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酋長到球長第一百四十一章 全面反動的余生(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從酋長到球長 >>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全面反動的余生(一)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全面反動的余生(一)


更新時間:2017年03月14日  作者:茅屋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茅屋秋雨 | 從酋長到球長 

陳健準備了一肚子的說辭和惡毒的奚落,然而等到大軍來到粟城以及粟城周圍的鐵桿盟友的城邑時,卻一點都用不上。

配姓粟的都帶著車馬逃奔了東夷或是其余城邑,留下的只是那些名義上姓粟但是實際上并不配姓粟的人,以及一大堆的奴隸。

這些人可能也想跑,但是原本大家都是步行,一個氏族一起慢慢地走;如今那些提前跑的人有車有馬,收拾一番就能走,剩下的想要走就沒那么容易,有車馬的又嫌棄拖累怕被夏軍追上。

兵不血刃地解決了六座城邑,得到了九萬多男女老少,還有七萬多奴隸。

做法粗暴簡單,保證絕大多數平民的利益,將原本城邑的公田和出逃者的私田按照平民人口分掉,留出十分之一作為今后的軍功田。

每座城邑遷徙了二百戶夏國人,再利用榆城培養的后備官員按照夏城的制度編冊戶籍,留下少量奴隸耕種那些軍功田,剩余的奴隸遷走。

所有農戶一畝收十抽一,需要在農閑時候服徭役挖水渠修城墻之類,可以用夏國的貨棧中借貸銅錢購買農具,五年內還清即可。所有耕牛按照人數,十余戶共用一頭。

給予奴隸的承諾是勞作四年后,一律擁有戶籍成為人。在此期間允許奴隸婚配,出生的孩子也可以算作人,不再生來卑賤。

將七萬多奴隸和兩萬多城邑平民遷徙到榆城對岸二十里處,那里地勢平坦,毗鄰大河,地勢較高,于是在那里筑城開墾,新建城邑。

大體穩定后,陳健率大軍東下,解新華城之圍。

四千精銳,外加四千農兵,以及新華城的軍隊和那些被許諾征戰后授予土地的奴隸平民,合計一萬五千余人。

集中精銳和全部火炮,猛攻中軍,穹夕敗退,陳健也沒有直接攻城,而是退兵回到新華城,繼續修建堡壘以駐守。

秋末,返回榆城,又破七城,至此夏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全面碾壓,所能控制直轄的土地人口已達官員比例的極限。

于是攜大勝之威,傳檄四方,會盟于榆。

第二年秋季,大河諸部的各個城邑首領齊聚榆城,商討了一個月,終于達成了共識。

諸部合稱華夏,除會盟之一百二十城邑氏族外,其余皆為夷狄。

采用了陳健聽聞各個氏族的傳說胡謅出來的故事:華夏諸部皆出于大河源頭之圣山之上,后人口眾多遷徙至大河。部族有兩兄弟,一名為黃、一名為炎,部族方懂用火以別腥膻,建造房屋以擋風雨,辨識粟禾以裹饑腸。

后因水患之事,各奔東西。黃帶人向西南后翻山到西北,留下了夏國這一支;炎帶人就大河沿岸生活,后又有一支沿河東下,受到壞的靈魂蠱惑崇拜蒼穹是為東夷。夏與諸部本就是兄弟之族,此時會盟不過是兄弟重新合二為一。

如今華夏兄弟既盟,則要全力向東剿滅那些崇拜蒼穹的人,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新說炎黃之語,將他們的祭司屠戮斷絕這些謬傳,教化其民。

華夏諸部尊陳健為王,為所有華夏諸部的保護者,由諸部推選出人專門負責祭祀祖先,夏國首領有代諸部祭祀的權利,并且有調動各族治水、攻打夷狄等權利。

諸部如遇到夷狄襲擊、饑荒、干旱等事,夏國需要援助,同時提供士兵保護各國。

各部遵守商議了一月之余的華夏大律,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都有規定,但凡逾越則視為背叛華夏,諸部有征討的義務,并瓜分其土其民。

如何祭祀、如何穿著,悉數由陳健規定,陳健暫代大祭司之職,在沒有人可以完全解釋世界之前,大祭司之職僅存十年。

夏國為華夏諸部共同的祖國,新修都城,其名為華,建都華城。華夏諸部首領病亡老去戰死后,均葬于華城。

華夏諸部三百年內不得無故互相攻伐。

夏國提供冶鐵、冶銅等技術,并提供大炮作為諸部的禮器和武器。相應的,諸部需要貢上銅、鐵、糧食等。

夏國建國八百里,八百里之內十四個城邑內附夏國,制度變更。內附首領、祭司保留一部分土地,奴隸勞作五年后變為國人,之后租種首領祭司的土地。

八百里之外,夏國不得干涉各個城邑的權利傳承。但是所有下一任首領必須有在華城學堂學習八年的經歷,所有繼承人需要得到夏國禮部的冊封,不曾在夏國學堂學習過的沒有資格繼承,將被視為背叛華夏。

各族親貴之地有前往夏國求學的權利和義務。各國啟蒙課本,必須與夏國一致,不得刪減,否則視為背叛。

于此相對,夏國有幫助各國擊敗夷狄、安穩地方、尋找礦山、開辦冶煉的義務。

諸部五年會盟一次,在華城舉辦大盟會,華夏萬民均可參與較量武技、學識。

華夏各部之間不得設立關卡,一切貿易往來自由。各部通用華夏銅幣、銀幣和金幣,不得私鑄,凡私鑄者,夷滅五服之內所有親人,若首領私鑄則滅國,舉國為奴剝除華夏身份,舉報者無罪受賞。

諸部會盟之后,全力向東,擊敗東夷,各自立國,再度會盟。

于是陳健領著夏國主力,外加三十城邑的精銳演大河東下;娥鉞率部從娥城向東。

華歷四十五年,陳健擊破穹夕,破城,將東夷祭司首領送回華城,沿途破城十五,東夷各部臣服,終于在華歷四十五年的秋天看到了大海,在那里筑城名為齊。

到華歷四十六年夏,東夷雖然還有諸多城邑,但是兩道網已經將東夷平原圍住。

沿河一帶陳健分封了三十多個小國,將娥鉞分封到了齊地,作為侯爵,擁有代替夏國征討千里之內夷狄和違背盟誓的華夏小邦的義務。到達東海之濱后,又沿著海邊向南分封了二十多個小國。

從娥城到東海之濱,分封了四十多個小國,遷徙各部族人,夏國提供鐵器。

至此,對東夷的包圍網已經形成,有夏國這個體量超大的宗主國存在,各個華夏邦國暫時不敢爭斗,只能將精力放在搶占那些東夷的土地上。

返回夏國后,又沿著大野澤南下,率部擊潰了已經有了統一雛形的南方政權,讓大河南岸諸部重新開始了爭斗,或有臣服華夏的,或是分封了一些華夏諸部的氏族在那里立國。

其中既有原本氏族的首領,也有一些夏國內部功勛太高無法賞賜的,但是夏國內部的不封爵,只是作為被征服地區的管理者,名義上還需要受到夏國的管轄,不能世襲,但是實際上福利極好:比如用當地人種植開墾土地,讓土地成為私人可以繼承的產業。

到華歷四十八年,大河諸部已經穩定下來,憑借著火藥、火炮、騎兵、戰車、鐵甲、火槍等先進的武器和文化優勢,分封的各個城邑都在穩步發展。

或是奴隸制、或是國野制,用著各種不同的政策,快速同化著屬地內的野民,不斷派遣華夏諸部的年輕人前往華城學習,遵守著各種當初定下的制度。

夏國內部,名義上擁有地方八百里,但是實際上大部分人都集中在了九個城邑,沿河或是沿湖分布,以保證夏軍隨時能夠抵達,也方便管理。

不算夏郡和新華城,夏國擁有了四十萬人口,其中新建起的華城擁有人口十萬。

靠著當初解放奴隸的承諾,奴隸們用四年的勞作,換來了人的身份,也給夏國帶來了數量巨大的新墾地作為公產。

如今一切都已經安穩下來,夏國這一輛從降生就為戰爭準備的一系列政策需要全面的變革,而這變革是極為反動也是極為反人性的。

將那些奴隸開墾的土地作為國人爵等的回饋,取消了全面的軍功爵制度。

政府專營的僅僅剩下了冶鐵、冶銅、軍工、金銀礦、鑄幣和鹽。這是嚴禁私人染指的,剩余的則是鼓勵私人經營,甚至分拆了一部分國營的作坊作為獎勵分給了一些人。

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嚴禁租佃、只能雇工給錢,不準讓佃戶租種土地,所有賦稅從土地擁有者那里征收,凡是租佃給別人種植收取租子的則土地歸佃戶所有。

嚴苛的嫡長子女繼承制度,所有生產資料的絕大部分分給嫡長子女,財產可以均分或是按照遺囑分配,一旦成年給非嫡長子一些錢讓他們自立門戶,不分家的重稅懲罰。

靠著小國寡民的優勢,陳健可以控制著這些沒有繼承生產資料權利的年輕人,或是集體讓他們遷徙開墾建筑新的城邑,或是讓他們成為廉價的勞動力。

嚴禁租佃制度,要么雇人付給那個人錢,要么就自己種,收稅只對土地擁有者征收,凡是租佃的土地則歸佃戶所有。

一切看起來極為反動的制度,都是為了將資本集中到一起,趁著各個分封國逐漸穩定下來的時機,大力發展原始的工業和作坊。

讓名義的平等、生產資料的不平等,代替血統的不平等。

陳健估算了一下各個封國的發展情況,覺得靠著整個華夏所能掌控的人口,完全可以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

于是更為嚴格的、明顯傾向于資本剝削的法令出臺,贏得了大多數原本夏國人的支持。

最早的一批夏國人占據了大量的成片的土地,國家提供農具扶植,雇傭大量的解放后、除了人的身份一無所有的奴隸。這些人的定位不再是地主,而是農業資本家,國家扶持起來的農業資本家。

華城靠著一條河,擁有水力錘或是水力鋸的鋸木場、鐵器廠、木器廠等作坊容納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棉紡織、毛紡織產業,與之相應的運輸業、內河造船業也在蓬勃發展。

此時嫡長子女繼承的反動性還沒有顯示出來,勞動力主要還是靠那些曾經是奴隸的人。

這種制度是陳健在賭博,如果在人口發展到極限之前憋不出工業革命,那就是遍地烽火、土地兼并、自耕農成為所有底層人最大的夢想。

但優勢是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提供足夠的廉價勞動力,防止土地被分割成小塊,防止資本拆分。

從人性的角度看,子女均分繼承財產是好的;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嚴重影響資本聚集的過程,弄出一大堆自耕農,分來分去土地連不成片,小農種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但僅僅靠這些還不夠,陳健又起草了嚴苛的《教育法案》,規定五年后夏國國人的子女在六歲之后必須接受嚴苛的開蒙教育,如果開蒙考核不合格,不能達到足夠的認字數和加減乘除算法,明白一些簡單法律的,罰款。

之前十年準備的大量的教育班的學生全面鋪開,因為這時候基本沒有農村,只是圍繞著華城的九個城邑,因此修建學堂之類的也容易得多。

建立嚴苛的考試制度,開蒙教育時間提高到五年,五年之后,擇選一些優秀的轉入中專學習一些做小吏或是各個作坊技工的手段,學兩年實習兩年。特別優秀的可以考入中學,再進入姬夏學宮學習。

陳健放開了大部分的權利,反正也沒有太多重要的事情,現在打下來也管不過來,一切以休養生息為主,他自己則用剩余的時間主抓教育,修訂法律,監管一些大方向的方針,培養官吏們的管理藝術。

在其間的華夏盟會中,陳健卸任了大祭司的職責,修建了一座專門用以祭祀的建筑。

在建筑之外,還修建了一座整個夏國最為富麗堂皇的巨石建筑,名為賢人祠。

在卸任大祭司的時候,陳健將象征著大祭司的玉佩恭謹地放在了祭祀建筑上,下面用石頭刻了五行字。

看到世界,解釋世界,改變世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告訴眾人,自己沒有辦法看遍整個世界,也沒有辦法解釋整個世界,更沒有辦法做最難的改變整個世界,所以他沒有資格做這個大祭司。倘若有人能夠知曉一切、無所不知、解釋一切、看遍所有有山有水有土的地方,看到了日月星辰并且解釋了日月星辰的運轉,那么這個人可以成為大祭司。

他又告訴眾人,如果看不到整個世界,那就看你的眼前;解釋不了整個世界,那就解釋已經看到的;改變不了整個世界,那就改變已經解釋的。

所有為華夏做出貢獻的人,會將名字刻在賢人祠中,經受著萬世的祭祀。如何能夠入選,自有他定出的一系列規矩。

至于祖先和天地,陳健不想弄出宗教,只好告訴眾人:天地自有一套我們所摸索不透的規則,你從出生開始就再與天地祖先無關了。

假使天地祖先決定了一個人可以活到九十歲,那是說這個人不挨餓不生病不戰死不作死可以活到九十歲,這是上限,能否活到在于自己。你明明可以活到九十,卻偏偏投井死了,那并不是天地注定的,只是你自己的選擇。

占卜毫無意義,假使天地注定了一切,占卜就可以改變天地已經注定的事,那么又怎么能說天地注定了一切呢?

你從出生開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你不會再有來生。

推薦本章到:


上一章  |  從酋長到球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