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酋長到球長第二章 農業變革(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從酋長到球長 >>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章 農業變革(一)

第二章 農業變革(一)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29日  作者:茅屋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茅屋秋雨 | 從酋長到球長 


二月,草河融化。

船只開始穿行,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人乘坐著船只前往遙遠的榆城,既有夏城人,也有其余城邑的人,每一天都絡繹不絕,整個草河好像活過來一樣。

草河融化的時候,榆城附近的柳枝已經開花,蜜蜂開始采集花粉為整個夏天的幼蟲提供食物。

蜜蜂尚且如此,人自然也要忙碌起來,還有最多一個月就要春耕,其余城邑的牛、夏城的馬、木工司的木犁、冶煉司的犁鏵鋤鏟開始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各個農莊。

挖了一個冬天水渠的夏城國人再也扛不住了,尤其是在曼轅在榆城公開認錯后,攻守同盟宣告瓦解,每個人都準備好了自己農莊的建設計劃,紛紛送到了陳健手中。

計劃統計司也規定了今年農莊的定額產出,作為秋季的賞罰標準。

很快有農莊的人提出了意見,建議每個人耕種一片土地,除了定額要繳納的之外,剩余的都是自己的以促進那些農莊人的積極性。

鑒于牛馬不夠的情況,可以學夏城的辦法,七八人一組共同耕種,而不要才去如同榆城作坊一樣的手段集體勞作。

對于這個提議,陳健暫時擱置了。不是說這個提議不好,而是這個提議現在不是時機。

法理上土地是歸夏城共產的,那些農莊中勞作的人不是夏城人,暫時沒有爭取到夏城人的身份。

如今土地私有還沒有深入人心理所當然,而超前出現的作坊讓原本不相干的問題聯系到了一起。

倘若土地的產出是可以歸私人所有的,那么作坊的產出為什么不能歸每個勞作的人所有?土地是生產資料,那么作坊就不是嗎?

在土地私有制深入人心之前,沒有那么多天經地義的時候,作坊群的人肯定會思索這里面的問題,如今還不是時機。

夏城可以那么做,因為之前陳健為了打碎氏族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夏城的土地當然是夏城國人所有,這也可以說得通。可在這里暫時卻沒辦法實行,否則之后的很多事他自己都講不明白道理,名不正言不順。

倘若那些農莊的人已經自己爭取到了夏城國人的身份,這種制度是很好的可以推行的,計劃統計司下發任務,以十幾個人小團體的方式承包任務,同時又保持農莊的集體性,以便于興修水利,單獨的家庭是無法應對水旱災害的,也意味著農人不可能將手中的有限資本集中起來辦大事,注定了一輩子貧困——哪怕最簡單的釀酒作坊,一個農人很難辦起來,但是一旦將來農莊變城邑公產為集體所有,那么就很容易在集體的力量下準備充足的資本。

況且他的真正目的是一群不以氏族為紐帶但卻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同作坊工一樣集體協作有紀律性的人,而非僅僅是為了那些產出。

之所有將他們分配道農莊除了要自給自足外,更重要的是榆城的市場不足以容納這么多的作坊工,只能扔到農莊以等到市場開拓后將他們直接調到作坊上。

思索了兩天,確定這個辦法在作坊工和農莊聯合最終反抗取得國人身份之前不去實行,他還需要這些人幫助自己給那些既得利益者施壓,如今只能先苦后甜。

二月中旬,從夏城來的第一批封地主和里司之類的人來到了榆城,陳健陪著他們參觀了兩天,隨后連通一批新式農具一同運送到了曼轅所在的農莊中。

除了國人見過的犁鏵鋤頭之外,還有一樣他們沒見過的工具,陳健稱之為耬車,也就是原始的播種機。

做出這東西難度不大,甚至可以說毫無難度,沒有絲毫的機械傳動,全靠重力和慣性。

種子裝在木斗中,木斗的背面是一個小斗,小斗下部是三個下種口。

下種口的前面是三個很小的犁鏵,用于破開壟頂,種子從下種口落下,既保證了一條直線,又能保證種子的深度,以免太干燥影響發芽。

而整個工具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控制種子從輸種管中下落的數量,所以肯定不能直接在大斗的下面挖三個洞,那樣的話種的比收的還多。這就需要后面的小斗和輸種管,通過一根繩子拉動大斗,大斗的背面有個小孔,大斗稍微一搖動,種子就會從小孔中悠出來一些進入小斗,再從輸種管中落到土地中。

只要人掌握了搖擺的節奏,就可以保證完美的耕種。前世在機械條播機普及之前,中原土地上大部分還是用耬車這種沒有一塊鐵的工具,一個技術水平很高的短工可以利用手的操作,讓一畝地的種子用量從十斤到四十斤不等,這取決于地主對待短工的態度,而對雇工來說只是手一抖的事。

所以形成了一種耕種時節吃肉吃白面的雇工習俗——不是出于善良,而是一種雙贏的智慧,反之就是互相傷害。

當然,即便技術再差,陳健估計也比用手播種要強,而且會節省很多種子。

用手播種,需要一個人在前面用鋤頭挖坑,后面一個人背著個袋子彎腰撒種,順便用腳把種子埋上。算起來一頭牛拉著耬車一天能干的活,需要兩個人忙十天左右。

陳健的想法是先在一個農莊推廣,然后一年后將學會了使用這種工具的人打散,分散到其余農莊,互相學習,這樣是最快的推廣方式。

至于說夏城的國人,那自然是要他們學會回到夏城傳播的,技術傳播是有延后性的,這些人陳健準備留他們在這里直到秋天。

等他們學會了各種新式農具的使用后,可以將封地的半奴隸制度變為地租制度,而隨著貨幣化的進行,這些地租又可以集中起來建造新的作坊,用新工具解放的人手參與到非土地之外的事情當中。

如今榆城作坊的木工司所能制作的耬車在今年只能供最多兩個農莊使用,陳健打算將這件事以公產技術入股、老國人以私產和奴隸參與的形式將這一行分擔出去,讓他們別把眼睛都盯在土地和奴隸上。

而夏城的公產作坊群則主要負責生產上游和高端產品,耬車必須要有犁鏵配合才能使用,在沒有開墾的土地上毫無價值,而耬車仿造簡單暫時可以獲利,一年后利潤已經不足以讓陳健花那么大的心思。

夏城的這些老國人不知道陳健的計劃,但是他們對于土地并不陌生。土地已經融化,犁鏵的操作用不到陳健,木犁和鐵犁一脈相承,族人早有站出來的主動牽牛扶犁,沿著早已畫出的直線開始了初春的第一次開墾。

鐵制的犁鏵如同切豆腐一樣破開了土地,比起木犁自然是要強得多,而且如今的耕牛鼻子上多出了一個熟鐵的環,即便再執拗,繩子一拉鼻環吃痛,只好收起了脾氣向前。

馬鼻子上不能穿鼻環,但是嚼頭是一樣的功效,使勁一拉馬兒的舌頭就會被勒住,認它性子再烈也會乖乖站好。

圍觀的一群人嗅著空氣中的泥土味,嘖嘖稱贊道:“這可比木犁又快了一些,只要是平地我看都可以開出來。”

陳健在后面套好了耬車,笑道:“不止呢,你們看看這個。”

他雖然知道原理,不過手上并沒有準兒,一開始的時候不是晃動的慢了就是快了,種子參差不齊。

等到嘗試了兩三畝地之后,逐漸找到了感覺,右手輕輕一搖晃,種子從小孔中滾到小斗中,再從輸種管中滑落到前面的小犁鏵趟出的小溝中。

因為一次可以播種三行,而犁鏵每次只能起一條,即便陳健不算熟練,可速度卻比一牛一馬兩個犁鏵的速度更快,很快就跟了上去。

后面的人瞪大了眼睛,交頭接耳道:“乖乖,這么下去一天一人一牛一耬車,不是要種百十畝地?”

“是啊,而且比漫天撒籽更快,最關鍵的是漫天撒籽沒辦法除草,這東西卻是成壟成行的。”

“嘿,我那封地里如今還有六百多人,這要是有了這東西,哈……過不了幾年,我不是要有十幾萬畝的土地?當初姬夏說讓咱們用封地代替夏城公產土地做賞賜的時候,還有人不愿意,如今看來姬夏早就想到了這辦法。”

十幾萬畝土地的數目讓人咂舌,原本靠著木頭石頭挖坑的時候,傾夏城所有的勞力和奴隸,兩年才開墾了那么一點土地,如今卻只需要幾百人。

談笑間陳健又折回來,擦了擦汗道:“誰去試試?”

不少人躍躍欲試,眾人又拿出很久前的抽簽的辦法,想到當年一起勞作的場景,忍不住又笑了一陣。

兩個人在前面嘗試的時候,陳健和眾人坐在地頭一起喝了點水,隨口說道:“我這邊有個好活,但是缺人手。你們幾個牽個頭,湊些錢貝,湊些人手,賺一筆。公產出技術,出幾個熟練工,你們出人,出錢貝。五五分,你們的五分再十抽一的稅。”

“之所以公產不做,不是說不賺,而是公產看不上這點利潤,有限的人和財力要用的更賺的地方。不過再不賺,也比種地要強。一個人一則是拿不出那么多,二則是這種好事,當然要大家一起賺才好。”...看書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時間找到本站哦。

本書來自/book/html/35/35436/index.html


上一章  |  從酋長到球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