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宏圖第147章 工業初步(第一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鐵血宏圖 >>鐵血宏圖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7章 工業初步(第一更)

第147章 工業初步(第一更)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0日  作者:無語的命運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無語的命運 | 鐵血宏圖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幾乎是在悄無聲息中,一座近代化的工廠便“聳立”于武昌城內,當然,這并不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工廠,而是一座混雜著原始與現代的作坊。風云小說閱讀網

說其原始是因為,這里聳立著兩座傳統的舊式化鐵爐,充斥著一群傳統工匠,他們在這里鑄造著火炮、炮彈,而且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鑄造,而說其現代,則是因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這里安裝上了幾十臺近代化的機器。也正是這些從上海、香港購進的二手的,甚至采用人力的機器使得這工坊變成了工廠。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工業的初步!

來到一臺手搖機器面前,朱宜鋒看著隨著工人搖動機器的曲柄,尺長的鉛條不斷的變短,同時一個個鉛丸依次搖出。

“大人,這是生產彈丸的機器,其生產的彈丸既可用于的步槍,也可用于霰彈或者榴霰彈……”

其實根本不需要溫克解釋,朱宜鋒也知道這是在制造什么,先前這里制造彈丸完全采用人工——用最原始的彈鉗鑄造,而現在終于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這些鉛條,都是工廠自行鑄造的,鉛錫按照2:1的比例熔合,然后鑄造成兩英尺長的鉛條,再經機器擠壓制成彈丸,完成這一步后,再倒入轉鼓中混入與稻糠一同進行拋光,最后一步就是彈丸浸蠟……”

作為一名工程師,對于彈丸的生產,溫克并不陌生,實際上無論是彈丸的制造,亦或是火槍的生產,本質上并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比生產許多機器更為簡單,就像這臺機器,實際上正是由他利用現有的設備改制的。

“這臺機器每分鐘可以制造多少彈丸?為什么使用人力?如果用蒸氣機的話,產量不是更高嗎?”

“每分鐘6570發,只要原料充足,他可以日夜不停的生產,當然,如果換成蒸氣機帶動,產量至少可以增加三倍,但是相應的模具的溫度就會在不斷的升高,最終導致彈丸無法成形,所以即便是在英國,彈丸的生產,也是用類似的機器,以人力機器搖動生產。”

作為武器生產的外行,朱宜鋒當然沒有再去問什么,而只是看了一眼那個機器,又詢問道。

“我要的線膛機制造好了嗎?”

線膛機,這才是朱宜鋒所關心的,相比于其它的機器,他更關心線膛機,畢竟現在義軍可是裝備著近三萬支老式的滑膛槍,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他則憑著記憶,“設計”了米尼彈。

“是的,大都督!請你到這邊來。”

在溫克的引領下,朱宜鋒來到了另一個房間,這是房間中一字擺放著四臺機器,四個人正在那里不斷的借助曲柄轉動木輪,而隨著木輪的轉動,曲桿不斷的前伸后拉,在臥式的機器上一根圓木隨之前伸后拉。

“這就是膛線機?”

睜大眼睛,朱宜鋒瞧著那幾乎全是用木材制成的“機器”,這未免也太簡單了!

僅僅只是幾塊“木頭”。

“是的,實際上幾百年前,在北美人們就用與之類似的愛荷華式膛線機拉制膛線,因為推拉費時費力,后來就有工程師為其安裝了轉輪,轉輪帶動連桿,在曲柄連桿的帶動下棘齒木桿的不停的推拉,從而提高了工效,不過現在,這種生產方式似乎被正在被更為先進的技術所取代,在美國好像有一種更為高效的機器,它可以為步槍提供統一規范的膛線……”

福蘭克林于一旁提醒道,去年年底剛剛從離開英國的他,比溫克、漢克斯更了解時下的技術,當然也非常清楚,滑膛改線膛的生產困難。

“實際上,這種膛線機需要經過嚴格的控制才能夠提供規范統一的膛線,閣下,比如需要嚴格的記錄每根膛線拉了多下,像現在每根膛線需要拉上600刀才能成形,這意味著,每根槍管的膛線制造最快也需要30分鐘……而采用新型的線膛機,只需要十分鐘,既可制造出一根合格的槍管。”

福蘭克林之所以了解這些,是他從機器雜志上看到的報道,實際上早在兩年前,英國就開始將滑膛步槍刻上幾條膛線,但是給火槍刻上規范統一的膛線并不簡單,工人既無法適應新的工作條件,也忍受不了監督人員越發苛刻的加工要求,結果導致軍工廠罷工頻繁,也正因如此,在機器雜志上才會刊載出美國發明的新型機器。

“非但美國的線膛機器拉制的膛線是極為標準的統一規格的膛線,甚至就連同他們生產的武器的每一個零件,都是可以互換的,就像美國人生產柯爾特手槍一樣,在倫敦買一支,拿到亞洲,如果損毀了,可以同另一支損毀的同型號手槍互換零件……”

標準化!

福蘭克林的話讓朱宜鋒立即想到了這個詞,想到了在課本上學習過內容,想到了常常被稱為“美國制造體系之父”的懷特尼。他于1798年向美國政府提出了一項兩年內生產一萬支步槍的建議,不過這一計劃11年后才完成,而之所以用11年才完成。他按照槍支零件的尺寸設計出一套專門器械和流程,讓一般工人通過使用它們分工生產不同的零件。用這種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零件尺寸及公差一致,任何零件皆能適用于任意一把同型號的步槍,只要將它們組裝起來便可成為一支完整的步槍。

也正是以此為開端,奠定了美國的制造體系——以標準化為核心的制造體系,而美國制造體系在國外惟一重要的應用也是在軍火生產方面。似乎也就是在今年,英國政府采用美國機器建立了英菲爾德兵工廠,美國的裝備還被用于普魯士和法國。美國制造體系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為了支付最初建立這種新體系所需的廠房和設備,政府的合同是必要的。但是,美國的特別之處在于把這種體系應用到了沒有政府資助的其他產業領域之中。這一方面是由于技術工人缺乏,另一方面是沒有歐洲那種根深蒂固的手工藝傳統。柯爾特在與英國工程師討論時說:“未受教育的工人最適于新的批量生產的方式,因為他沒有傳統的包袱。”

而這恰恰也正是自己所面對的問題——技術工人缺乏!

福蘭克林的提醒讓朱宜鋒立即意識到,自己忽視了什么,作為一個擁有超越這個世界一百多年記憶的人,居然會忽視這個堪稱革命性的“技術變革”,實在是不可原諒,不過還好,現在準備還不晚。

“之林,我們在美國那邊有什么關系嗎?”

轉臉看著習之墨,朱宜鋒有些激動的開口詢問道。

“如果有聯系的話,看看能不能聯系美國的機器制造商,為我們設計一座軍工廠,引進美國的機器和制造方法,制造武器,當然,將來還可以引進他們的制造方法制造機器設備……”

標準化!

這不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嗎?

人們往往只看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帶進了“電氣時代”,但是他們顯然忽視了一點,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的同時,工業制造的標準化為其鋪平了道路,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沒有工業制造的標準化,人類就不可能進入“電氣時代”。可以說是標準化奠定了這一切的基礎。

而事實上,歐洲各國現在的工廠仍然停留在“作坊階段”,如英國那樣的“工業國家”實際上仍然是一個由數以十萬計的“作坊”組成的“工業國”,而在隨后的十幾年間標準化以及隨后的科學化管理推行,使得工業大生產成為了可能。

可以說,現在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將拉開序幕的前夜,只要自己抓住機會,首先在軍工廠中適應“標準化”并且推行科學化的工廠管理、品質控制,進而以兵工廠為基礎,建立起一系列的現代化的工廠企業,這些企業從一開始便采用標準化以及科學化的管理,又何愁抓住不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大都督,這……”

習之墨詫異的看著朱宜鋒,他顯然沒有想到,福蘭克林的一句話,居然引起他這么大的反應,這真的很重要嗎?

“如果你需要的話,等回到上海之后,我會同美國人開辦的洋行聯系一下,但是,大都督,我們現在已經在花掉了一大筆錢,再從美國購買機器,恐怕……”

“錢不是問題!”

搖著頭,朱宜鋒說道。

“我會盡快恢復同太平軍那邊的貿易,實在不行的話,就把庫存的幾千槍先賣給他們,還有,咱們現要不是已經鑄炮了嗎?雖說質量不及洋炮,可勝在便宜,也可以賣給他們,這件事你要抓住去辦,爭取明年年初把機器還有技師都帶過來……”

盯著的線膛機上的槍管,他又詢問道。

“以現在,咱們的擁有的設備,可以制造滑膛槍嗎?一天可以制造多少支?”(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鐵血宏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