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仙人第六十八章 神明降世,了塵撒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大明仙人 >>大明仙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八章 神明降世,了塵撒豆

第六十八章 神明降世,了塵撒豆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6日  作者:隨云仙人  分類: 仙俠 | 神話修真 | 隨云仙人 | 大明仙人 

敦煌城內亂成一片,無數天神教徒和大明守軍以及漢民殺成一片的時候,遠在千里之外的玉泉山頂峰上也有一座碑塔正高高聳立,猶如利劍直插云天。

碑塔以巨大的花崗巖石砌成,光雕刻花紋就動用了數千工匠日夜趕工,石中有孔,內澆以青銅汁液固定上下,千年不倒,萬年不朽。高約九丈,寬約一丈。形如利劍,劍指蒼穹。塔碑一面刻滿了道教符咒經文,鎏金而成,另外一面便是幾個鎏金大字——華夏不滅,英靈不朽。塔碑之下就是純白大理石的基座,和漢白玉砌就的祭臺,上圓下方,雕刻著無數祥云的圖案。

塔碑幾天前的落成了,原本正德皇帝是準備待到“華夏千秋祠”落成的時候,再啟用的。誰知道,云華卻突然改變的主意。一定要今天落成。不知道她是如何說服了張天師,還有一干道教高層的,在改變主意的當天就帶著全京城的道教弟子前往了玉泉山念經祈福,為塔碑開光。

一時間京城轟動,什么時候能見到道教這么多宮觀這么齊心地做一場法事啊!一時間玉泉山下人潮涌動,若不是有京營官兵封鎖了山道,還不知道到底到會有多少老百姓來“占領”山頭呢!

道門如此大的動靜,佛門也不是聾子。華夏千秋祠事關國祭,誰能拿到這樁差事誰就是理所當然的“國教”正統。本來說好的各占一半,沒想到道門如此“卑鄙”,竟然想甩開他們吃獨食。

這還了得?就在道門弟子前腳出城,后腳京師的幾位高僧大德,以及進京的活佛喇嘛們就聯手跑到了正德皇帝面前,他們也要率領全京城的佛門子弟前往玉泉山念經祈福,開光請神。

正德皇帝愁到不行,原本就是人家道門的事情,了塵仙師忙前忙后,你們這么橫插一腳好像不太地道啊!就在正德皇帝被一群和尚煩到不行的時候,李東陽率領著內閣大臣們也聞聽到了消息,急沖沖地趕來了。

一番商議之后,正德皇帝和內閣大臣們便相出了一個甩鍋的主意,讓佛道兩教自己去商量就好,什么結果朝廷都表示同意。幾位高僧和活佛立刻滿意而回,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和張天師以及三山掌教們商議的,反正第二天滿京城的和尚也跟著一起上了玉泉山。

于是本就不大的山頭上,一邊道士一邊和尚各自念經,黑壓壓好大一片,經聲如雷,好不壯觀。

第三天一大早,正德皇帝就陪著張太后,還有夏皇后,帶著一班文武大臣出城了。御駕鳳鸞,浩浩蕩蕩好不壯觀。說起來可憐,正德皇帝可是好不容易出城一趟,一路上上興致頗高,張太后也終于有機會離開那座冷冰冰地紫禁城四處看看了,心情頗好,和自己兒媳婦有說有笑的,難得給了皇后一個好臉色(因為子嗣問題,沒少埋怨皇后不得力,沒辦法抓住正德皇帝的心)。只是一班內閣大臣們的臉色就不怎么好了,怎么看都一臉不高興的樣子。

從京城到玉泉山的路并不遙遠,大清早出發,哪怕走得再慢,正午也到了。正德皇帝還要在山下沐浴更衣,然后便是禮部的官員將封禪泰山的一套禮儀拿了出來,正德皇帝看來是沒什么希望去泰山封禪了,如今用在這里也算安慰一下。給正德皇帝講課,啰啰嗦嗦,絮絮叨叨,弄得正德恨不得掐死了對方,好好的一番心情全給敗壞了。

正德皇帝正在遭受禮儀轟炸的時候,太后就帶著皇后以及一班宮女太監在山下向著山峰頂上仰望了。群山之中,哪個最高的山巔之上,直插云霄的塔碑還是很顯眼的。其實遠在幾里外便能看得見了,只是沒這么清楚罷了。

“母后,哪個像劍的石碑是干什么的?”皇后一直悶在深宮里,倒是很少打聽外面的事情的,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我聽云華說:這個塔碑叫英靈塔,是接引四方英靈,代天封神所用。還可以讓我大明武運昌隆,江山永固。此塔不倒,大明江山永固!“張太后頗為驕傲地說道。

了塵一對師徒的本事,全京城誰不知道。如今如此大興旗鼓地一定要建這么一座國祭之臺,哪怕大臣們再有意見也不敢明著反對了。只能拿國庫空虛來久拖不決,暗暗反對。但若是誰敢明目張膽地反對,那就真是找不自在了。

難道你不希望大明武運昌隆,威服四海?

難道你不希望大明江山永固,萬世不移?

誰敢說一個不字,誰就是大大的反賊。最起碼都是居心否測,其心可誅了。皇家絕對不會放過他的,而且別人還不能說情,這就叫政治正確。你看那班大臣再不愿意,不也捏著鼻子跟著來了嗎?

“哦!”夏皇后一陣驚嘆。立刻就有宦官前來勸駕道:“太后,皇后娘娘。外面天冷,為保鳳體,還請進入鳳帳歇息。晚上還有祭祀要忙呢!”

“走吧!這天也確實夠冷的。也不知道皇帝晚上還受不受得了。還有云華,一個小姑娘,念經又不少她一個,竟然帶著師妹們全跑山上去了。哀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連狐貍都不放過。狐貍它會念個什么經啊?”張太后抱怨道。卻沒發現身后的夏皇后的臉上一陣難看。

顯然在太后眼里,云華才是真正能陪她說話的人,卻把正牌的兒媳婦,大明皇后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夏皇后心情能好嗎?

玉泉山上經文陣陣,聲飄十里。一幫子養尊處憂的道士和尚哪兒受過這些罪啊。哪怕身上有著厚厚的棉衣,依舊在這山上凍了個半死。還一點形跡都不能漏。誰要在這道佛兩門別苗頭的時刻掉了鏈子。回去準沒好果子吃。

塔碑之下,云華也正帶著兩個師妹們和龍虎山張天師,齊云山張掌門,武當山張靜定真人,還有說起來的鄰居青城山掌教余真人,還有就是茅山,云浮山,峨眉山等等地一大堆道家有頭有臉的道教高人們一起一邊念經。米飯如今就臥在石臺的不遠處,狀似打盹。實則瞇著眼睛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小西經文還不太熟,只能由云靈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教著讀,實在有些丟臉。可奇怪的是,無論張天師還是其他掌門真人見過小西之后,全都恭恭敬敬地,從不敢有半句怪話,要問為什么,連他們自己都說不上來。

經文足足念了半個時辰,又到了歇息的時間。山上山風甚是寒冷,早有負責后勤的道人僧侶們抬著大桶的熱茶,送到了山上,分與眾人。

“奇怪,云狐子師兄跑哪去了?”小西端著熱騰騰地茶碗左張又望道。

云華一愣,屈指算了算,撲哧一笑道:“這個憊懶的家伙。”說完就站了起來。走到米飯身邊,從米飯的肚子下面抓出來了一條雪白的大尾巴。不是云狐子是誰?

“師兄,你怎么能這樣?”小西哀怨道,云狐子卻顯然不愿意離開米飯熱乎乎的皮毛”被窩“,被抓出來了還不老實,一個勁的又要往米飯哪里鉆,實在丟盡了玄關觀的臉面,倒把周圍的人引得哈哈一笑。

說實在的,若是以了塵真人如今的身份和修為,喊聲要收親傳弟子,隊伍能一直排到天邊。哪怕是諸位掌教的嫡系門人,哪怕破革出墻,也要送到玄關觀門下去。也不知道了塵真人是怎么想的,竟然就收了幾個女娃娃,還有一只狐貍。簡直胡來!但人家真人高興,其余的人哪有資格去說三道四呢?

不知不覺,太陽就已下山。山上的道士和尚們也頓時精神了起來。張天師和各位掌教真人,以及硬貼上來的佛門高僧大德們一起站在了巨石碑塔之下,齊齊的頌了一聲“福生無量天尊!”和“南無阿彌陀佛!”

大典開始了。

山上經文聲徒然高起,山下正德皇帝,太后皇后,以及文武大臣們也早早準備完畢,隨著軍號聲響起,緩緩地一步一步踏上了登山的道路。沿途侍衛林立,刀槍閃亮。猶如朝廷大典一般。

正德皇帝面容肅穆,身穿九龍黃袍,頭戴冠冕,腰按祖傳寶劍。順著山道一步一步向著山巔而去。沿途還不能有人攙扶開路,全要憑著他一路走上去,他還好,到底年輕,還喜歡習武。可后面一班七老八十的文武大臣們可就真要了老命了。一個個還沒走到半山腰,就已經氣踹如牛,手軟腳軟了。偏偏還一聲都吭不得。可把正德皇帝暗地里樂壞了。

總算出了口惡氣啊!

倒是太后面不紅,氣不踹的。從容而上,把一幫子文武大臣的眼珠子都塊瞪出來了。這下就更不敢露出絲毫疲態來了。不然臉望哪兒擱啊!

倒是李東陽看著前面張太后步伐從容,暗暗地道:“了塵真人傳下來的那套拳法真這么神?”心中就已經打定了主意,回去一定要找云華或者皇帝請教一下。不然自己這身子骨不知道還能活幾年啊!

今天的第一次國祭由張天師親自主持,畢竟他才是道門領袖。是名正言順的不二人選。隨著皇帝帶著一班長長的隊伍逐漸靠近了山頭,祭臺之上的祭祀燈火次第亮起,一桿桿星宿旗桿也紛紛樹立了起來。

祭臺之上,皇帝一身正裝地對著黃天后土,山川大地三拜而起,然后就是張天師親自念誦李東陽寫的青詞,然后焚裱告天,清水香供。云華手捧著“新道典”一步一步走到了塔碑前,恭敬地照著道典念起了經文來。

臺下眾人包括張太師他們都紛紛不明所以,不知道云華這是要演那一出。可隨著云華一聲聲經文念起,道典之上突然金光射出,照射在塔碑之上,塔碑之上雕刻經文咒語也跟著一個個次第亮起。遠遠看去,整個石碑之上,無數金光涌動,引得臺下鴉雀無聲。

“賜爾英靈,永生神國,萬劫不朽。衛我華夏,雖死佑生,永脫輪回。今許神位,普度蒼生,衛我華夏,威德遠布,佑我將士,死后神靈!”云華清脆的念誦之聲,猶如晨鐘暮鼓,聲透十里,讓山上山下每一個人都聽得猶如在耳邊吟唱一般,份外清晰,使人難忘。

云華念完之后,竟然手捧著道典,對著塔碑三拜道:”有請神國降臨,有請神恩賜予,有請神君現身!“

云華聲音一落,天地間突然一片寂靜,連夜風都停止了吹動一般。云華昂首向天,口中念念有詞。眾人肅穆以待,卻不知所以然的時候,天空中突然陣陣軍樂響起,猶如千軍萬馬,鼓號而來。聲震四野,響砌夜空。

“啊!”山上上下幾萬人一陣驚呼,天空中突然一道金光從天而降,射破夜空,攪得夜云四散,壯觀而讓人心畏。

金光越來越盛,越來越盛。直到刺得人眼睛微微瞇起的時候,才堪堪止住。天生金鼓奏響,號角長鳴,猶如讓人置身沙場一般,眼前就是千軍萬馬,整裝待發。

金光中,出現了一扇金色大門,就在眾人翹首以待的時候,大門竟然緩緩打開了。就在幾萬人的注釋之下,一片片金甲天兵整齊而出,護擁著一輛幾只蛟龍拉的鑾車,從天空中緩緩降下。

異香生起,天花鋪路。天兵開路,神光無量。眾人眼見的天上真的神靈降世,山上山下跪倒一片。

正德皇帝心理一陣恍惚,這天上神靈竟然真的來啊!

還有比這個更能證明自己上天之子,君權神授的事情嗎?從今天起,自己的皇位就是鐵打的江山啊!是有老天背書的,誰還敢質疑自己半分不成?

天空中金光萬道,正德皇帝看著眾人紛紛跪下,一時間竟然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剛準備也跟下跪的時候,鑾車已經到了半空之中。只見那位神君左手微微一抬,正德皇帝就猶如一股無名大力涌來,將自己扶得直直的。

“太乙無量救苦天尊!陛下既然已經位列九五,真龍天子。本座不敢當此一拜!”鑾車之上,神明竟然走下了馬車,緩緩從天而降,來到了正德面前。

光,無量光。。正德皇帝和在場所有人,感覺神君明明就在眼前,卻無法看清半點真容。無法描敘,無法形容!

“前宋失德,得國不正。文興武廢,始有崖山之瘍。大明太祖,龍起布衣,順天應命,再造華夏。得國之正,莫過于此。本座不忍華夏再有檀腥之禍,又見大明武運衰微,有剃發易俗,亡天下之禍。這才將神瑜降下,筑此封神之臺。效法武王伐商,鼓勵將士用命。希使大明武運長久,華夏江山永固。”神君話音一落,不但正德皇帝,連在場文武大臣無不色變。

什么意思?剃發易俗,亡天下之禍。難道大明還要復蹈前宋之禍么?

一幫子文臣臉色不太好了,顯然這位神明此話一出,大明文臣以后的日子就難過了。誰還敢在肆無忌憚地打壓武將,到時候豈不又是武夫當國,天下大亂?

勛貴們的臉色也不怎么好了,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大明武運不昌,他們可就是最大黑手了。一個個臉色蒼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正德皇帝倒是歡欣鼓舞,覺得這位神明講得太對了,正和他心意。以前沒有理由,現在神明旨意,看他誰敢反對?

神君說完,立刻緩緩升起,站在半空之中,突然對著下面跪拜的人群開口道:“吾為神明,引接四方英靈,臨終之時,稱頌吾名,吾當普渡華夏英烈,往來神國。神國有玉橋一座,可往東方長樂妙嚴宮。一過此橋,永脫輪回之苦,萬劫不滅。吾有丹青,遍記千秋功過。有功者長生極樂,有罪者,沉淪苦海。千秋祭祀,香火不絕。英靈永在,華夏千秋!”

神君說完,伸手一指。一道金光從天而降,照射到塔碑之上,一時間塔碑之上金光萬道,照徹四面八方。

“太乙無量救苦天尊!”神君一聲低頌之后,登上鑾車,緩緩離去。

直到金光消散,夜色回復平常了許久之后,人們才從震驚中清醒了過來。一時間議論紛紛,神色驚疑不定。倒是山下將士開始齊聲高呼萬歲,一時間四方夜空回音陣陣不絕。

文武大臣這才紛紛跪倒在地,三呼萬歲。正德皇帝滿面紅光,望著神君離去的方向,仰首望天。久久不語。

不知道為什么?正德總覺得那位神君給自己的感覺好熟悉。明明自己看到的只有一片無量金光,根本就看不清面目。可為什么總會覺得自己在哪兒見過呢?

正德甩了甩頭,將這個“荒唐”de想法拋到腦后,四目遠眺,第一次覺得自己原來也可以意氣風發,江山再握。

玉泉山上,眾人還在為了神跡歡呼不已,震撼莫名的時候,了塵卻在幾千里之外的敦煌上空,眼見著敦煌城里一片刀劍相擊,血色一片。突然眉頭一跳,旋即站在云端之上哈哈大笑。

“太乙無量尋聲救苦天尊!”了塵對著東方輕輕一個稽首,在伸出手來的時候,手中卻多了一個和玉泉山塔碑一模一樣的造物。只是了塵拿在手里的不過是一個縮小了無數倍的迷你型號罷了。

“去吧”了塵將塔碑輕輕一拋,一道無量光華沖天而起。就在城內城外酣戰不休的人們被這道突然出現的金光弄得驚疑不定的時候,了塵不知道從哪摸出來了一大把豆子,迎面向著敦煌城里撒去。(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大明仙人目錄  |  下一章