,浩浩蕩蕩出長安東面的清明門,前往杜陵下葬。

杜陵距長安不遠,也就二十多里路,不過天寒地凍,又不能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的情況下,還真不容易。

這點路張放并不放在眼里,不過對于敬武公主而言,那就是苦難了。敬武公主的身體稍有起色,她可以不參與守喪,但出殯必須隨行,除非真的病重到爬不起來。

但對于敬武公主而言,受苦難的不是自己,而是兒子。望著當先執紼,在雪泥中艱難前行的兒子,心疼落淚。

古禮“助葬必執紼”,紼就是拉柩的繩子,只能由親友牽引。按制諸侯為四紼,富平共侯出殯執紼者,為張放、敬武公主、張平及張承彥,當然這只是一種形式,并非當真出力。其中張承彥還承擔高唱挽歌之責。

當一行送葬者來到杜陵時,時已近午,杜陵令段會宗已率胥吏迎候。之后,在段會宗親自引領下,來到一處背山臨水、草木茂盛的高地。這便是張氏家族墓葬區,埋葬著從高祖張湯、一代侯張安世、二代侯張延壽、三代侯張勃,以及被封陽都侯的張賀、張彭祖、張千秋等等張氏先人。

本代富平共侯張臨,臨終前曾有言“薄葬不起墳”,家人遵其遺囑,除了天子賜予的玉衣、明器之外,只陪葬代表身份的四駕馬車一具,少量漆器、陶器,別無長物。

而在墓地之旁左側二十步外,有一間臨時搭建的簡陋草廬,那就是張放未來三十六天的守喪居所。

下葬、殉器、封土、立碑……張放就這樣默默看著,面容木然,他擠不出淚水,但感謝老天,淋濕一身一臉,這樣看起來,也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了。

敬武公主一臉戚容:“我兒,你要在此獨居三十六日夜。這天寒地凍的,你這身子骨,如何受得了?”

張放麻木的臉肌動了動:“這點寒意,我這身子骨,不在話下。”

身后傳來一個聲音:“賢弟,請讓愚兄一同相守,可好?”

張放轉身,看到族兄張承彥一臉真誠的面容。

張放微微點頭致禮以謝,道:“多謝仲兄。只是,兄之孝賢無人不知,請把這個機會留給小弟,成么?”

張承彥惶恐躬身,連稱不敢,再不敢多說。

直到張承彥退開,敬武公主才略帶責備對張放道:“承彥也是一片好意,想照應你而已,你不該說這話。”

張放謝罪道:“母親教訓得是,兒這就向仲杰兄賠罪。”

“算了。”敬武公主無力擺手,“今日之事甚多,且人多眼雜,你準備繼任家主了,得有家主的威嚴,不要隨便向族人賠罪。”

望著敬武公主離開的背影,張放眼里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他是故意說那番話的,盡量把自己的言行往昔日“張放”身上靠,以免前后表現太過突兀,啟人疑竇——旁人倒沒什么,頂多當他成長心性改變而已,但敬武公主不一樣,知兒莫若母啊。

傍晚,張放負手立于一方巨石之上,目送蜿蜒山道上那一串串火把,遠遠望去,如同一條火龍。前一刻還是熙熙攘攘,這一刻,冷冷清清。回想起臨別時敬武公主抹淚不停,滿面擔憂的情景,張放真的很想對她說,這一刻的安靜,才是他最想要的。

按制,張放可以留下兩三個仆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通常被留下來的仆人,被視為下一任家主的心腹,是莫大榮耀。但當所有仆童滿眼熱切地望著他們的少君侯時,結果聽到的人選,令人錯愕。

張放指定了兩個人:阿羆與三才。

留阿羆倒是能理解,這個大塊頭一看就是天生的保鏢。但那三才不過一廢人,自己還要人顧照,居然也得如此殊榮,當真令人羨慕嫉妒恨。

與大家猜想的差不多,張放把阿羆留在身邊,一是為了約束他以免在府里惹麻煩,二是可以當保鏢。而三才則是當日東庚烽燧之戰中唯一幸存的府衛,斷了一條胳膊,全身無處不傷,能夠活下來,簡直就是奇跡。他的赤膽忠心,是無可置疑的。

張放用這種方式明示諸人,這個人雖是殘廢,但千萬不要試圖欺辱他。

火龍漸遠,張放從石頭上跳下,扶起一直跪在泥地里的三才:“你身體不便,腿腳有疾,以后沒有外人在場時,免禮。”

三才抬頭,淚水滂沱:“少主對三才之恩,恨不能銜環相報,但禮不敢廢。”

張放輕拍三才肩膀,沒有再說什么,舉步走向草廬。身后阿羆亦步亦趨,三才也趕緊從地上撐起,蹣跚跟在身后。

草廬內部如外表一樣,很簡陋,只有一席、一衾、一案及數件陶碗陶罐而已,就連枕頭都是土塊,所謂“寢苫枕塊”是也。四面墻壁也顯得很粗糙,勉強算是不漏風。這倒不是因為時間太過倉促,因陋就簡,而是風俗如此。守喪是表孝心之舉,身心所受的折磨越大,就越能彰顯孝心。無論貴賤,住的草廬都一樣。

草廬是沒有灶的,也就是不能生火煮食。除了頭三天不能進食之外,此后一切飲食,都由杜陵老宅的仆人送來。

張放摸摸薄衾,捶捶硬榻,用力搓了搓僵木了一整天的臉皮,呼出一口白氣:“很好,一切又回到了原點。”(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放嘯大漢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