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酋長到球長第十四章 情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從酋長到球長 >>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 情勢

第十四章 情勢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1日  作者:茅屋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茅屋秋雨 | 從酋長到球長 
正文

熱門推薦:

“大約,這就是蓋棺定論后評定一個人歷史功績的感覺吧……假如有一天,我也會被人別人評價,而這評價我或許還能聽到,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同樣的一件事,在死后的評價是以時代的三觀為依據?還是拋卻三觀純粹地以歷史進程的推動來評判呢?歷史是純粹的,但評價是有價值觀取向的……”

懷古后并未傷今,陳健想到的只是自己死后的評價,這關系到下一世自己的身份。

獨自一人站在山頂,遠眺著已經看不到尸骨血跡的戰場,久久不語,直到天逐漸黑了,才嘆了口氣,原本微微猶豫的心也終于堅定下來……自己有理想,前世的理想,堅持下去,不要被屁股迷惑了本心就是。

只是時間太過漫長,經歷的時代或會很多,記憶承載著一個人的情感,自己真的能夠做一個既能欣賞路途風景、又不忘目的地的人嗎?孤獨地為著理想前行,至少也要千年時間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與時代,真的可以堅守初心嗎?

夕陽下,很多人看到陳健伸出了自己的手,這雙老動過用來開天辟地的手,沒有仰天長嘯也沒有雙手敬天,只是喃喃地說了幾句,握緊了雙拳,哼唱起一曲古怪的歌,隱隱傳來的曲調讓人在寒風中熱血奔涌。

深秋初冬的風吹散了陳健的話,沒有人聽到他說了什么,即便從山上下來后也沒有多少不同。

山頂的他和自己說的話與唱的歌終于成了一個謎,人們猜測著卻猜不到,只看到陳健騎著馬離開的背影,跟在后面卻沒人敢問。

離開了泉谷,一切如常,路上陳健繼續應付著善良清新的月玫,但語氣中終于多出了些疲憊,月玫只當他是遠行累了,并未多想。

初冬的第一場雪還沒有落下,可呼出的哈氣已經帶出了白色的霧,尤其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的時候,遠遠地就能看到白色的霧氣升騰。

這樣升騰的霧氣越靠近粟城便越多,當陳健終于看到粟城的時候,笑著捶了捶已經凍的麻木的腿,上面披著紅魚裁剪的皮子,可還是經不住寒冬。

揚起頭,看著高大的城墻和城墻下夯實的黃土石頭,對比下來夏城那不足兩米高的城墻就像個孩子的玩具。

城邑的外圈照舊是一片壕溝,通往四周的小路上不斷有人來往,用扁擔挑著成捆的柴草或是糧食進進出出。

在陳健等人出現后,很多人停下來圍觀著這些不曾見過的馬匹,奇怪于這些驢子為什么這么大。

或是因為知道各個城邑的首領要來聚會的事,粟城的人保持著一個大城邑應有的氣度,并未有太多的指點,對首領和客人有著相應的尊重。

“終于到了,粟城果然很大,怨不得幾十年前就是大河兩岸數一數二的城邑,遠不是夏城能比的。”

陳健揚著馬鞭遙指城頭,粟禾笑道:“夏城雖暫時還小,可將來終會變大的。不說別的,便是我從夏城學到的樺皮船已經被粟城的人傳遍了,都說能想出這樣辦法的城邑一定會是個很大的城邑。”

陳健沒想到在普通民眾中造成最大影響的不是車輪而是樹皮船,微微詫異。

粟禾猜到了陳健的心思,道:“車輪昂貴,又不是常人能夠做出的。樹皮船簡單方便,可以捕魚撒網不說,這里每家每戶都需要一艘船。附近便是大河,夏天常會有洪水,以往都是木板,遠不如樹皮船方便。每家都拔了許多的樹皮,提前做好了船放在屋子中,一旦發水,便要逃離。”

“看來大河兩岸的氏族苦于水旱久矣啊。”

“是啊,可又舍不得離開。雖然有洪水,可水一過,遍地淤泥,撒上種子當得上其余氏族三五年的產量,便是和夏城的壟作也相差不多。這大河便是媽,這溢出的水便是奶汁啊。當真是又愛又恨,恨的時候歌謠中句句咒罵天地河神,可縱然咒罵卻又不允許別的氏族說一句不好。”

粟禾微閉著眼睛,似乎在聽還有很遠距離的奔騰的河水,陶醉其中,許久才道:“姬夏,這一次首領邀你,除了盟誓之外,還希望你能看看大河的水勢……不求能夠如夏渠一般水旱由人,但求不再有洪水便好。”

他嘆了口氣又道:“雖然洪水之后的淤泥產量極高,但是數年一次卻也承受不住。如今我將在夏城的見聞說出,眾人都知道了夏城的壟作之法,誰也不愿年年乘木頭躲避洪水了。”

陳健搖頭道:“不是我不幫,只是大河遠非草河能比,寬大無比波浪翻騰,粟城雖大人口也多,卻也未必能夠制得住這河水。”

“是啊,早在我回來之后,首領聽聞了我在夏城的見聞,已經和附近的幾個氏族商量過了。苦于水旱久矣的難道只是粟城嗎?只是……只是很多首領只是聽聞不曾親見,很難相信……”

粟禾有些意興闌珊,陳健也沒有信誓旦旦,這里面的事情很復雜,不只是這么簡單,他不可能直接答應下來,只能看看情況再說。

進入粟城后,粟城的首領便帶著人前來迎接,已經到來的二十多位首領早已聽聞了陳健的名字,好奇中也帶著幾分贊許。

氏族首領還在陸續前來,娥鉞、衛河等人也已經到來,與隨陳健同行的月玫的族人住的很近,幾天都是宴會,首領之間互相商量著大事或是追憶幾十年前的時光。

這種時候陳健是尷尬的,因為夏城是從蠻荒中忽然走出來的,遠沒有這樣的歷史底蘊。

娥鉞數九等人的父母和其余氏族首領的父母要么是相識,要么向上數幾代都是姊妹兄弟,彼此間根須相連,偶爾還有幾十年未見的親人。

夏城人則被這些首領們無意中孤立了起來,不是故意的,但實在和陳健沒什么親緣,要不是因為夏城的種種發明,陳健覺得自己已經被眾人遺忘了。

這是陳健早已預料的結果,夏城人第一次有了一種疏離寂寞的感覺,聽著一群人數著親緣關系說起幾十年前的舊事,夏城人也只好暗暗后悔幾十年前自己的氏族沒有在大河兩岸,否則今天一定精彩。

各種各樣的語調在粟城中交談著,因為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因素,雖然語言近乎相似,但是語調卻大不相同。大河南岸因為氣候濕潤,聲音不會因為寒冷和干燥而畸變,因此語調更為細膩詞匯變化也更多;向北七八百里之外的氏族則因為氣候干燥等因素,語調很濃重的鼻音和閉口音,一些詞匯的平翹舌分的不是很清楚,但易于在寒冷干燥的天氣中聽懂。

不管怎么變化,語言的內在本質卻是相似的,這一點讓陳健很高興,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基礎,但也需要英雄人物的努力。

譬如前世,既有相同語言基礎之下的統一,也有相同語言基礎下的分裂。陜、粵、魯、豫成為了省內方言;瑞士、荷蘭、德語這些同根同源的東西則單獨成為了幾種語言和民族,也造就了東西方在西方獨霸話語權之前的民族概念并不相同……陜西人沒有成為秦族,山東人也沒有成為齊族,沒有來得及形成想象的共同體便合而為一,不得不說這是大幸,祖龍之功堪比日月。

近似的語言和曾經暫時存在過的氏族聯盟讓陳健對這個族群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借著可以溝通的語言,陳健了解了一下整個文化圈的大致。

草河是整個文化圈已知的最西北端的大河支流,從草河到粟城大約有一千四五百里的距離。

大河向北還有七八百里的范圍遍布著同文化圈的城邑和村落,因為有羊皮筏子和木頭等工具,南岸也有不少的氏族,但是范圍并不大,控制著四百里左右的距離,與更南方的氏族有了一定的交流,具體表現就是稻米的出現和粟禾的名字。

粟城向東六百里左右就是所謂的東夷,語言相近但又有不同,原始宗教和崇拜也不太一樣,可也無非就是三足陶鍋和四足陶鬲的區別。

整個氏族文化圈的范圍大約是一個長約一千八百里,寬九百里的長條范圍,大部分在大河或是支流的兩岸,換算成前世單位大約是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約是兩個省的大小。

數百個氏族和近百個城邑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發展也各不相同,既有國家雛形的小城邦,也有還處在刀耕火種甚至茹毛飲血的小氏族,這種發展的不均衡很正常,前世即便解放后仍然還有母系氏族公社和刀耕火種的族群在大山中。

陶器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而且有些氏族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原始交換因為有剩余糧食的原因開始盛行,不過整體來看沒有貨幣出現。

農作物以粟米、水稻、大豆、大黃米、麻子為主,出現的普遍飼養的動物有牛、羊、豬、狗、鵝等,貓還在半馴化狀態,以糧倉中的老鼠和人形成一種共生關系。

這些農作物的普遍畝產在百斤之下,大約還是種一收三四的地步,但是因為地廣人稀和燒荒、淤泥等,偶爾也會有大豐收保證畜牧業的發展。

食物以烤、煮、熬粥為主,釀酒技術逐漸成熟,并且出現了醋、醬等發酵食物,肉醬還是十分高端有檔次的食物。

在這之前,習慣與崇拜的爭端大約已經進行過數次:因為動物的血液往往會有寄生蟲和病菌,所以很多氏族在之前是不吃動物的血,并且當作一種知識流傳下來,再變為一種神話和禁忌。

隨著陶器蒸煮的普遍應用,這種禁忌已經被打破,并且許多原本不能食用的內臟等在宗教禁忌出現之前就走上了餐桌。

粟米酒的釀造也形成了規模,用的是曲子轉糖法而不是生芽轉糖法,在這個時代酒還是一種重要的祭品和奢侈品。

蔬菜以葫蘆、芥菜、蘿卜、白菜多見,沒有炒的烹飪方法,大部分是和肉類或是油脂熬煮。

人工壓榨植物油并未出現,但是有的人卻已經開始利用熬煮粟米粥上的一層油皮煮菜,一些油料作物也被用來在饑餓的時候充饑,甚至有人食用有毒的蓖麻籽。

食物的豐富程度側面證明了穿衣、禮儀等事物的必然出現。

各個氏族的衣衫服飾基本統一,有神靈崇拜和哲學概念的特殊含義,富庶人家和血脈貴族以絲綢為衣衫,絲織品的織造水平已經不低。

普通人以一種纖維樹皮織布,也基本掌握了漚掉膠質清理麻纖維的辦法,但是并沒有棉花出現。

柞蠶、桑蠶的馴養基本完成,并且認識到蛾子與蠶蟲的關系,不少城邑有專門教女人養蠶的官員。

大部分城邑因為私有制的出現,在權利交接上有了世襲雛形的出現:名義上仍然是眾人推選,但首領的子嗣卻因為土地、奴隸、人脈等的繼承而擁有更高的幾率被選為首領。

小部分城邑仍然有氏族村社的殘余,土地眾人耕種或是每隔三五年重新按人口分配土地,首領掌握分配權,不斷通過分配權來積累財富。

青銅還沒有普遍使用,但有些強大的氏族已經掌握了青銅熔鑄的辦法,甚至出現了一些金屬器皿,但是使用效率不高。

奴隸制度還沒有成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但奴隸卻保證了大部分城邑的公產土地的勞作。

城邑內的族人是天然的士兵,擁有很高的政治權利,并且首領不能專斷大事需要征求族人的意見,這是權利義務統一的一種體現。

石器的使用已經達到了巔峰,鉆孔、打磨等技術各個氏族也全都掌握,甚至可以加工硬度極高的玉石。

陶器的燒制過程中快輪和慢輪都已普遍,窯溫的掌握也基本合格,燒制出的陶器殘次率降低,尤其是以娥城的黑陶和月邑的釉陶最為知名。

家庭奴隸與公產奴隸共存,土地私有出現,但女人還沒有徹底喪失地位,借著舊時代思想的殘余,女人的地位基本和男人相似,并且擁有自主擇偶權,因為思想總是落后相應的時代數百年。

因為女性生育的因素,生育女神的崇拜風俗仍然存在,并且與其余神話融合,但主祭的祭司大部分從女性變為了男性,神權政治濃厚的氛圍在很多城邑存在。

各個城邑氏族也都掌握了漏壺計時等手段,掌握了一年四季之分,太陽歷和月亮歷并存,而且開始為天上的星辰命名。

原始的詩歌大量出現,從英雄史詩到生產勞動,不同的詩歌用唱的形式在眾人間流傳,開始出現了最原始的韻律美,這是自然的發展方向。

衣食住行和文化息息相關,吃飽了才有閑功夫去琢磨其余的問題,戰爭也因為有剩余產品和奴隸的原因開始獲利。

粟城向東的七八個城邑與粟城結盟,幾年前粟城擊敗了東夷人的入侵,成為了附近一帶的霸主,武力昌盛。

因為二十年前的殘余和底蘊,加之掌握了青銅熔鑄、鹽池等,粟城在這一代無可匹敵,放眼整個文化圈也是極大的城邑。

粟城向東的東夷人占據著沿海一代,戰爭之外也有氏族交流,海貝等事物在粟城可以見到,相距大海約有不到千里的距離。

除了強大的粟城外,還有三五個城邑十分強大,并且擁有僅次于粟城的人口和武力,青壯人口全部動員的士兵數量都在六千以上,整個城邑不算奴隸也有近兩萬的人口。

因為強大的氏族和城邑不少,反而削弱了整個文化圈的力量,東夷諸部已經開始聯合,在寬大千里的范圍內不斷爭戰、媾和、掠奪人口奴隸。

大河南岸的非文化圈氏族并不強大,但再向前還有一個種植稻米的文化圈,實力不小但因為有一片寬大的緩沖區,兩個族群間還沒有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向西有西戎人,學會了種植粟米后逐漸強大和堅韌,不再是一觸即潰不能持久的原始部族,衛城向南還有數百里的范圍都是西戎人所控制的。

不算夏城附近因為一些原因出現的異種族,大河向北并沒有太強大的敵人,所謂的北狄和夏城所見的草原部族并不相同。

因為氣候寒冷,在生產力極度脆弱和金屬不曾大規模使用的緣故,北狄部族好斗悍勇,但是生產力較為落后,很難統一也不太可能聯合在一起,威脅不大,反而成了極好的狩獵場和奴隸捕捉地。

算起來最具威脅的就是東夷人,靠海的物產、鹽、同緯度的適合耕種的氣候、文化和技術水平的相近、英雄人物的出現……種種這些,都決定了他們和西戎人不同,西戎人暫時只能形成松散聯盟,難以凝聚出文化族群。

也正是這個威脅,導致了粟城霸權的出現,幾個在最前沿的城邑只有兩個合選擇:要么遷走遠離東夷部族,要么團結在大城邑的周圍抱團取暖。這些部族是最渴望氏族聯盟出現的。

而水患等因素,也導致了大河沿岸許多部族渴望氏族聯盟出現,他們需要共同來對付水患,而不是上下游之間脫節。

這樣一來,兩個最大的威脅影響了小半數的氏族和城邑,共同需求的巨大力量難以阻擋。

強大的渴望權利,弱小的渴望安全,不弱不強又沒有蠻夷水患安全的,擔心氏族聯盟的出現自己不去成為祭品。

借著粟城擊敗了東夷人的聲勢,一場氏族聚會在相隔二十年后重新開始。(未完待續。)

完結推薦:


上一章  |  從酋長到球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