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嘯大漢第十五章 【屬國三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放嘯大漢 >>放嘯大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五章 【屬國三水】

第十五章 【屬國三水】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0日  作者:寇十五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寇十五郎 | 放嘯大漢 
收藏第十五章屬國三水《》第十五章屬國三水

夏日炎炎,塵土飛揚,一條坑坑洼洼的官道上,走來七人。請大家搜索看最全!小說均戴著蒲草編成的斗笠,背著狹長草筒,推著兩輛轆車,骨碌碌的木輪響聲,在荒野上回蕩。

走在中間的一人,抬手頂了頂草笠,露出一張滿是灰塵被汗水沖成一道道印子,卻仍難掩俊逸的面龐,正是張放。

屈指算來,張放來到青溪聚已經十余日了,盡管生活條件很艱苦,但在張放看來,大不了就當是回到大學時代下鄉支教好了,也并非不能忍受。只是生活條件差點沒啥,背后卻有一群亡命之徒,如附骨之蛆,時刻盯住自己,隨時要取小命卻又算怎么回事?

歷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之理?連睡個覺都不踏實,生怕有命閉眼沒命睜眼。若非有強大的精神力,極短時間就能補充精力,估計不用別人動手,自個早就崩潰了。只是這樣拖下去終究不是個事,不收拾掉這伙亡命之徒,最終倒霉的還是自己。

經過三次失敗的刺殺之后,這伙人已變得十分謹慎,很長時間沒見動靜。張放覺得,是時候主動出擊了。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些準備,而這些準備工作,在青溪聚是無法完成的。

“我要去一趟附近的城邑。”張放一大早就向韓父說道。

“附近的城邑?”韓父欲言又止,期期艾艾道,“西邊倒有是一處城邑,距此不過五十里,只是……”

張放眉毛一揚:“有何不便之處?”

“城邑名為三水,乃是匈奴屬國。”

“什么?匈奴……屬國?”張放直眨眼,這不是大漢的地界么?怎么扯到匈奴去了。

在韓父的解釋下,張放這才明白,這匈奴屬國設置,最早始于武帝時期。彼時匈奴渾邪王率四萬眾降漢,武帝“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即設五屬國以處之,并置都尉治之,這樣的城邑,就叫屬國都尉。其性質,類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區。在帝國的西北,就有不少這樣的地方,而三水,便是其一。

當然,以韓父的見識,不可能說得那樣條理清晰。以上內容,是張放根據韓父所說的關鍵部分,大致推導出來的。

在張放所處的時空,匈奴人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絕跡,對于這個歷史上聲威赫赫的民族,說不好奇是假的。既可以瞧瞧匈奴人的模樣,又能順便把事情辦了,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好,就去三水。”張放說這話時很是興奮,絲毫不在意韓父那張苦瓜臉。

于是,在韓氏三兄弟、青琰、石牛等一眾青壯的護衛下,張放一行,出現在去往三水屬國的路上。

五十里路不算遠,但步行也夠戧,尤其近半路程都是山路。張放這段時間雖然加強鍛煉,畢竟時日尚短,光是這陀螺山二十里山路,就累得夠戧。石牛讓他上轆車推載一程,但張放拒絕了。他雖是少年之身,卻有一顆成年堅韌之心。

前方,一個人影遠遠奔來,青琰眼尖,歡聲叫道:“渠良回來了。”

這群人中,去過三水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韓義,一個叫渠良。其余諸人,生平從未走出青溪里方圓三十里。便是韓義與渠良,也有好幾年沒去過三水了。為防走岔道,張放讓渠良先行出發,打個前哨,余人遠遠跟著,一旦有誤,就地折返,不致于跑冤枉路。

頂著烈日走了大半天,來到一處半干的小河旁,韓義與渠良都認出這是一處叫“七里河”的所在,之所以叫七里河,正因為此地距三水恰好七里。于是讓渠良前往打探——畢竟是匈奴人聚集的地方,心里不托底,余人就地休息。

韓氏兄弟、石牛等人走到河邊掬水洗一把臉。張放與青琰原本也想洗臉,但望著渾濁的河水,眉頭直皺,互相看了一眼,還是老老實實從轆車上取來飲用的木筒水,倒出一小捧,慢慢擦拭面孔。

韓義看著泥漿似地河水,抬頭望望熾熱的烈日,搖搖頭:“前幾日到聚邑上買糧時,那糧商就有言,今歲已旱旬月,收成怕是難好。現下看這七里河如此,只怕是……唉!”

就在這時,渠良回來了。

“我看過了,沒事,可以帶兵器。”這是渠良帶回的消息。

張放的歷史雖然不是很好,卻也知道,一幫挾刀持劍的人,公然出現于鬧市,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不過對于屬國卻是個例外。對匈奴人而言,刀劍弓馬,就是他們的生命。據韓義與渠良說,三水是不禁止帶兵器入城的,但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為了保險起見,必須先行確認。

渠良帶回的消息,令眾人大大松了口氣,要是兵器不能帶進城,可就麻煩了。

“你們猜,后面會不會有人跟蹤我們?”青琰突然冒出一句話。

韓重搔搔頭皮,道:“我一直很留意后方,卻無發現……”

韓駿嘿了一聲:“沒發現,并非沒有。”

張放目光向道旁兩側雜樹林一掃,淡淡道:“這般地形,要跟蹤一群人而不被發現,太容易了……不必在意是否有尾巴,走吧,進城。”

張放自降臨到這個時空起,就一直在陀螺山轉悠,這是第一次來到一個能夠稱之為“城”的地方。

三水,在辟為匈奴屬國之前,是一個縣城。眼下行政級別是上去了,但規模仍然是縣級。

遠遠看去,城墻低矮,不過三四米,俱為夯土壘成。城墻上插著各色幡旗,旗下立著頭戴赤幘,身著短襦,外罩短皮甲,下著窮褲,綁腳,手持長戈的大漢衛士。夏風吹拂,烈日高照,那一張張黑紅的臉膛,汗珠流淌。

張放佇足于城下仰望,久久無言。這就是大漢的軍士?沒有頭盔,沒有甲裙,沒有佩刀,沒有盾牌,沒有軍靴……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啊!嗯,似乎漢朝的郡國兵裝備是最差的,京師兵與邊防軍大概會不同吧。

入城之時,眾人心里仍有些惴惴不安。細論起來,他們七個人,卻擁有一把劍,三把刀,一柄短刃,一副角弓,只有渠良空著手。盡管兵器全塞進草筒里,粗看并不顯眼,但明眼人只看外形,就能猜到是何事物。

令眾人慶幸的是,他們所擔心的事并未發生。在渠良手捧十錢,笑咪咪交到城門守卒手中后,守卒點點頭,大手一揮,放行。

一進入城內,撲面而來的是夾雜著人體與牲畜所混合的難聞異味。入目所見,草棚鱗次櫛比,棚下有賣瓜果的、有賣各種骨制器的、有賣活羊死狗的、更有賣奴隸的……街上行人,多是髡頭結辮,胡須糾結,面孔黑里透紅,身材矮敦粗壯,穿半截羊皮襖,肉袒半臂的胡人。狹小的城池里,人聲喧嘩,牛馬嘶鳴,更有羊駝的哞哞之聲,此起彼伏,令人頭大如斗。

韓駿、韓重、青琰,包括石牛在內,生平從未見過如此繁華熱鬧場景,一時間看得呆了。

在張放眼里,這個縣城,比諸后世最落后的小鎮都不如:街道窄小,房屋低矮,蘆葦為頂,夯土為墻。牲畜糞便滿地,蠅蚊牛虻亂飛,各種臟亂差……這哪像一個縣城,簡直就是一個大型牲易市場。

如果不是確有要事,張放會毫不猶豫轉身,從哪來回哪去。眼見韓氏兄弟,甚至青琰眼中都有種躍躍欲試,想投身人群的意思,張放立即按住肚子,高聲道:“走了大半天,早晨那點油水早化了。你們去哪我不管,我只去吃食。”

這一刻,能將韓氏兄弟、青琰與石牛等人從逛街的強烈中拉回來的,也只有這兩個字——吃食。

果然,張放話一出話,韓氏兄弟、青琰、石牛眼里逛街的渴望立馬轉為對食物的狂熱。

當下由渠良帶頭,一行穿過人群,往城東而去。

這等小縣城,并無幾家食鋪,僅城東、城西各一家而已。從外表上看,除了門前挑出一方白幡,上書“酒肉鋪”三字,表明是個食鋪之外,還真看不出,這占地達三四畝的大院子,竟是個食鋪。

張放一行進入食鋪時,已過飯點,店鋪內人不多。舉目所見,食鋪很寬敞,至少有三百平米,分上下兩層,只是缺少窗戶,顯得頗為陰暗。店內分四排共擺放著四十多張幾案,案后置席。在店鋪東北角,擺放著一排足有半人高、雙手合抱的大缸。據渠良說,那是酒樽,內盛各種酒,想喝的話,自行取瓢舀飲即可。

張放七人各尋幾案入坐——漢朝此時還是“分食制”,即每人一桌,而不是后世常見的圍成一桌宴飲。

店鋪的保傭上前,殷勤詢問吃什么,眾人以目視張放。

保傭頗有眼色,立即知曉付賬的主兒是誰,當下點頭哈腰來到張放面前。此時張放正好將斗笠摘下,那保傭一見,眼睛頓直——這邊鄙之城,何時竟現如此俊雅人物?

能夠在這魚龍混雜之地當保傭的,都是心思機敏之人。雖見張放一襲布衣,卻儀容不凡,一望可知非等閑之輩。當下不敢多言,只問吃食。

張放饒有興趣地詢問都有什么吃食,保傭板著手指,一一細數,諸如湯餅、胡餅、餌餅、麥粥、甘豆粥、羊、馬、狗肉羹、肉脯、枸醬等等。酒類有黍酒、清酒、稻酒、馬奶酒、醪糟等等。

詳細詢問之后,張放點了一碗湯餅、一碗甘豆粥、一魁狗肉羹,再來一壺醪糟。而韓氏兄弟同樣也來了一大碗湯餅,加大塊肉脯及枸醬。青琰則只要了一碗湯餅、一碗甘豆粥及半斤肉脯。

張放等人都點了的“湯餅”,實際是一種“片兒湯”,托面團往湯鍋里撕片,類似刀削面,也可以說是面條的雛形。而醪糟則是一種低度米酒,口感微甜,類似后世的甜酒。對于諸人都喜歡的肉脯,張放則敬謝不敏。這肉脯是一種微帶臭味的腌制品,之前韓氏父子就曾大量購買,張放也吃了不少,實在受不了那個味,只是比吃雜糧野菜好得多,不得已下咽而已。如今有了大把選擇,打死都不會去碰這煙熏肉了。

張放與青溪聚諸人,生平首次可以放開肚皮大吃大喝,七人相互舉碗致意后,立即埋頭大嚼。空曠的食鋪內,回蕩著吸面吞食的咂嘴滋溜聲及箸碗磕碰之聲。除了張放與青琰飲食舉止尚算克制,其余人等的吃相之難看,令店主與保傭都直撇嘴。

正吃得興頭上,驀聞一陣人聲喧囂,店門涌入十余人。

張放目光一閃,但見來者俱是髡頭結辮、深目卷須、皮襖左衽、腰插短刀的胡人——準確的說,是匈奴人。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

小說,歡迎讀者登錄閱讀。

燃文123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破壞和諧社會的內容。書友如發現相關內容,歡迎舉報,我們將嚴肅處理。

如因而由此導致任何法律問題或后果,燃文123均不負任何責任。

燃文123做最專業的。喜歡看的。請鎖定燃文123,記住我們的網址


上一章  |  放嘯大漢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