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酋長到球長第一百三十四章 理論和實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從酋長到球長 >>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四章 理論和實踐

第一百三十四章 理論和實踐


更新時間:2017年05月26日  作者:茅屋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茅屋秋雨 | 從酋長到球長 

五月的北緯三十度近海,對于軟帆船來說并不是一個適合航海的季節,對硬帆船來說只是略有些麻煩。

此時正是東北信風帶北移的季節,這片孤獨的大陸沒有舊大陸的體量與山川,算不上擁有正式的季風,只在沿海地帶有一定的影響。

五月還不是風暴的多發期,只不過因為風向的原因前往齊國貿易的走私者或是特許貿易的財閥家庭并不會選擇這個月份出航。

這幾種影響之下,五月份的風向多變,硬帆可以借助最少的水手借助風力航行,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逆風。

桅桿上,一名實習生正在用望遠鏡觀察遠處的海面,走在最前面的不是紫石英號,而是兩艘水密艙結構的貨船。

為了防止觸礁或是暴風之類的危險,肋材結構的紫石英號在船隊的中間,降下了船頭的三角帆,調整了主帆的迎風向,減緩了一些船速。

此時船隊正在朝北航行,風向多變,但是船的速度并不是很慢。

實習生衛轅正在甲板上用測深錘和簡易溫度計測水溫,這里的水溫很古怪,溫度比近海要高出不少。

旁邊另一個實習生正在用繩索大致測算船的航速,在之前一年的學習中,他們被灌輸了地球是圓的說法,而且用了新的長度單位。

測速的繩索極長,很遠處才打一個結,打結的長度在學堂里被稱作一海里,大致測船速的時候也會用多少節的說法。

衛轅知道一結的距離是多少,將地球看成純正的球,按照日影算出的子午線長度翻倍就是所謂的赤道的長度,八萬里。

聽起來很嚇人,但是用了結之后就不那么嚇人了。取這個圓周一分為一海里,一度是六十分,一圓是三百六十度。

拿出油布包裹的海航日記,在上面記錄下此時此刻的水溫和海深,朝著那個正在測船速的實習生喊道:“船速多少?”

“三節。”

衛轅記在本子上,用除法算了一下,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只要三百天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當然,這時候風向不好,如果風向再好些,船速還能再快一點。如果能夠達到六七節的話是最完美的,再快一些就要降帆或是必要的時候砍斷帆索了。

“算起來,世界也并不是很大。如果有機會的話,真想要繞世界一圈去看看啊。”

年輕人偶爾會暢想一下未來,這也和帶著他們走的人有很大的關系。在學堂的一年被灌輸了許多航海之外的東西他們被灌輸自己的貧困是因為土地不夠多,如果有足夠大的土地,每個人擁有上百畝仿佛大河河谷平原一樣的沃土,難道還有貧困這樣的字眼嗎?

事實上并非如此,但對這些窮苦出身的人來說卻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三節的航速,在這種風向不太對的情況下已經算是很快了,衛轅相信這一定是船下面那些溫暖的海水造成的原因,或者說這些被陳先生稱作海流的東西。

已經航行了第六天了,海面上沒有一艘船只,只有茫茫的墨藍色的大海和飛過的水鳥。

昨晚上經過觀察北極星加上今天的船速,大致推算出此時已經在所謂的北緯三十三度,距離閩城的距離不知道,但卻知道只算南北距離的話已在閩城以北大約二百七十海里的地方,至于東西和直線距離那就是鬼才能知道了數了。

這里風浪不大,這幾天的天氣也很好。

此時是五月十二日的下午五六點鐘的樣子,還不到換班的時候,加之天氣不錯,不需要水手們全員出動,值夜的水手正在吊床上休息。

天色漸漸暗下來,一位老的有經驗的船員站在甲板上,看著遠處的海浪,若有所思。

這不是最低級的水手,而是陳健花錢雇來的老海員,衛轅等人還需要向這些人學習。

他們學了很多的理論,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巨大,互相彌補才能更塊地進步。

“您在看什么呢?”

老海員看了一眼這群年紀輕輕的實習生,想要逗弄他們一下,便道:“我看出來一些事,你們又有望遠鏡又有八分儀,卻沒看出來。”

衛轅看了一眼四周的海面,不知道老船員在說什么,笑問道:“難道有礁石?”

老船員呵呵笑了一聲,說道:“不信咱們就打個賭,賭你今晚上的酒。一會就要降帆減速或者停船要么就要轉向了。”

衛轅好奇地看了看這些海浪,又抬頭看了看天,搖頭道:“看起來不像是要半天啊,書上說”

老船員哈哈笑道:“書上說?小娃娃,你們要學的東西多著呢。賭不賭?”

衛轅咬咬牙,說道:“賭,再賭一份上岸后發的靠岸錢。要是我輸了,自然會給你,但是你得告訴我為什么。”

兩個人擊掌為誓,老船員笑吟吟地爬到了桅桿上,從上面那個觀察的實習生手里搶來了望遠鏡。

最寬大的船艙中,陳健正唾沫橫飛地給在船上正值休息的大副、船醫、領航員之類的講著經緯度的理論。

眾人聽的津津有味,有人便問道:“陳先生,按你所說,咱們已經在北緯三十三度左右的位置了。如果經緯度的說法正確的話,再往北走兩個緯度就全力向東航行,就能到齊國的貿易港新草河口了?”

陳健拿起幾本書,笑道:“錯不了的,華夏疆土就像是一張伸開的大嘴,閩城既是在南端也是在東邊。北路航線不用說,那里的確是近,可是和咱們閩城有什么關系?南路航線以往航行都是從閩城去那片海盜橫行的海島群,再折向北,這要繞多大的一個圈?北方新定百年,遠不如東南沿海富庶,閩城其實并不適合前往齊國貿易,可是總有一天貿易會逐漸興盛。再說了,難不成制定歷法的本初先生從書中找出的東西還會錯?”

書里面到底有什么,這些人并不知道,有些看似無意中記錄下的東西,卻往往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這些東西被陳健證實之后,更是讓這些人對所謂的“知識”有了一種奇異的膜拜。

這六天走了兩天以前人們走過的航路,但隨后就折向了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航路,看上去竟像是要兜圈子。

雖然有十五天的君子約定,眾人還是不能信服,但是陳健卻從之前整理出的一些書中拿出了許多東西,并用事實驗證了這些話。

“你們看,很多以往的水手或是船長都會記下在那一段海域,海水溫暖,而且仿佛如同河水一樣向北流動。如果只是一個人這樣說,我不會信。但是幾十人都有這樣的記錄,大體上這就可以確定真的有這樣一個東西。”

“又有書本說,自極北方向南,水冷。而在都城往南一段距離,海中常年大霧,魚蝦豐盛極多,想必是陰陽交融之地暖冷相遇之處。海中這些亙古不變的流水,稱之為海流也未嘗不可。航海之時,借用海流,有時候看似繞了個圈子,但實際上卻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

“沿島而行,雖然安全,但一定不是最快的路線。以前只靠風,今后既要靠風,海流也可借用。”

眾人點頭稱是,如今就是靠著那道所謂的海流向北,確確實實感覺到了其中的作用,對于陳健說的十五天到達齊國貿易的說法也信了幾成。

如果真的能夠按時到達,恐怕眾人對于“知識”這種東西會信的更多,以致九成甚至盲信。

這也不是陳健胡說,而是從那些歸納出的航海記錄或是水手傳說中總結出來,再用洋流信風之類的東西反向推理。

理論上是這個樣子,實踐中大海多變,只能說大致如此。

由于地球自轉和副熱帶高氣壓這個基本上影響全球存在,東北信風帶完全可以作為從齊國返航的路線,只要錯開風暴多發期和尋找足夠的水文風向資料就好。

北赤道暖流因為海岸的阻隔和那些迷霧之海淺水區與大河入海巨大的水流的原因,向北折,具體走的哪段路線已經不得而知,只能從那些前人記錄下的文字中找出大概,通過海霧多發區和漁場區的推算來判斷大致的流向。

如今所在的這片海域,不正確的叫法是太平洋,齊國在偽華夏的東邊,繼續向東經過無邊廣闊的大洋才是日本和大明,因為舊世界東西顛倒。

歐羅巴在這片大陸山脈阻隔的西海岸再往西,那里此時外面世界的叫法應該是大東洋,不過這邊的族群抓住話語權的話,還是可以叫大西洋的。

如果不考慮東西方向的差異和地形地貌物種分布的變化,只以陳健所最熟悉的那個正常的世界來說,閩城大抵可以看做加利福尼亞而非佛羅里達;都城大抵可看成舊金山而非紐約華盛頓;齊國大抵可以看成面積更大距離海岸更近更靠北的夏威夷而非百慕大的位置。

這只是東西顛倒以正常世界為參照的比擬而非真正的位置,地形變了許多河流山川不再貧瘠,縱貫這片大陸的山脈也在內陸更深處。

鬼知道迷霧之外的世界線有了怎樣的修正才能保持如今的狀態,稍微改動的洋流就可能讓東亞的降雨量更高也更暖和;東西顛倒而洋流信風卻不會改變方向正常來說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幾率會降低很多;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能算是舊大陸世界線的自身糾正能力吧。

這種情況下,在準備不充足的條件下,此時一旦偏離了航向很可能就會駛入無邊的最為廣闊的沒有小島可以停留補給而且風浪極大的大洋,那就是死路一條。

就算是環球航行,也一定是先去這邊的西海岸,沿著北赤道暖流和東北信風繼續向西,先到歐羅巴,然后繞到大明,再利用信風直達這邊的東海岸轉一圈。

這種修正算是有了一些好處,東亞直達這片新大陸是順風順流,算是將這片新大陸距離和風向的不公平對亞洲和歐洲稍微平衡了一下。

陳健正準備繼續和這些人說說一些可以利用的大規模存在的洋流信風海潮之類的東西時,忽然跑過來一個水手。

“陳先生!有回瀾和半圓浪,船長說建議今晚上降帆停靠或是轉向避開。”


上一章  |  從酋長到球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