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仙人第四十章 茶樓初會辯儒生,東林初現有端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大明仙人 >>大明仙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章 茶樓初會辯儒生,東林初現有端倪

第四十章 茶樓初會辯儒生,東林初現有端倪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27日  作者:隨云仙人  分類: 仙俠 | 神話修真 | 隨云仙人 | 大明仙人 

“我等皆讀書人,自然家事,國事,天下事皆需關心,爾等一介商賈,四等之民,操持賤末之業,也配聽我等議論國事?”為首的讀書人還沒開口,旁邊的一位倒是首先嗤笑了起來,貌似很不屑了塵商人的身份。

“這幾個家伙嘴巴怎么這么毒?”了塵眉頭皺起,望了望幾個家伙,旋即樂了呵呵笑道:“汝父亦尚持賤末之業,也為四等之民,秀才公安敢輕視令尊?”

了塵的嘴巴也實在可以,一語即出,立刻氣的某秀才公差點跳起來,橫眉以對地望著了塵,思付著是君子動口不動手,還是打了再說。不管怎么樣,大明還是讀書人的天下,秀才和商人對簿公堂,官司還沒打,就可以先占便宜。

別人打架是行為不撿,是犯法。文人打架卻是義之所在,在所難辭。沒見到先帝爺在的時候,閣老也曾經拿著金瓜追打壽寧候么?

這也是茶樓里人來人往,而且這幾位不想丟人的緣故,要知道大明的讀書人不但嘴炮無敵,打架也是很兇猛的。當然,戰場除外!

“學生聽閣下談吐不凡,敢問可成讀過書?”明顯是首領的那個秀才按住了氣得正想打人的同伴,反而跟了塵攀談起來。

不得不說,這家伙算是這群秀才中最有心思的家伙了。能沉得住氣,胸中有溝壑,難怪這群人以他為首。但也正是這種才是最可怕的。

會咬人的狗不叫,會算計的人不說。這家伙若能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前途明顯比其他幾個人強多了。

“略微讀過幾本書”了塵答到,心里想的卻是這家伙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閣下既然讀過書,就當知國事,家事,天下事爾,我輩讀書人當效法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以兄臺如此不屑”為首的秀才一語落地,他周圍的伙伴也同時豎起了耳朵。

“非我不屑,若幾位真是言出本心,鄙人自當佩服一二,只可惜幾位皆從私利,言語實在荒唐,不得不感嘆一二罷了!”了塵不慌不忙地端起杯子,接著說道:“莫非幾位秀才公認為朝廷不該救災,莫非以為青樓楚館借大災之際,強壓價格,買賣人口,致使無數災民之家骨肉離散,良家女孩淪落風塵也是應該之舉。為奴為婢尚有脫困之日,一旦淪落風塵,世人輕賤,毀之一生。幾位把青樓老鴇比作子貢,子路是否侮辱先圣?”

“賑災之事,確乃朝廷應有之義,只是如今災情嚴重,尤未度過,現在不過水情初起之時,若朝廷太早放糧賑災,恐四周災民皆會蜂擁而至,到時候,城內存糧不足,唯恐朝廷一片愛民之心,卻釀成難下之局!災荒之年,民無所食,買子女于他人總好過易子而食!朝廷當重申教化,美其風俗,使之有知禮之心,民眾知禮儀,便不會生亂,不生亂則天下平,朝廷的確不該干涉民間之事。當知嚴政苛令,只會使得富家有畏懼之心,貧者欲求生而不得,小民何辜,百姓何辜?”

“倉稟實,而知之禮儀。要餓死的時候,知禮能當得幾碗稀粥?”了塵簡直弄不懂這些家伙的邏輯了。

或許儒家本來就沒有邏輯可言,人家講的可是微言大義!

“南京來大明陪都,南疆之首,常平倉內當有糧百萬石,縱使南方各省災民都來,當也無缺糧之危。況且災民于南京聚集,卻也減少了其他州府災民賑濟之苦,糧食不足,上有胡廣,下有江浙。江南之地,魚米之鄉,豈患無糧。國設常平之倉,不就是以應不時之需么,何以百姓受災,來南京吃不得救災之糧,附近州府的百姓不是大明的百姓?”了塵繼續說道。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朝廷賑濟太過,豈不為懶漢無賴所趁,飽食終日,不肯還鄉如之奈何?”

了塵一聽,怎么都覺得刺耳,原來原本時空的百年之后,大明高官質問陜北流寇的話,這個時候就有了啊!了塵真的是有點弄不懂儒生的腦袋里想什么了,只能答道:“洪水退去,百姓自然返鄉。若是害怕無賴懶漢,不正可以以工代賑么?何必一定要百姓賣兒賣女,骨肉離散?”

“朝廷當廣施教化,尊重士人,使百姓知禮才是王道。朝廷以政令,禁百姓之利,分明亂政。到時候,朝廷耗費,豈不又要收刮民脂民膏,徒增百姓負擔而已。何不放開政令,使兩廂得安?焉能使得他處之災,增金陵百姓負擔?”

“而今朝廷昏暗,能人賢士不得其用,若是亂命之下,豈不層層收刮,金陵百姓何辜?”

“衙門不分青紅皂白,查封如意樓,今日如意樓,明日焉知何樓,無故奪人之產,豈非暴政?”

一堆儒生簡直和了塵不是一個頻道的,雞同鴨講,卻到最后越說越大聲,引得茶樓閑客聚集,茶樓掌柜都不得不出面調解了。

爭論的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若只是不開竅還好,了塵可以送他即可開靈丹,開開腦竅。可怕就可怕在一切都只是屁股問題,明明很簡單的問題,碰到了立場,在簡單的事情也會很復雜,根本就不可能爭論明白。

人一旦屁股歪了,是說不通的。這群秀才本就是既得利益者,其中有兩個秀才的家里還是牙行青樓的幕后股東,朝廷斷了他們發財的好機會,豈能是了塵能說得通的。

不想讓茶樓為難的了塵牽著朱載墲和小丫頭的手離開了。

爭論到此為止,一群秀才以為自己贏了,得意而笑。倒是那個秀才首領臉色有點不好看,望著了塵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回去的路上,朱載墲很是奇怪地問道:“師公,他們為什么要和你吵。”

了塵笑道:“不為什么,你家師公只是好奇江南的讀書人出了什么問題而已”

“出問題?”小太子朱載墲歪著腦袋有點想不明白。

“腦袋有問題,不然怎么會認為讓災民買兒買女士為了災民好!”小丫頭到底年紀大一點,事情也看得更明白。只是說到底也不過五六歲的樣子,這般的聰慧就就真的有點妖孽了啊!

千萬不要再是一個武曌才好啊!

了塵笑著摸了摸小丫頭的腦袋道:“還是你聰明!”

其實了塵完全明白,不是那群讀書人看不清是非,也不是那群人腦袋真的有問題,而是利益在作怪而已。

幾十年后,一個書院會名滿天下,幾十年后,一群江南的讀書人會也如今天這般,睜著眼睛說瞎話,在一片義正辭嚴中,將百姓丟入水火,把大明推入深淵。

朱厚照估計看不到了,但現在牽著自己手的小家伙肯定能有幸和這個由群體意識組成的怪物見見面的。希望小家伙能清醒一點,若真的信了他們,讓眾正盈朝,恐怕誰都擋不住大明滅亡了啊!

接下來的日子里,隨著金陵已經開倉放糧的消息的越傳越遠,附近受災的百姓果然蜂擁而來,黑壓壓地一片,在南京城外駐扎了下來。

今年長江的洪水有點大,而且大雨下的頻繁,既使得沒有潰堤的地方也是嚴重的內澇,種植桑麻的還好,種植水稻的百姓卻已經是欲哭無淚了。眼看著收獲全都泡進了水里,便只能舉家向著金陵或者別的地方逃荒。

隨著稻米的歉收,和南京常平倉內的糧食如水般的填進了災民的肚子里,南京的糧價開始了第一輪瘋漲。

了塵也趁者這個機會帶著小太子朱載墲城里城外的亂轉,去災民那里聽聽災民的哭訴,去市民那里聽聽他們關于生計艱難的抱怨。

水旱之災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場痛苦的經歷。但也同時會讓很多人發大財。

比如糧店!比如地主!

災難越大,糧價越高。糧店也就賺得更多。

糧價越高,土地的價格反而越低,這無疑是讓權貴之家,豪紳富商們兼并土地的好機會!

災民百姓們當然知道賣田賣地無異于飲鴆止渴,但眼看著發財的機會,那些肉食者豈能罷休?

當救災災民開始越聚越多的時候,一封金陵鎮守太監府的私信被送到了了塵的府上。

南京要停止放糧了!

原因卻是南京的常平倉發生了重大弊案,原本存在糧倉內的百萬石存糧就然不足一半之數,而且前段時間,因為糧價飛漲,南京市民怨氣沖天,于是官府決定平抑糧價,放出了大量的糧食。結果糧食一入市場便不翼而飛,無論糧倉里放出多少糧食,總會被第一時間被一掃而空。

鎮守太監如今已經被嚇到了。

雖然提前開倉放糧是了塵的建議,然而命令卻是他下的啊!

鎮守太監當然知道其中的貓膩,糧食肯定是被大戶人家敞開收購了。鎮守太監府不是沒有下命令徹查過,卻了無音訊,連是誰收購了市面的糧食都查不出來。

鎮守太監去質問應天巡撫衙門,去質問南京按察使司,去質問大大小小的官府,無一不是一推二五六,連廠衛都已經靠不住了,查了好幾天,什么都沒查出來。

時近八月,洪水已經退去,災民們卻沒有散開。因為夏糧已經絕收,官府如果不能提供種子和半年的糧食,災民是沒辦法回到家鄉重建家園的。然而,災民們不知道的是,常平倉卻已經快要擔負不起了,最要命的是軍糧撥付和漕糧起運的日子快要來了。一旦短了丘八大爺們的糧餉,可是天王老子也要分分鐘兵變給你看的。而若是耽誤了漕糧北運的事情,誰擔待得起?

鎮守太監已經快要急的上吊了,一方面要拼命地遮掩此事,一方面開始尋求補救之法。鎮守太監表面不敢埋怨了塵,卻心里不知道埋怨了塵多少回了。

“走!小家伙,師公今天帶你去看一場好戲,讓你知道知道你們家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樣的”了塵對著小太子朱載墲說完,就拉著小家伙的手準備出門了。

大門外早有馬車在等候,了塵一手抱著朱載墲就上了馬車,知道馬車開動以后,朱載墲才忍不住地問道:“師公,我們去哪?”

“去衙門看一場好戲,里面全都是大明最好的戲子,你要仔細地看,然后回來我再告訴你他們演的是什么?”了塵答道。

“看戲?為什么去衙門?為什么不帶妹妹一起去看?“朱載墲問道。

”她比你大,要叫姐姐知道嗎?因為她是女孩子,而且不姓朱。這場戲是師公帶著你去看的,只有你看見了,才知道以后怎么替你父皇分憂,等你父皇百年之后,你該如何治國?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了塵說道。

“他們是敵人嗎?為什么說百戰百勝?“朱載墲不解地問道。

“算是吧!他們既是你將來的敵人,也是你的子民,你只有知道他們是什么樣子的人,以后才能懂得如何去看他們的表演,如何去駕馭他們,懂嗎?”了塵耐心地解釋道。

“不懂!”朱載墲搖著腦袋道。

“是啊!你還太小了。但你以后會懂得。反正這樣的事情,大明年年都在上演,多看幾次,等你長大了才不會奇怪”了塵摸了摸朱載墲的腦袋感嘆道。

大明商稅剛開始的時候是三十稅一,可是到了后來,商稅基本上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大明從成祖之后就是沒有商稅的。但朝廷是不收商稅了,但耐不住地方官員的各種攤派啊!反正朝廷官府一有事情,想的首先就是攤派,而相對比較富裕的四等之民——商戶當然就首當其沖。

千里為官只為財,官府的攤派一年比一年重,一次比一次狠。正正經經老實經營的商人是沒辦法在這樣的條件下經營下去的。。

于是各種官商勾結,暗股分紅,或者干脆就是官員自己的家人,仆人,族人在經營商業。而有錢了的商人也開始大興族學,資助讀書人,培養自己的代理人。

商人給錢資助讀書人考取功名,讀書人做了官之后或是為了報恩,或是為了利益,也會主動庇護商人,在朝廷為商人代言。如此之下,朝廷再想向商人收到錢才有鬼了呢!

了塵如今帶著朱載墲就是去應天巡撫衙門。

天發大災,災民流離失所,朝廷經費困難,商人和士紳是最有錢的,理當報效。這是應有之義,也是向上向下交代的必要之舉。

只是募捐真的那么容易嗎?能被巡撫衙門點名的有幾家不是背后站著權貴,有幾家不是家中有在朝官員的,況且這場募捐到了最后能募道多少款項,能買到多少糧食,用到災民頭上的能有多少,大家誰不是心里頭透著亮的?

南京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馬車搖搖晃晃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就到了目的地——應天巡撫衙門。(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大明仙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